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孙吴在三国中的角色很微妙,与曹魏和蜀汉不同,曹魏曾“奉天子以令不臣”,蜀汉则积极践行“隆中对”的方略,而孙吴的发展似乎没有非常明确的路线指引,这也容易让人感觉孙吴逐鹿天下的雄心和进取心不足。事实上,孙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路线的谋划,且这些谋划并不亚于曹魏和蜀汉。
张纮为孙策谋划的“桓文路线”
孙策在立业初期,心中是有初步规划的。其在向名士张纮问计时,曾提出欲向袁术讨回其父孙坚旧部,接着攻占吴、会,进而征伐黄祖、为父报仇的构想。但这一想法似乎缺乏战略引领,于是,张纮在此基础上向孙策提出走历史上齐桓公、晋文公路线的建议,即在政治上高举“尊王攘夷”式的大旗,明确纲领、凝聚力量人心,尔后在军事上先攻取吴、会,再统一荆、扬,进而占据长江,最终实现“诛除群秽,匡辅汉室”的终极目的[1]。张纮为孙策谋划的“桓文路线”,理论上不仅完善了孙策的军事布局,也为孙策此后的征伐冠以了政治纲领,其核心大抵与同时期曹操阵营谋臣所主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相似。但“桓文路线”在孙策立业的过程中实践效果很差。一方面,孙氏原为袁术部属,而袁术的不臣之迹与时俱增,孙氏自然也成了附逆之臣。在此前提下,孙策渡江征伐吴、会,身份便是外来的入侵者、征服者,纵使打着“匡辅汉室”的旗号,也很难让人信服。另一方面,孙策在武力征服江东的过程中,诛戮了不少反抗的江东大族。这都使得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基础不甚牢固,“桓文路线”的政治号召力几乎没能起到凝聚力量人心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桓文路线”实践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似乎并未让孙策改变既有的规划,在平定江东后,孙策曾“阴欲袭许,迎汉帝”,试图实现“桓文路线”中所谋划的一环。但实际上,曹操于此时已经抢先实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而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抑或“桓文路线”在该时期已经不可再度复制,加之孙策又意外遇刺身故,故孙吴要想再度有所发展势必要寻找新的路线。
鲁肃为孙权谋划的“帝王路线”
孙策亡故后,“桓文路线”并未被搁置,而是继续为张昭、张纮等人继承,但至赤壁之战前期,在对面以献帝代表自居的曹操时,“桓文路线”的继承者和拥护者们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不敢贸然与“朝廷”抗争。此时,“桓文路线”客观上已经破产。“桓文路线”所表现出的是北方宾旅寄寓士人的传统思维,即对汉室保有忠诚和留恋。而孙吴集团中,开始活跃起来的诸如鲁肃、甘宁等武人豪族,虽然也属宾旅寄寓之士,但在思维上相较于传统士人更为活络。因此,孙吴此前的“桓文路线”也悄然被替换成了“帝王路线”,其中典型代表即鲁肃的“榻上策”[2]。
孙权在向鲁肃问计时,先是提及希望继承父兄遗志,建立桓文功业,但鲁肃则指出今时不同往日,桓文功业如今已无法实现,并开宗明义地指出“汉室不可复兴”,这就完全推翻了此前孙吴所奉行的“桓文路线”。在抛开了汉室这个包袱的基础上,鲁肃指出孙氏应先鼎足江东,尔后伺机夺取荆州,进而占据长江,最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从军事部署来看,无论是张纮的“桓文路线”还是鲁肃的“帝王路线”,步骤都大同小异。二者的根本不同则在于政治纲领的变化。而张昭认为鲁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侧面也体现了两种路线的分歧。
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已经接受了鲁肃提出的“帝王路线”,孙吴阵营中,也有不少淮泗将领也认可“帝王路线”,典型的如时孙吴的军事统帅周瑜,正是由于孙吴核心成员对原有的路线进行了及时调整,统一了认识,才促使孙吴在赤壁之战中能够上下一心,取得胜利。赤壁战后,周瑜、鲁肃等亦在积极实践为孙吴规划的“帝王路线”,周瑜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分天下之计”[3],但由于周瑜英年早逝,该计划便搁浅下来。不过,孙吴“帝王路线”的实践也非一帆风顺,刘备集团的逐步壮大甚至成为孙吴的强劲对手是周瑜、鲁肃未曾精准预料到的。不过,即便在孙刘联盟关系紧张的前提下,长于斡旋的鲁肃能够从长远出发,努力促成孙刘两家的利益平衡,故即便在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后,鲁肃“榻上策”所规划的战略虽然打了折扣,但仍可以执行。
鲁肃亡故后孙吴江东化进程加速
鲁肃亡故后,继任者未似乎再未提出堪比“桓文路线”以及“帝王路线”的战略。鲁肃的继任者吕蒙注重的是攻守的难易[4],却缺乏长远的战略思维,因此,只是向孙权提出了夺占荆州后的防御思路[5]。而吕蒙的继任者陆逊虽然颇具才能,但进取心似乎不足。这一时期,各种因素交织也促使孙吴江东化进程加速。一方面,孙吴东西两面发展受到限制。西面,刘备占据益州,基于盟友关系,孙吴难以进行扩张。而东面,曹魏守备有方,孙吴围攻合肥屡屡受挫,鲜有战果。另一方面,孙吴集团中淮泗文武凋零,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诸如周瑜、鲁肃这样既有能力又有进取心的帅才。在此基础上,孙权的重心由外转内,积极巩固孙吴既有的成果。
实际上,自孙策渡江时孙吴就已经开始探索政权江东化的路径,只不过孙策时期采用的方式较为简单粗暴,也因此激化了孙吴政权统治者与江东大族的矛盾,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到了孙权时期,矛盾有所缓和,再随着时日推移,淮泗人才日趋枯竭,江东士人对孙权的态度也逐渐改变,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有了利益共同点,于是孙权逐步让渡权力,逐步加强与江东大族的合作,最终江东本土出身的顾雍和陆逊分居文武朝班之首,标志孙吴政权江东化达到鼎盛。但江东本土大族囿于自身利益,往往不愿将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消耗在孙吴政权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故孙吴政权也从此开始“限江自保”,淡化了与曹魏蜀汉天下的雄心和进取心。
自孙策立业以来,孙吴政权在路线问题上经历了诸多变故,几经周折最终才完成帝业。而孙吴在建国过程中,诸如“桓文路线”、“榻上策”之类的战略规划,实际上并不逊色于著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隆中对”等,只是因为孙吴在路线的执行上因主客观原因,没有一以贯之,而是存在取舍和变化,加之孙吴的人物容易被习惯性忽视,所以才令孙吴在三国中更加没有存在感。
[1]《三国志 孙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历》:“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2]《三国志 鲁肃传》:“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3]《三国志 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4]《三国志 吕蒙传》:“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5]《三国志 吕蒙传》:“ (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