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武将,除了能征惯战,备受称赞之外,他们的猿臂善射,也同样令人津津乐道。我们要从众多武将中选出那些一等一的神箭手,殊非易事。
魏国方面有资格入选的,计有曹休、文聘、张郃、徐晃、夏侯渊等,具体战例参考《曹操大宴铜雀台》这个章节,蜀国方面有资格入选的只有赵云和魏延二人,吴国方面最有资格入选的非太史慈莫属,其次是甘宁。
几经思量之后,我们从这些武将中选出五个神箭手,开始我们的排名吧。
第五名:徐晃
徐晃勇力过人,原从骑都尉杨奉,后降于曹操。最能展示徐晃高超箭术的非铜雀台之筵莫属。在曹休、文聘等人纷纷射中红心之后,张郃表演翻身背射,夏侯渊一箭定乾坤,插在四箭的中间。这时候徐晃上场了,出人意外的是,徐晃竟然遥望柳条而射,射断柳条后,锦袍坠地,徐晃飞取衣之,直来曹操殿前声诺道:“谢丞相袍”。
此射难度极大,比射靶心难度更大,因为靶心是固定不动,而柳条却可以随风飘展。光凭此射,徐晃足以入榜。
第四名:吕布
吕布生平好斗,也好“解斗”,最经典的就是辕门射戟了。为了阻止纪灵与刘备的争斗,吕布令人在营门中,一百二十步远处,插上画杆方天戟,一箭射中戟上小枝。
此射比徐晃如何?论难度,不相上下,论距离,吕布的更远,徐晃距离柳枝大概不到一百步左右,而吕布此射足足有一百二十步远。
综合来看,吕布此射稳压徐晃一头,位列第四,应无争议!
第三名:赵云
赵云有多次射箭的纪录,几乎也是百发百中,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截江救阿斗”了。
当时,徐盛、丁奉领兵渡河追来,赵云在逆风的情况下,拈弓搭箭,射断了船上帆索,敌船反横了开去。阿斗因此得救。
当时两船相距应该不远了,但是在船只摇晃、逆风反射的情况下,此射难度非常之大,处了帆索目标较小,不太好瞄准之外,又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这是对一个弓弩手射术乃至心里的一次考验!但是赵云还是顶住压力,一箭起处,正中目标,光凭此射,赵云足以入榜,位列第三,有理有据。
第二名:黄忠
老将黄忠,出场就已经过去巅峰状态,但是他所表现的武力,足够令人惊艳,他所展示的射术,更令人叫绝。
黄忠在和关羽打成平手之后,已经有了英雄惜英雄的情愫,又加上马失前蹄,关羽手下留情之后,想着报答关羽,怎么报答呢?
当黄忠再次与关羽交锋之时,斗了数十合之后,拨马走了,关羽不舍,紧紧追赶,黄忠暗地拈弓搭箭,一箭射来,居然没有射中关羽,那么黄忠射中的是啥玩意呢?
黄忠射中的是盔缨,什么是盔缨呢?就是头盔上的那根红绳子,目标极小,距离又远,由于体重很小,那根红缨本来就是左右摇曳,极难瞄准的。
如果只是射中关羽,庞德也能做大,但要射中红缨,庞德岂能做到?而且又是在马儿欢快奔跑的过程之中,难度系数之高,大家展开想象。
综上所述,黄忠稳居第二,书上也夸他“开地二石硬弓,有百步穿杨之能。”此言不虚也!
第一名:太史慈
东莱太史慈,匹马震雄狮,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太史子义,一直是我最偏爱的三国武将,没有之一,我崇拜太史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忠勇和孝顺,更在于他一等一的射箭本领。
他的射箭本领在书中也有多次描述,北海救孔融,只身突杀黄巾贼,除了一杆长枪和一匹骏马之外,弓箭对他的帮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城求见孔融时,就大开杀戒,连突带射,一连射翻数十骑,出城求救刘备时,又是大开杀戒,连射数十骑下马,方才突围而出。
在乱军中,射翻一两人,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又射翻几十个人,对弓弩手的技术和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我惊讶的不是太史慈射的准,而是他取箭,瞄准的速度如此之快,效率如此之高,莫非太史慈可以左右开弓?
典韦也曾射杀数十骑,救出曹操,但是典韦用的是飞戟,而不是弓箭。光凭此战,太史慈可以入榜,除此之外,太史慈还在攻城之时,对准一个裨将而射,结果是一箭射穿了他的手臂,反牢钉在城梁之上。
城下射城上,比之城上射城下,难度高出一截,如果只是射中敌人的手臂,那也不算稀罕,稀罕的是他能把手臂射穿牢钉在梁上,这就不光是准不准的问题了!
那还有什么问题呢?对了,力量够大。
综上所述,太史慈的射术特点是:够快,够准,够狠。能把这三个要素融会贯通,且屡试不爽之人,非太史慈不可,即便黄忠、吕布,皆非其敌手。
排名第一,太史子义,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