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年冬,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有意通过伐蜀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军事,为伐蜀做准备,263年秋,魏军兵分三路,分别由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大举伐蜀。
其中钟会这一路人马是主力,有十多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向汉中进军。钟会命许褚之子,牙门将许仪为先锋,在前修路。结果钟会在经过一座桥梁时,桥面突然洞穿,马蹄被陷。钟会大怒,认为是先锋许仪有失职守,于是将他处死。
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
修路虽然是许仪的职责所在,不过蜀道难行,出点小问题也是在所难免。从这段描述来看,钟会马失前蹄并不是像演义那样是在作战之中,许仪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后果。而且他是功臣之后,结果却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被杀,确实有几分冤枉。
而钟会下次狠手倒不是因为和许褚或者许仪有什么个人恩怨,只是单纯为了在军中立威而已。
钟会自小就以聪慧过人闻名。长大以后钟会博学精练,加上他眼光独到,早早看出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一直坚定站在司马懿一边,因此后来得到司马家族的重用。而钟会多次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在很多大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起兵叛乱时,钟会力劝司马师亲征,成功镇压了叛乱。司马师死后,又是钟会力劝司马昭拒绝奉诏留在许昌,而是和大军一起回洛阳,迫使魏帝曹髦封司马昭为大将军,成功完成了司马氏内部权力的交接。此后诸葛诞在淮南叛乱,钟会也是帮司马昭谋划军事,立下了大功。
正因为钟会一直坚定帮助司马一族,能力又强,司马昭才会让他坐镇关中,亲自主持伐蜀大局。
然而对于钟会来说此时有个小麻烦。他虽然多次帮助司马师、司马昭参谋军事,但是从来没有独自领过兵。这时候钟会一下子主持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军中未必都服气。伐蜀之事迫在眉睫,钟会需要在军中立威,树立自己的威信,以便于以后指挥大军。
许仪这个时候犯错对钟会来说简直是天上掉枕头。许仪是许褚的儿子,许褚是曹操的心腹爱将,有功于王室。许仪尚且犯错就被杀,其他人要是出了纰漏自然更没好果子吃,这是典型的杀鸡儆猴。
这么做的效果不错,许仪被杀以后全军上下“闻之,莫不震竦”,都老实也不少。再无一人敢轻视钟会的命令。
当然钟会这么做也是有弊端的。所谓恩威并重才是正途。钟会这么有威无恩,将士们固然不敢抗命,但是也并不是真心对他顺服。所以后来钟会造反时,魏军众将没有一个愿意跟他起兵,最后反而被乱军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