帝尧当了20年太上皇,辅佐帝舜成大功,帝舜一即位就是各种祭祀,校正历法,安排各种活动,由此可见历法的重要性,天时节令对统治集团来讲意义重大,当然对生产生活也是意义重大。
通过前面几讲的内容,我们看到帝尧通过各种考验把帝位禅让给了帝舜,但是这个禅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也就是帝舜首先是摄政了20年,而帝尧也做太上皇长达20年。当然,摄政也是执政,但是有一个太上皇保驾,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只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在,就是帝舜好象天生就是帝王一样,出身寒微不算,而且一上手执政就做得非常漂亮,让帝尧非常满意,这本身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的。关于尧舜的禅让还是希望大家能更多地更深入地思考,细理个中究竟。
五帝本纪记载说: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帝尧让帝舜摄政,以观天命。也就是要看看上帝的反应如何,也就是上天是不是乐意,或者帝舜执政的水平如何?
而帝舜开始摄政的首要事务就是天文历法和祭祀。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农业社会里,天文历法是首要的任务,而且历法是诸多事务的依据,必须明确了节令才清楚很多事情怎么去做,因此,天文历法事务历来都是最高统治集团特别注意的重大政务。
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也就是帝舜通过校正历法,整顿七政。
这里的在是观察的意思,璇玑玉衡指的是北斗七星,这北斗七星是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依据。因为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所以用璇玑玉衡来指代北斗七星。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称为北斗。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人称之为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人称之为杓[biāo]。
这里的七政指的是后面提到的七种政务,即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至祖庙七项政事。这七种政务都是大事,也是作为天子的最为重要的政务。
正历法,齐七政之后,帝舜遂类于上帝,禋[yīn]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
这里的类是通假字,即禷[lèi],这是一种祭天礼,是一种重大的祭祀活动。禷的意思是古代因特殊事情祭祀天神。祭天本来就是帝王的事,而禷上帝则是因为帝舜毕竟不是继位,而是摄政,这属于特殊情况,所以是一种特殊的祭天活动。
禋[yīn]也是一种祭天礼,它是指烧柴升烟,向天祈福。这个禋字也颇有意思,“垔[yīn]”本指“西部黄土高原”,后来转指“高地”。“示”本指“祖先”,后来转指“向祖先表达敬意”。“示”与“垔”联合起来表示“在高地上燃火放烟,向天上的祖先表达意思”。烟气通天,可见古人对火的敬重,充满了敬意,而烟气通天的形式在古人心目中也赋予了极为神秘的内含和寓意。而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科学的发达也让我们的想像力在某些方面受到了限制。
这里的六宗指的是天地和四季。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帝尧时就确定了天文官和主管四季的专职天文官。而天地和四季在古人心目中都有专门的神,所以这六宗便富有神话色彩了,希望大家能通过这六宗更好地理解西游记中的诸神。
望也是一种祭祀的名称,主要是指祭祀山川的祭祀方式。《正义》说是:“遥望而祭山川也。山川,五岳四渎也”。山川河流的祭祀其实也只能用遥望的方式了,这种巨大的事物,亲临祭祀也是不现实的。
辩通遍,与望一样,也是一种祭祀形式。我们前面就讲到过,古人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凡是神灵皆应祭祀,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种普遍的祭祀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但是称为遍祭本身也基本上说明问题了。
也就是说帝舜的祭祀是普遍的,几乎没有落下任何神灵。
这时的揖通辑,是聚敛的意思,五瑞是五种玉,也称为瑞信,相当于后代的玺绶印信。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马融说五瑞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所执的瑞信,是五种不同的玉器。中国古代一直是崇尚玉的,君王的府库中所保存的基本上都是玉,这是可以理解的。果真如此的话,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就开始得很早了。
帝舜聚敛五瑞,选择良辰吉日,召见四岳诸牧,然后给他们颁发五瑞,称为班瑞。四岳我们前面讲到过了,诸牧就是各地长官之间,那个时代应该是部落联盟和部落的首领了。通过班瑞的方式划分等级,是一种极好的统治方式。而牧字作为部落长官的首领名称也是颇有意思的,牧民与放牧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有类似之处,是需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艺术的。
由此可见,帝舜果然不简单,只是这个不简单来得有些太突然了,让人有些大感不可思议而已。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