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几年在网上甚是流行,但历史上真的有这句话吗?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句话纯属扯淡,在所有的正史之中,根本找不到这句话,甚至是明清时期的演义小说中也没有,估计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成功学培训大师给无限解读了。
在历史上,三顾茅庐与郭嘉去世是在同一年——公元207年,如果要是按时间来强行将两个人安排在一起,那我甚至可以说“刘禅不生,孔明不出”,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07年所发生的大事件有:郭嘉去世、刘禅出生、袁绍二子被杀、蔡琰蔡文姬归国,是不是也都可以联系在一起呢?
言归正传,这两个人到底谁的贡献大呢?那肯定是诸葛亮啊!
在《三国志》当中,能够单独列传的只有8个人,其中有6个是君主,而作为臣子的,只有诸葛亮与陆逊,从这里便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整个三国历史有多大贡献了。
有些人可能就要质疑陈寿偏心,因为他是蜀国人,肯定这么写。
列位!这个正史可是关系到正统归属的问题,陈寿是在晋朝做官的,《三国志》也是成书在晋朝,晋朝的老大司马家族可是在魏国做官的,你陈寿要是敢写蜀国是正统,不仅头上的乌纱帽没了,怕是连脑袋都没了。
整个《三国志》可是以魏国为正统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魏晋南北朝”而不是什么“蜀晋南北朝”和“吴晋南北朝”;陈寿是把蜀、吴作为地方割据政权来看待的,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曹操传记叫《武帝纪》,孙权和刘备分别叫《吴主传》和《先主传》,而且,《三国志》中,正统的《魏书》占了30卷,《蜀书》《吴书》加起来一共才35卷。
当然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人对于各自主公的贡献有多少呢?
郭嘉作为曹操最具闪光点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但这也只是增加了当时处于弱势一方的曹军的信心,对战局本身没有多大的帮助。你说没有这个《十胜十败论》,曹操就直接投降袁绍了?
另一个就是平定乌桓的计谋,这对于袁绍残余势力的赶尽杀绝确实是有帮助,但你说袁家两个儿子已是强弩之末,彻底扫平只是时间问题,郭嘉的计谋只是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个时间。
反观诸葛亮最著名的“隆中对”,刘皇叔从三顾茅庐开始,一直到白帝城托孤,都是按照这个计划去执行的,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没有历史上的蜀汉政权。
还有人说,郭嘉不死,赤壁之战中曹军就不会败,进而就可以统一天下,所以就搬出来这么一句话:“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如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句话啊,可不是曹操说的,而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说的。《三国志》的原文是:“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后来经学者研究,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是指有郭嘉在,就能够打赢,而是指有郭嘉在,他就可以劝住自己不去打这场仗。
所以你说诸葛亮和郭嘉哪个对于自己主公的贡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