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东吴最没存在感?战略不输曹魏蜀汉,周瑜鲁肃曾设计争霸路线!

三国东吴最没存在感?战略不输曹魏蜀汉,周瑜鲁肃曾设计争霸路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怪兽看电影 访问量:359 更新时间:2024/6/17 17:04:35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孙吴在三国中的角色很微妙,与曹魏和蜀汉不同,曹魏曾“奉天子以令不臣”,蜀汉则积极践行“隆中对”的方略,而孙吴的发展似乎没有非常明确的路线指引,这也容易让人感觉孙吴逐鹿天下的雄心和进取心不足。事实上,孙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路线的谋划,且这些谋划并不亚于曹魏和蜀汉。

张纮为孙策谋划的“桓文路线”

孙策在立业初期,心中是有初步规划的。其在向名士张纮问计时,曾提出欲向袁术讨回其父孙坚旧部,接着攻占吴、会,进而征伐黄祖、为父报仇的构想。但这一想法似乎缺乏战略引领,于是,张纮在此基础上向孙策提出走历史上齐桓公晋文公路线的建议,即在政治上高举“尊王攘夷”式的大旗,明确纲领、凝聚力量人心,尔后在军事上先攻取吴、会,再统一荆、扬,进而占据长江,最终实现“诛除群秽,匡辅汉室”的终极目的[1]。张纮为孙策谋划的“桓文路线”,理论上不仅完善了孙策的军事布局,也为孙策此后的征伐冠以了政治纲领,其核心大抵与同时期曹操阵营谋臣所主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相似。但“桓文路线”在孙策立业的过程中实践效果很差。一方面,孙氏原为袁术部属,而袁术的不臣之迹与时俱增,孙氏自然也成了附逆之臣。在此前提下,孙策渡江征伐吴、会,身份便是外来的入侵者、征服者,纵使打着“匡辅汉室”的旗号,也很难让人信服。另一方面,孙策在武力征服江东的过程中,诛戮了不少反抗的江东大族。这都使得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基础不甚牢固,“桓文路线”的政治号召力几乎没能起到凝聚力量人心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桓文路线”实践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似乎并未让孙策改变既有的规划,在平定江东后,孙策曾“阴欲袭许,迎汉帝”,试图实现“桓文路线”中所谋划的一环。但实际上,曹操于此时已经抢先实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而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抑或“桓文路线”在该时期已经不可再度复制,加之孙策又意外遇刺身故,故孙吴要想再度有所发展势必要寻找新的路线。

鲁肃为孙权谋划的“帝王路线”

孙策亡故后,“桓文路线”并未被搁置,而是继续为张昭、张纮等人继承,但至赤壁之战前期,在对面以献帝代表自居的曹操时,“桓文路线”的继承者和拥护者们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不敢贸然与“朝廷”抗争。此时,“桓文路线”客观上已经破产。“桓文路线”所表现出的是北方宾旅寄寓士人的传统思维,即对汉室保有忠诚和留恋。而孙吴集团中,开始活跃起来的诸如鲁肃、甘宁等武人豪族,虽然也属宾旅寄寓之士,但在思维上相较于传统士人更为活络。因此,孙吴此前的“桓文路线”也悄然被替换成了“帝王路线”,其中典型代表即鲁肃的“榻上策”[2]。

孙权在向鲁肃问计时,先是提及希望继承父兄遗志,建立桓文功业,但鲁肃则指出今时不同往日,桓文功业如今已无法实现,并开宗明义地指出“汉室不可复兴”,这就完全推翻了此前孙吴所奉行的“桓文路线”。在抛开了汉室这个包袱的基础上,鲁肃指出孙氏应先鼎足江东,尔后伺机夺取荆州,进而占据长江,最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从军事部署来看,无论是张纮的“桓文路线”还是鲁肃的“帝王路线”,步骤都大同小异。二者的根本不同则在于政治纲领的变化。而张昭认为鲁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侧面也体现了两种路线的分歧。

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已经接受了鲁肃提出的“帝王路线”,孙吴阵营中,也有不少淮泗将领也认可“帝王路线”,典型的如时孙吴的军事统帅周瑜,正是由于孙吴核心成员对原有的路线进行了及时调整,统一了认识,才促使孙吴在赤壁之战中能够上下一心,取得胜利。赤壁战后,周瑜、鲁肃等亦在积极实践为孙吴规划的“帝王路线”,周瑜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分天下之计”[3],但由于周瑜英年早逝,该计划便搁浅下来。不过,孙吴“帝王路线”的实践也非一帆风顺,刘备集团的逐步壮大甚至成为孙吴的强劲对手是周瑜、鲁肃未曾精准预料到的。不过,即便在孙刘联盟关系紧张的前提下,长于斡旋的鲁肃能够从长远出发,努力促成孙刘两家的利益平衡,故即便在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后,鲁肃“榻上策”所规划的战略虽然打了折扣,但仍可以执行。

鲁肃亡故后孙吴江东化进程加速

鲁肃亡故后,继任者未似乎再未提出堪比“桓文路线”以及“帝王路线”的战略。鲁肃的继任者吕蒙注重的是攻守的难易[4],却缺乏长远的战略思维,因此,只是向孙权提出了夺占荆州后的防御思路[5]。而吕蒙的继任者陆逊虽然颇具才能,但进取心似乎不足。这一时期,各种因素交织也促使孙吴江东化进程加速。一方面,孙吴东西两面发展受到限制。西面,刘备占据益州,基于盟友关系,孙吴难以进行扩张。而东面,曹魏守备有方,孙吴围攻合肥屡屡受挫,鲜有战果。另一方面,孙吴集团中淮泗文武凋零,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诸如周瑜、鲁肃这样既有能力又有进取心的帅才。在此基础上,孙权的重心由外转内,积极巩固孙吴既有的成果。

实际上,自孙策渡江时孙吴就已经开始探索政权江东化的路径,只不过孙策时期采用的方式较为简单粗暴,也因此激化了孙吴政权统治者与江东大族的矛盾,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到了孙权时期,矛盾有所缓和,再随着时日推移,淮泗人才日趋枯竭,江东士人对孙权的态度也逐渐改变,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有了利益共同点,于是孙权逐步让渡权力,逐步加强与江东大族的合作,最终江东本土出身的顾雍和陆逊分居文武朝班之首,标志孙吴政权江东化达到鼎盛。但江东本土大族囿于自身利益,往往不愿将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消耗在孙吴政权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故孙吴政权也从此开始“限江自保”,淡化了与曹魏蜀汉天下的雄心和进取心。

自孙策立业以来,孙吴政权在路线问题上经历了诸多变故,几经周折最终才完成帝业。而孙吴在建国过程中,诸如“桓文路线”、“榻上策”之类的战略规划,实际上并不逊色于著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隆中对”等,只是因为孙吴在路线的执行上因主客观原因,没有一以贯之,而是存在取舍和变化,加之孙吴的人物容易被习惯性忽视,所以才令孙吴在三国中更加没有存在感。

[1]《三国志 孙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历》:“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2]《三国志 鲁肃传》:“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3]《三国志 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4]《三国志 吕蒙传》:“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5]《三国志 吕蒙传》:“ (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标签: 鲁肃

更多文章

  • 京剧名家于魁智唱《定军山》被质疑白开水,蓝天演鲁肃质疑梆子味

    历史人物编辑:侯文秀的职场法则标签:鲁肃

    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历史,二百多年时间京剧界出现了许多的名家和名角儿。京剧艺术看的就是角儿的艺术,然而听的就是韵味,但是这个韵味不同的人之间是不同。在京剧漫长的历史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我们就拿旦角为例,当初都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但是殊不知梅先生与当初陈德霖先生的老派大青衣是不同的,因为更趋向于

  • 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小趣科技探索标签:鲁肃

    我们知道,古龙比较擅长写刀,他的笔下写了各种各样的刀,单刀、飞刀、魔刀、宝刀,还有奇怪的天王斩鬼刀,甚至有日本的倭刀,都写的出神入化,各类丰富,那一年夏天,金陵,莫愁湖,荷叶碧连天,荷花别样红,高亚男、老臭虫、老酒鬼、铁公鸡四人在一起玩了好长一段时间。她没有选择,可笑的是她所谓的仇恨事实上跟她一点关

  • 历史上的单刀赴会,鲁肃和关羽两个人,到底是谁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温存标签:鲁肃

    之前写了一个《三国演义》关羽单刀赴会的短文,评价里有人说历史上其实是鲁肃单刀赴会,下面就详细说说这个事。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派人去成都向刘备索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没有答应,以夺取凉州以后归还加以搪塞。孙权一怒之下命吕蒙率军去夺取长沙等地。刘备得知以后,亲自率五万大军赶到公安,并命关羽率军去

  • 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后,为何他的挚友鲁肃却认为:周瑜是自寻死路?

    历史人物编辑:根想说娱标签:鲁肃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虽让刘备说出了“如鱼得水”的赞美,但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则是去江东联合孙权。至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全是虚构而出的事件。而诸葛亮跟周瑜的交集,从历史记载中最多属于见过面。而从周瑜对蜀汉重要人物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周瑜的态度: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

  • 三分天下:鲁肃、诸葛亮是编剧,孙权、刘备是制片人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鲁肃

    东汉末年分三国!如果三分天下是一部电影的话,那么鲁肃和诸葛亮就是编剧,孙权、刘备则是制片人,曹操、周瑜等人领衔主演……历史上在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时候,会总结很多的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等等。但是“人谋”的因素绝对不可忽视,而其中鲁肃和诸葛亮更是最早提出三分战略的规划的两个人。公元20

  • 周瑜、鲁肃、吕蒙的后代,为何不如陆逊的子孙?江东士族的抵制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鲁肃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一顶一的英杰之才,是孙权能够坐断东南的最大依仗。近来小编读《三国志·吴书》发现,只有陆逊的儿子陆抗成为东吴后期的国之柱石,而周瑜、鲁肃、吕蒙的后代表现得很普通,这是为什么呢?周瑜、鲁肃、吕蒙的后代周瑜出身庐江周氏,也是名门大族。周瑜帮助孙策扫平江东,帮助孙权平

  • 鲁肃的“吴中对”讲了啥,知名度为何远不及孔明的“隆中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鲁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他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前有《隆中对》,后有《出师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隆中对》以外,还有一个《吴中对》。作者是鲁肃,这个吴中对是鲁肃刚刚见到孙权的时候说的话。和隆中对有

  • 京剧演员蓝天饰演的鲁肃被质疑是梆子味,其实演员也应有自己特色

    历史人物编辑:翔哥说电影标签:鲁肃

    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时间了,二百多年时间京剧界出现了许多的名家和名角儿,也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并且捧红了许多人。蓝天著名的京剧演员,工老生,宗余派,其曾经受教于张少春、关松安、陈志清、童强、倪海天等名家,现如今任职于上海京剧院。而蓝天近日演绎了《群借华》,他在其中先后饰演诸葛亮、鲁肃、关

  • 鲁肃因为憨厚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驱虎吞狼,借刀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三读说史标签:鲁肃

    刘备借荆州,是个看上去特别占便宜的事情,因此还产生了一句俗话,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那么孙权真的是会让人占便宜的人吗?鲁肃是因为正直憨厚,才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吗?这个真没有。鲁肃能在周瑜死后,成为东吴兵马大元帅(大都督),肯定不是个一般炮,机灵着呢。鲁肃之所以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是为了驱虎吞

  • 东吴“第一谋士”鲁肃,表面老实本分,实则是三国中最有城府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鲁肃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公元217年,东吴谋士鲁肃病逝于家中,这个噩耗传到吴宫之后,吴主孙权匆忙赶往鲁肃府中对其进行悼念,悼念完毕之后,吴主孙权亲自为这位昔日的东吴功勋之臣举办了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