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魏灭亡不能全怪司马懿,曹叡奢侈荒淫、曹爽乱政也是重要因素

曹魏灭亡不能全怪司马懿,曹叡奢侈荒淫、曹爽乱政也是重要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闲人一支烟 访问量:2496 更新时间:2024/1/23 2:45:07

公元239年,曹操孙子魏明帝曹叡病逝,年仅36岁,托孤于曹爽、司马懿;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废掉曹爽,自此曹魏政权彻底落入司马氏掌控;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曹魏灭亡。

历来提起曹魏之灭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司马懿,想起曹操对司马懿的戒备,想起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隐忍十年一招制敌。但其实曹魏灭亡不仅仅是司马懿夺权,也有“人心所向”,曹叡、曹爽太能折腾了……

曹叡之奢侈荒淫

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三国史话》中对曹丕、曹叡父子有这样的评论: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要知道史学界对曹丕评价,基本上还是比较积极的;对曹叡虽然有所批评,但还是褒扬多于批评,我第一次读到吕思勉先生的这段评价,可以说是非常惊讶的。

凡事都要讲证据,尤其是评价一个帝王。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祖父曹操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操曾经评价道:“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我基於尔三世矣)。”

曹叡也是非常有能力的,继位之后巧妙地从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夺回了权力。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但吕思勉先生说曹叡荒淫奢侈,也是有根据的,半点没有污蔑他。曹叡前期还是比较勤政的,而且人又聪明,所以处理政务、军事显得得心应手。但青龙二年(234年),击退孙权北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似乎曹叡似乎一下子没有了外来的压力,开始大建宫殿、广采众女,纵情享乐了。

青龙三年(235年)正月八日,曹叡诏令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筑总章观。为了修建这些宫殿,曹叡不停地征调劳役,少则三四万人,多则数十万,导致洛阳周边农业生产几乎停顿。当时很多大臣直言劝谏,我们看一下不完全统计名单:蒋济高柔杨阜高堂隆、陈群、卫觊陈矫卢毓卫臻……

蒋济、高柔、陈群、陈矫是三朝元老,高堂隆、杨阜、卫觊、卫臻或是得力干将,或是功臣子弟。如此多反对的声音,却依然没有改变曹叡的一意孤行。曹叡在民间广采众女,但凡有些姿色的都不放过,“自贵人以下至掖庭洒扫,凡数千人”,从贵人到打扫卫生的宫女有几千人。

曹爽之专权乱政

曹爽其实本来就没有多少能力,只是因为是宗室子弟而贵重。曹爽、司马懿两人辅政初期,合作比较融洽。曹爽作为晚辈比较谦虚谨慎,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

但后来曹爽开始任用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在这一帮子官二代的怂恿之下,曹爽开始侵夺司马懿的权力。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同时,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一职,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非曹芳亲母)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纵容他的党羽亲信,如何晏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又窃取官物,向其他州郡要求索取,官员都不敢抗逆。

而一些开罪了何晏等人的大臣,如卢毓、傅嘏等都因小事而被免官,而曹爽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而且珍贵玩物亦积聚了很多,并有很多妻妾,甚至私自带走明帝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而且又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

总而言之,曹爽专权,司马懿有意避让韬光养晦,曹爽和手底下一帮子年轻“官宦子弟”为所欲为,朝政日益混乱。很多四朝元老如蒋济、高柔等内心非常反感,许多正直的官员被他们打压,种种这些都让天下人非常失望。

魏明帝曹叡在位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导致天下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很多大臣直言劝谏却都不被采纳;曹爽辅政后期,专权乱政,为所欲为,让许多大臣大失所望。在这种背景下,当司马懿一招制敌之时,很多人或者选择站在司马家一边,或者保持沉默,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并没有受到太大阻力。

因此,曹魏政权被司马家篡夺,一方面是司马懿野心勃勃,老谋深算;另一方面曹叡、曹爽主政时期不得人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标签: 曹爽

更多文章

  • 三千死士助司马懿灭掉曹爽,此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曹爽

    司马懿可以一生中除了晚年招到了曹爽的排挤,架空了权力之位,都得到了曹氏集团的重用。他早年在曹操手下做谋士,虽然曹操为人多疑,但大事在即,求贤若渴,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军司马,而司马懿也没辜负曹操,多次献计,曹操如虎添翼。而曹操的儿子曹丕更加喜欢司马懿,登基后,也少不了司马懿的好处,先后任尚书、督军、御史

  • 高平陵事变中,曹爽为何束手就擒,还是能力有限吧!

    历史人物编辑:小丽搞笑说标签:曹爽

    我们首先看一下高平陵事变。曹芳在曹爽等人的陪同下去了高平陵,而这时城内的司马懿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紧闭洛阳所有城门,占据武器库,二是命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领了曹爽的兵营,三是占据了曹懿的兵营,从而控制了洛阳。司马懿政变后,桓范劝曹爽兄弟带着魏帝先去许昌,发四方兵进攻洛阳。但曹爽

  • 《虎啸龙吟》曹爽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曹爽

    两个你死我活的政治对手,为什么曹爽会幼稚到居然相信司马懿“不会杀他”?他也没办法啊!1、不敢打!司马懿和诸葛亮打了多年的仗,不胜不败,生生的把诸葛亮给“耗死”了;4万兵马300天平定辽东公孙渊:100天赶到辽东,100天没了公孙渊,100天返回;曹爽带病对于这么一位“威名素著”的老英雄,你会怎么办呢

  • 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曹魏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挥墨标签:曹爽

    司马懿夺权,在历史上被称为“高平陵事变”。事变之时,还是有人帮曹爽的,最有名的就是桓范,但是被曹爽拒绝了。公元249年,曹爽兄弟跟随魏少帝曹芳拜谒葬于高平陵的魏明帝曹叡陵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除掉了曹爽及其党羽,把持了曹魏大权。在司马懿政变篡权时,为什么就没有忠于曹氏的旧部支持曹爽呢?其实原因很简

  • 司马懿如何装病骗过曹爽?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曹爽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很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影视剧,都不鲜看见司马懿身影的出现。很多人都觉得司马懿是一个奇才,就连曹操都认为司马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由此可见司马懿非同凡响。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感动人的故事。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魏国的曹叡在临死前也上演了

  •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了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结局会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曹爽

    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如果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带天子去许昌,我想天下的形势会有很大的变化,至少曹爽兄弟不会死的那么窝囊,家族伤亡也不会那么惨重。魏明帝曹睿驾崩前,将幼帝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一开始曹爽和司马懿还能和平相处,后来曹爽为了大权独揽,开始处处排挤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选择隐忍不发,等待时

  • 曹爽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以绝后患?曹爽:老匹夫太会演戏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曹爽

    曹爽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司马懿?其实想要杀掉一个托孤大臣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司马懿作为一个侍奉过曹家三代的元老级别的大臣,其政治影响力不是一个曹爽可以相提并论的。政治影响力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并没有得到重用,但曹操对他的才能还是非常欣赏的。为了让司马懿成为自己的人,曹操一度胁迫司马懿要杀掉他,最终迫使司马懿

  •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曹爽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去高平陵为曹叡扫墓之机,制造高平陵之变,如果曹爽不投降,以皇帝的号令天下勤王,胜算70——80%还是有的,为什么?司马懿控制京城后,立刻逼迫曹爽投降,交出军权。曹爽的智囊桓范,深知曹爽的性格,生怕曹爽上当,赶紧走出京城,劝说曹爽不要投降;如果和司马懿决战,是有胜算

  • 皇帝在曹爽身边,手上也有人和司马懿抗衡,为何曹爽还是投降了?

    历史人物编辑:罗炜标签:曹爽

    历史一:皇帝在曹爽身边,手上也有人和司马懿抗衡,为何曹爽还是投降了?曹操是标准的乱世枭雄,同时也是最明智的。可惜他却忘记了“报应”一词,他当初是如何对待汉室皇帝的,他的后人就会怎样被司马家族对待,看来上天并没有厚待曹氏家族。曹家的江山到了后期,基本上已经被司马家控制了,皇帝虽然保住了名头,权力却被架

  • 曹爽和司马懿斗争,关键不在于高平陵,而是曹爽过早地得意忘形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曹爽

    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关键不在于高平陵,而是曹爽过早地得意忘形 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得权的道路是不光彩的,毕竟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自己打天下,司马懿却是坐享他人成果,趁着曹魏皇室孤儿寡母无人帮助的时候趁机夺权。 其建立的西晋王朝更是导致后世的八王之乱,中原汉人惨遭屠戮,十不存一。中国汉文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