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却说董卓晓得曹操假托献刀而实欲行刺之时,大怒,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大索天下,以捉拿曹操。而与擒献者甚厚,有胆敢窝藏者罪同。
操匹马逃难,路经中牟县时,为守关士兵所获,擒与县令陈宫。彼时曹操尚自辩解,不料陈宫却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于是缄口默认。
是夜,陈宫却又私见曹操。操自比鸿鹄,大义凛然,一副慷慨赴义之状,却未料到陈宫也并非燕雀,只是未遇其主。
操遂又将其宏伟之计说与陈宫。于是陈宫弃官而从,双马夜逃。
本以为日后魏武扬鞭之际,帐下会有陈宫赫然在列,不想却在逃难之际途经吕伯奢之家,因操误解连杀吕老一家八口,继明知错杀又将吕伯奢灭口。
陈宫为之震怒,“孟德心多,错杀好人”、“知而故杀,大不义”…至此,陈宫显然已有悔意;继曹操说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后,便生了去意…
从此,二人分道扬镳…
其实以陈宫之智,不会不晓得革命便要流血,但他接受得了普天之下黎民涂炭的现状,并立志改之,却接受不了一隅之内的灭门惨案,心实难忍…
这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也是陈宫个人的不幸。
2.
金一南在其著作《苦难辉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所谓抉择,往往是面对十字路口的选择,往往有些原以为影响会是极其深远,意义应该极其重大,却似划过水面之轻石,经几片涟漪便无影无踪;而有些仓促中不经意或应急中做出的决定,以为临时姑且如此,暂时勉强这样,却从此踏上一条历史的不归之路”。
如果说陈宫断然放下所有、亲冒矢石之难、全心随操是其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抉择的话,那么其日后辅佐吕布,决心抗曹便是不经意之举了,至少起初是这样…
3.
在继曹操灭吕伯奢一门九口后,经天理循环,其父曹嵩阖户遭人杀。曹操闻之,移怒陶谦,悉起大军,报仇雪恨,加兵徐州;所过之处,但得城池,尽皆屠戮。
曹操此举令天下震惊,徐州震怒,陶谦震恐…
于是四处告急,以解徐州之难。北海孔融、尚未得志之刘备,纷纷出兵解救。时另有一人,因与陶谦交厚,且不忍徐州百姓受难,在未受他人委托之下,亲赴曹营,力劝曹操……
而这人便是陈宫。
却说陈宫与曹操一别之后,任东郡从事。当天在劝说曹操放弃攻打徐州无果之后,遂驰马投入陈留太守张邈帐下。恰吕布也来此不久,于是陈宫说张邈攻击曹操后方(兖州),张邈喜,遂令其与吕布攻打兖州。
就这样,陈宫在不经意间上演了一出三国版的“围魏救赵”,而实实在在的解了徐州之围,同时让刘备得了好处。
4.
自此之后,陈宫的余生便主要同曹操作战。
荀攸说吕布有勇无谋,陈宫有智而迟。此话前一句自不必说,但后一句却不免偏颇。智迟陈宫在历次与曹操的作战当中,占上风次数也不在少数,濮阳之战中,曹操险些丧命;徐州之战时,夏侯惇痛失左目;下邳鏖战之际,倘吕布能听陈宫之劝,曹操也只得班师…
不幸的是,陈宫辅佐的是一无谋吕布,后更有陈登父子从中作乱,但即便如此,也依然令曹操极其麾下文臣武将难以应付。
其实起叔经常想,陈宫虽然难容曹操,但却能在其逃难之际决然相随,可谓识操,但为何却未能识得即将崛起的刘备,并且也与其为敌:偷袭徐州、极力促成吕布与袁术结亲以灭刘备。
抑或只因刘备未废半箭之力而坐拥徐州?
三国三雄,与其中二雄相抗…
于是白门楼上,径自下楼,闭口不言,引颈就刑…
5.
陈宫的一生,可谓矛盾的一生。欲成大事,欲救苍生,却不能识时务、择雄主,而守着一无谋吕布,与命运抗争,算是不违己心,盖如其对曹操所说,“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也许,这就是陈宫所求?
痛哉!惜哉!
其心本正,智足超群,辅主堪敬,可哀白门身死,一生郁郁…
欢迎关注起叔的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