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有很多名场面,比如关羽万军中刺颜良于马下,张辽八百大破孙十万,张飞长坂坡据水断桥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太史慈的名场面之一,如何在重重包围下单人单骑突出重围。
太史慈是青州东莱人,少年时代就志于学,担任本郡的奏曹史。当时青州和东莱郡就一件事产生分歧,同时向朝廷写奏章,按照惯例谁的奏章先到,朝廷一般就采纳谁的意见。于是郡守派太史慈前去送奏章,到洛阳后太史慈用计谋毁坏了州里的奏章,不辱使命但却因此得罪了州家,于是前往辽东避祸。
智勇兼备,突出重围
“三岁让梨”的大名士孔融当时担任青州北海国相,听说了太史慈这件事,惊奇于他的壮举。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并奉送赠礼作为致意。适逢孔融为对付黄巾军,出屯于都昌,却被黄巾军将领管亥所围困。
太史慈从辽东返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尝相见,但自从你出行后,北海对我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如今为贼所围困,你应该赴身相助。”于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后,便独自径往都昌而行。当时贼围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见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讨贼。
孔融不听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贼围日逼。孔融乃欲告急于平原相刘备,可惜城中无人愿出重围,太史慈便自求请试一行。孔融便道:“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说难以突围,你虽有壮志,但这始终是太艰难的事罢?”
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才遣我来相助府君之急;这是因为我应有可取之处,此来必能有益于府君。如今众人说不可突围,如果我也说不可,这样岂是府君所以爱顾之情谊和家母所以遣我之本意呢?情势已急,希望府君不要怀疑。”孔融这才同意其事。
于是太史慈严装饱食,待天明之后,便带上箭囊,摄弓上马,引著两骑马自随身后,各撑著一个箭靶,开门直出城门。外围下的贼众皆十分惊骇,兵马互出防备。但太史慈只引马来至城壕边,插好箭靶,出而习射,习射完毕,便入门回城。
明晨亦复如此,外围下人或有站起戒备,或有躺卧不顾,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再入门回城。又明晨如此复出,外围下人再没有站起戒备,于是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重围中顾驰而去。待得群贼觉知,太史慈已越重围,回顾取弓箭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因此无人敢去追赶。
不久,太史慈抵达平原,便向刘备游说:“我乃东莱之人,与孔北海无骨肉之亲,亦非乡党之友,只是因为慕名同志而相知,兼有分灾共患之情义。方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久闻使君向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因此北海正盼待贵助,更使慈甘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存知此事。”
刘备乃敛容答道:“孔北海也知世间有刘备吗!”乃即时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返都昌。贼众闻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围散走。孔融得济无事,更加重视太史慈,说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事情过后,太史慈还启其母,其母也说:“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
太史慈突破黄巾军的重围,请得刘备救援,成功解了孔融之围,有三点非常值得称道:
其一,孝义无双。孔融听闻太史慈为了完成郡守的使命,成功截获州里的奏章并破坏,这属于不惜得罪州里更大的官员也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孔融才会感到惊奇。因此在太史慈避祸辽东之时,多次“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所谓“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两汉以孝治天下,所以一个人为人处世第一件事就是要孝敬父母,孔融善待太史慈母亲,这是很高的待遇。而太史慈的母亲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人,所以他才会要求太史慈前去“赴身相助”。而太史慈先是在家呆了三天以尽孝道,而后毅然独自前去帮助孔融。
其二,智勇兼备。兵法有云:“五则攻之,十则围之”,说明黄巾军的数量至少是城内守军的十倍以上。太史慈能够从容的突围而出,显示了他智勇兼备的一面。他先是连续三天出城练习射箭,显示自己射术的同时,逐渐的麻痹城下的守军,待到围城军队松懈,突然单骑冲出。
据《三国志》载,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只靠麻痹围城军队是不能突出重围的,还要有过硬的武力值作为后盾。太史慈猛然冲出后,围城军队自然不会让他轻易冲出,而是“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所以才没有人敢继续追他了。
其三,意气慷慨。陈寿曾称赞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他的意气慷慨可以从他对孔融、刘备说的话看出。黄巾贼围困重重,无人敢于出城求援,太史慈慨然要求出城,孔融认为太难了,太史慈道:“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
见到刘备后,太史慈的话也让人动容:“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明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刘备也是个堂堂燕赵男儿,怎能不被太史慈的忠义壮烈所感动?
惜乎,太史慈生不逢时,一直没有遇到自己的明主。不论是孔融还是刘备,都是过客。先跟随刘繇,刘繇却以太史慈出身太低不重用他;后来遇到孙策,算是遇到了知己,可惜孙策早亡;在孙权手下,太史慈郁郁不得志,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公元206年去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读罢这段话,一股壮志未酬的悲情让人感同身受,奈何而死乎,可惜,可惜啊!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