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来投曹操,曹操见面就问:“你曾效命袁绍,袁绍势头正盛,为何弃他投我?”郭嘉不疾不徐道:“在我看来,袁绍和主公是格局不同的人。主公志在兴邦天下,讲大义,有格局,知人善任,天下英雄豪杰,名人志士都愿跟随主公。”
曹操并没有被郭嘉如此开门见山的夸赞而飘飘然,反而保持沉默。郭嘉见曹操沉默不语,继续说道:“袁绍和主公的大不同在于袁绍只是效仿周公的礼贤下士,但对知人善任却不擅长。袁绍生性多思,好谋寡断,自以为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头,其实私心则是偏安一隅,对于一统江山,毫无想法。”
郭嘉是袁绍旧部,对袁绍的了解更加全面,现如今郭嘉把袁绍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一对比,确实让曹操心情大好。可曹操并没有对郭嘉放松警惕,继续追问:“你知道我的愿景是兴国安邦,那现如今我该如何做呢?”
郭嘉一脸严谨道:“主公要避免和袁绍的正面交锋,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还需奉迎天子,征剿流寇,屯兵屯粮,壮大队伍。”郭嘉这番话说到了曹操的心里去了,曹操认为郭嘉定然可以助力自己成就大业,郭嘉在心里也对能投靠曹操这样的明主心里很欣慰。
郭嘉效命曹操后,屡献奇谋,曹操任命郭嘉为军师祭酒,为他征战四方出谋划策。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方,虎争天下。
建安二年,曹操征讨张绣,吃了败仗。袁绍就写信来羞辱,曹操非常火大,可又担心自己实力不能和袁绍抗衡。郭嘉适时出来给曹操排忧解难,他给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他列举了十条理由说明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有理有据,非常有说服力。
郭嘉此举不仅对曹操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有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还大大鼓舞了曹军的士气。同时,郭嘉在曹军站稳脚跟,备受曹操宠信。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所破,依附了曹操。这时候就有谋臣出来劝曹操,让他把刘备杀了。曹操就问郭嘉,郭嘉对此则是看法不同。郭嘉给曹操分析道:“现如今刘备有英雄名声,还是在穷途末路之际前来投靠曹操,一旦曹操把他杀害,那就背上了杀害贤士的恶名。此举的后遗症会很严重,除掉刘备,就会危害到曹操在四海之内的名望,不是上策。”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不杀刘备。可郭嘉又担心刘备颇得人心,不会为人下,就劝曹操防着点刘备,变相地软禁刘备。可曹操为了使刘备对自己心服口服,并没有按照郭嘉说的行事。
建安四年,刘备趁袁术北投袁绍时,就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当时郭嘉不在身旁,曹操就应允了。郭嘉回来后给曹操说道:“放走刘备,必然会有变数发生。”曹操追悔莫及,无计可施。
建安五年,曹操为了避免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就想先把在徐州脚跟未稳的刘备消灭。就问郭嘉的想法,郭嘉很是赞同。曹操就率军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还擒了关羽。袁绍还未做出任何反应,刘备就已经被曹操攻破。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曹操处于劣势,这时又发生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江东豪杰孙策,准备举兵攻打许都,曹操没办法抽调兵力应援许都,心急如焚。
郭嘉给曹操献策:“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是个英雄豪杰,可他为人轻率又不善于防备,拥兵力百万却和只身一人一般,如有刺客,必然身亡。”郭嘉对孙策的分析相当到位,孙策很快就被仇人的门客给刺杀。
建安七年,袁绍在官渡之战打了败仗后病逝,曹操连连发动进攻,屡战屡胜,想乘胜追击。这时郭嘉却出来投反对票,他劝曹操退兵。他给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间的矛盾,料定两人必然会反目成仇,让曹操静观其变,最后再来收拾这两人也不迟。
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刚撤军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传来了。这时,曹操乘机率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郭嘉的妙计,使得曹操大获全胜。
在曹操的诸多谋士中,郭嘉对曹操的了解最为全面。两人素日的交情匪浅,常常同坐一辆车,同坐一席。在常年的征战生涯中,曹操身边总能看到郭嘉的身影,以便可以时时商讨,共商大计。
曹操管理的军队一向纪律严明,可谋臣郭嘉却常常有不拘常理的行为,这使得负责纪检的官员对郭嘉的行为很是头疼。一回,有个纪检官员就因郭嘉的行为不够检点在曹操面前告了一状,曹操先是大大表扬了纪检官员检举有功,其实则是对放荡不羁的郭嘉继续不闻不问。
郭嘉确实有这个能耐让曹操对他宠信有加,有关军国大事,曹操都会和郭嘉商议,郭嘉也能做到出谋划策,从无失算。
曹操对郭嘉也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奈何郭嘉却在征战途中病逝,年仅37岁。郭嘉一死,曹操悲痛万分,久久不能释怀。郭嘉是个名不虚传的颇具智慧的谋士,曹操也是一位深明大义,慧眼识珠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