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见过诸葛亮和郭嘉的斗智斗勇,大概是所有三国迷心中最大的窟窿。而这两人究竟谁更强的争论,从古至今就没有停止过。原因无他,这两人实在是太像了。面对乱世,两人是一样的智计无双,先有郭嘉给曹操献上《十胜论》,后有诸葛亮献上《隆中对》;两人一样的选择了相对弱小的势力,郭嘉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了曹操,而诸葛亮也是选择了最为弱小的刘备;两人也都是立下了不世功勋,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诸葛亮则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也正是因为这两人实在是太像了,才使得人们无比期待这两人的正面对决。而可惜的是,郭嘉因病早亡,诸葛亮出山较晚,因此多智近乎妖的两人,也就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这二人究竟谁更胜一筹呢?这个问题恐怕基本没有什么定论。然而,如果非要比较个差别出来的话,小编个人感觉,在心胸胆略上,可能郭嘉略胜一筹。
从《魏书·郭嘉传》的记载来看,郭嘉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这种自信首先就体现在他对局势的判断上。他出山后,先是去了袁绍大营,但没有看上多谋难断的袁绍,扭头回村继续隐居。曹操出战吕布,双方部队斗到筋疲力尽,甚至连曹操都想退兵的时候,唯独郭嘉以为继续进攻必然获胜,而结果也却如他所言;小霸王孙策夺得江山时,曹操麾下众臣大为惊恐,唯独郭嘉认为孙策树敌过多,必遭人刺杀,而后孙策果真遇刺身死。
除了对局势的判断,郭嘉对敌人的判断也是极其的自信。官渡之战后,曹操击破袁绍,袁绍身死。曹军众将皆要趁胜追击,唯独郭嘉认为不应该追击,应该要减轻对袁绍余部的压力,继而让袁绍的两个儿子内讧。曹操欣然采纳郭嘉的建议,而后袁绍的两个儿子果然生乱,后期曹操再进兵,压力就减轻了不少。
郭嘉这种对于局势、对于敌人极其自信的事迹,比比皆是。而在其中,最令小编佩服的,就是他不愿意杀刘备这件事。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击溃,逼不得已投靠曹操。而刘备的到来,也引发了曹操麾下众谋士的争议。荀彧等人就向曹操说,刘备此人有英雄志,宜早除之,不除恐留后患。郭嘉却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世人心中的正统形象,只是目前的实力相对弱小,切不可因为杀刘备一人而丢掉汉朝正朔的气度,不仅会失去世人的拥戴,还会使得原来想要投靠的人心生顾虑,望而却步,这样就没有人帮我们打天下了。
很多人在分析郭嘉这段话的时候,往往简单理解成因为不想失去人心,所以不杀刘备。其实是偏离了重点,他们没有明白郭嘉这段话的厉害之处。其实郭嘉这段话的重点,就在“天下”二字。而要理解这句话呢,其实应该反过来理解。我们来试一下看看,郭嘉说的原话是“杀刘备,有可能失去天下”,反过来呢,就是“没杀刘备,会得到天下”。也就是说,在郭嘉眼里,区区一个刘备,杀还是不杀,跟能否得到天下没啥关系。这种气度,才真是曹操说的“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气度。
反观诸葛亮,这方面就真的要略逊一筹。也是在刘备比较弱小的时期,按说就应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以更快速的发展自己。然而诸葛亮在初见魏延的时候,就硬说人家脑后长反骨,要刘备当场斩杀魏延。这事办得不太地道。相比郭嘉吞吐天下,和光同尘的气质,确实是差了不少。而诸葛亮胆略气度的问题,在蜀汉后期体现的尤为明显,既不能团结益州本地的官员,也不好善于培训新干部,使得蜀汉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囧局。蜀汉之所以成为三国最早灭亡的政权,想必跟这一点,也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资料:《三国志》、《郭嘉对曹操统一北方的贡献》、《郭嘉论袁绍与曹操》、《论(三国演义)中的曹魏谋士集团》
备注: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烦请留言作者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