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滩原创,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可以在《三国演义》的第26话中找到。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有徐晃、张辽、文丑和关羽。原文如下:
文丑大军隐匿。众将曰:贼来!速取马,回白马!”荀攸停曰:“此乃诱敌之法,何退?
曹操焦急地看着荀攸,哈哈大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不要说什么。文丑的军队来抢马匹和粮食和战车。军士不随队而乱。然而,曹操命诸将合力攻打吐蕃,文丑大军大乱。
曹兵包围未来,文丑站出来孤军奋战,士兵们互相践踏。文丑之按捺不住,只得掉转马头。”操指着土墩说:“文丑是河北名将,谁能拿下他?张辽、徐晃骑马飞出,喝道:“文丑,不要走!”
文丑回头一看,见二将追来,便按住铁枪,提弓搭箭,直射张辽。”徐晃大喝道:“盗贼止箭!张辽低头躲闪,一箭射盔,将簪缨射飞。辽又奋力追上,坐上马,又被文丑一枪射中脸颊。马跪下,张辽落在地上。等文丑回马,徐晃挥舞大斧赶来制止。
只见文丑身后兵马齐至,料敌不过,便将马匹拉了回去。文丑顺江而来。忽见骑兵十余人,旗帜飘扬,其中一人头顶一刀飞来。是关云长喝道:“贼住!”绕着河走。关公急忙追上文丑,一刀砍在文丑的后脑勺上。
按照小说的情节,颜良被关羽斩杀后,袁绍派出另一名猛将文丑前去讨伐曹操。曹操故意命令部下丢弃粮草和战马,以引诱文丑士兵。果然,文丑中计,粮草战马被劫,军中大乱。
这时,曹操果断下令进攻,文丑却无力组织有效防御,只得仓皇撤退。曹操派张辽、徐晃追击文丑,张辽被文丑射死,徐晃被文丑击败。好在关羽及时赶到,斩杀了文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就是文中提到的“trampleoneach”,意思是自己人互相踩踏,形容大军溃败,各自逃亡的狼狈局面。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创造的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袁绍集团猛将文丑,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在《三国志》中只有四本传记提到了他的事迹。
最详细的是《武帝纪》和《徐晃传》。据《三国志·武帝纪》说:“绍遂渡江追军,至延津以南……(曹操)令骑兵卸鞍放马。当时,白马正在路上,诸将认为敌军骑兵多,不如留营……骑兵不足六百,发兵攻打,大破,杀了周。”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文丑是死在了曹操的谋略之中。那么,是谁杀了文丑?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只在《三国志·徐晃传》中提到:“(徐晃)破刘备,再破阎良,拔出白马,入延津,破文丑,拜将军。
“而在中中,并没有关羽斩杀文丑的记载。因此,后世大多将斩杀文丑的功劳归于徐晃。而《三国演义》作者为了塑造关羽的形象,把这件事移植到了关羽身上。这是历史小说常用的手法,无可厚非。
对比完小说和历史的区别,再来说说小说的情节。小说中,张辽和徐晃是曹军将领中武功最高的,但都不是文丑的对手。不仅如此,在小说第七回中,文丑还不分胜负单挑赵云50、60回合。
这些对比足以说明文丑武功的强大。那么,关羽为什么能够秒杀文丑呢?书中有重点描述:“关公马快”。从这四个字来看,作者本人认为这不是一场光明正大的较量。除了武功,关羽还有一个难以征服的优势:赤兔马。正是这个优势,让文丑丢了性命。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关羽斩杀文丑只能算是一次偷袭,并不是真正的靠武功取胜。
参考书:《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