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临终时,因为太子曹芳年幼,所以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曹芳。在曹芳刚继位的时候,曹爽还挺尊重司马懿,两人合作得不错。但是后来曹爽在亲信丁谧等人的撺掇下,晋升司马懿为太傅,以明升暗降的方法夺取了他的实权。
此后曹爽以大将军身份掌握了魏国的军权,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掌管宫中禁军,并重用心腹何晏、邓飏、李胜、丁谧、夏侯玄等人,控制了魏国的朝政。
被排挤的司马懿不动声色,假装身体不适麻痹曹爽,并秘密联络其他对曹爽不满的大臣,等待时机反击。最终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及其兄弟、亲信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时。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
曹爽得知以后不知所措。司马懿派人告诉曹爽,只要他投降,那么就保全他的性命。曹爽信以为真,交出了兵权,最后却被司马懿所杀。
在曹爽投降前,大司农桓范曾经劝他去许昌,调集军队和司马懿抗衡。有些人认为曹爽兵权在手,这么做还有很大胜算。不过实际上曹爽的机会不大。
曹爽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他能力有限,做事又优柔寡断,轻信了司马懿。不过从当时两人掌握的实力来说,他也不具备和司马懿抗衡的可能。
曹爽虽然身为大将军,名义上可以调动魏国上下的军队,曹羲和曹训又掌管中军,掌握着洛阳附近的主要军力,从表面上看实力不小。但是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等人都不在洛阳,身边的部队并不多。这一点可以从司马懿政变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屯甲兵数千自发得到证明。
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相比之下,司马懿拉拢了太尉蒋济。蒋济曾任中护军、护军将军等职,在中军有着很多旧部。这样司马懿就趁着曹羲和曹训不在军中的机会,在蒋济的帮助下控制了中军,随后又派人接管了武库,掌握了洛阳附近主要的军事力量。所以司马懿还能分兵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西逃,去关中投靠他的心腹夏侯玄。
因此很明显,此时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实际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之所以不急着用武力解决,只是因为曹芳此时在曹爽身边,而司马懿又知道曹爽的性格,可以政治解决,不急着动手而已。
但是如果曹爽真的打算逃到许昌和司马懿对干,那么司马懿肯定不会客气。按照双方的实力对比来说,曹爽没有任何机会逃到许昌。
而且曹爽即使运气不错,能顺利逃到许昌,也很难和司马懿抗衡。
曹爽虽然是大将军,理论上掌握着魏国的兵权,而且皇帝曹芳也在他的控制之下。但是曹爽把持魏国朝政期间任人唯亲,行事荒唐,对蜀对吴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大失人心,因此朝中大臣大多对他很反感。
加上曹芳并未亲政,曹爽即使以曹芳名义下诏书,大家也都知道这其实是曹爽的意思。所以曹爽的真实号召力很有限。
而司马懿却是打着拨乱反正的名义起兵,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像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大臣都选择了帮助司马懿,连郭太后都站在他这一边。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影响力显然比曹爽高得多。
因此即使曹爽逃到许昌,也无法调动多少人马和司马懿抗衡,还是难逃一个败字。
当然,从马后炮的角度来说,曹爽投降肯定是必死无疑,努力一把也未尝不可。可惜曹爽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连冒险也不敢,自然只能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