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钟会率主力在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下江油,过涪城,战绵竹,直逼成都。蜀主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钟会、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姜维与钟会密谋被杀后,成都一片混乱,上至王宫皇室,下至黎民百姓,魏军借此到处杀人,数日才平静下来。
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在这过程中,关羽后代一家惨遭灭门,张飞后代却平安无事,同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为何后代的差别这么大呢?
先说关羽的后代结局
关羽后代并非全部被灭门,被庞会所杀的是生活在成都的关家人。
《三国志》记载,关羽与长子关平被东吴所杀,关羽次子关兴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关兴长子关统,娶了刘禅的女儿为妻,官至虎贲中郎将,死后无子,关兴庶子关彝继承爵位。
后面就是《蜀记》记载的关氏被庞会灭门。
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庞德之子庞会跟随钟会、邓艾伐蜀,蜀亡国后,庞会灭了关氏一门。
庞会屠杀关羽后代一门还得回到公元219年秋天当时关羽率荆州主力攻打襄樊,关羽俘虏了庞德后,应该说关羽是很尊重这位战败之将的,劝其归降,并且晓之以情:"你的兄长庞柔在蜀国汉中为将,我希望你也来我这里为将,为何不早早归降呢?"庞德拒降赴死。
之后的事情在裴松之所作的注中记载"王隐蜀记曰:钟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意为王隐(东晋史学家)曾书"庞德死后葬于蜀,钟会平蜀后,还葬尸首于邺城。"而裴松之否定这种说法,认为魏文帝曹丕曾派人去庞德墓所悼念,所以其尸首不在蜀。无论两种说法何为真,都能够说明关羽在庞德死后对其尸首较为尊重,没有丢弃或毁尸,而且很有可能是关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埋葬或者转移安葬。可以总结说,关羽对待庞德,曾以理相劝其归降,那么降则收纳,拒则斩首,是当时历史战争中的普遍规则。
庞德可谓为国事而死,二人并无私仇。并且关羽在遭到庞德的辱骂之后,亦然善待了其尸首,可谓仁义,不失大将之风。
而观庞德,在战败被俘之后,关羽以理相降,其却辱骂关羽以及刘备。相比之下,气质上则显得失智。但他不降就义的忠义之举被肯定,在之后受到了诸多赞誉。
综上看来,关羽虽然是庞德的直接杀害者,但于公二人均服从于国事,于私也并无任何私仇。
在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樊城之战已经过去44年了,可推算庞会当时至少是近50岁的老人了,甚至更高,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他已是一位很高龄的老者老将。在时隔这么久远的时间之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杀父的仇恨,在此杀尽关羽后人以报父仇,不禁令人感到这仇恨之可怕。
从现在的角度来,庞会所为是凶残以及不人道的。关羽并不能算作其仇人,就算关羽是的的确确的杀父大仇人,而他早已归于尘土之后,杀他后人也是没道理的,他的后人又与你有何冤仇呢?
再来说下张飞的后代结局
张飞后代的境遇比起关羽后代要好上很多,大概说下张飞后代的结局。
张飞长子张苞早夭,次子张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蜀汉灭亡后归魏,封列侯。张苞之子张遵,官至尚书。魏灭蜀之战时,随诸葛瞻守于绵竹关,与邓艾交战,战死。
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做了蜀汉的两任皇后,张家成为蜀国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加功勋卓著的显赫家族。
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做皇后
邓艾率兵直逼成都时,刘禅派张绍、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向邓艾递投降书。
成都大乱时,张飞后代能免于灾难与当时张飞后代在蜀汉的地位与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1.张飞素敬重士大夫,喜欢结交文人和士人。张飞不仅是战场的“万人敌”猛将,与关羽不同的是张飞喜欢结交士大夫,张飞曾经到刘巴处就宿,刘巴却不理会张飞,张飞虽然十分恼怒,但也并没有把刘巴怎么样,在当时别人都责怪刘巴,而张飞因此获得了敬重、爱结交名士的好名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面,张飞比关羽要胜一筹。
2.张飞家族后代的关系。张飞的老婆夏侯氏是曹魏宗亲重臣夏侯渊的亲侄女,张飞的女儿又是刘禅的皇后,这么说吧张家既是蜀国的皇亲国戚,也是曹魏的皇亲,有这么一层关系,张飞后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总结:看过不少人的猜测,关羽的性格或许是导致家族被灭门的主要原因,因为关羽傲气自负,目中无人,还擅长得罪人,导致家族蒙难的时候没人出面保护。当然也不排除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我个人觉得还是庞会对关家的仇恨之深令人感到可怕,庞会完全是公报私仇,如果是战场对敌,死于对手之下无可厚非,但借着成都大乱的时候庞会带兵去屠杀已经投降的关氏一族就显得凶残以及不人道的。相比之下,张飞家族是幸运的,至少没有遇到像庞会这样的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