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年,一场荒唐的“登基大典”在寿春举行。袁术在这里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仲氏”政权,并设置中央的文武百官。然而这个荒唐的政权才撑了不过两年就土崩瓦解,袁术本人最终也兵败身死。当时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不敢称帝,却唯独袁术敢称帝,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只有他敢称帝呢?真的只是因为得到了一块传国玉玺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袁术的故事。
袁术在《三国演义》中往往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并屡屡战败,在正史上的形象也不好。不过如果从出身来看的话,袁术的起点其实是最高的。他出身著名的汝南袁氏,自己也是东汉大臣袁逢的嫡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
现在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古代世家大族有多大的影响力,觉得再大的家族也比不上皇帝,终究只是臣子,可以被皇室随意摆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家大族,尤其是隋唐以前的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在南北朝时期,几个世家大族联合起来,甚至可以更换皇帝,就是这么夸张。这些世家大族的家谱往往可以追溯到商周,甚至炎黄时期,拥有着极为悠久的传承,并且在当地极具影响力,地方官都不敢得罪他们。尤其是东汉末年,各地世家大族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武装,割据自立,形同独立,汉末天下大乱中相当部分的诸侯就是出自世家大族。
那么这个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呢?据说他们就是当初舜的后裔,不管这一说法是否属实,至少在西周初年,汝南袁氏就已经崛起了。当时周武王对“先贤后裔”进行分封,就把妫满,也就是汝南袁氏的祖先分封在了陈地,建立了陈国,而其后人又改姓为媛。当时媛、辕两字通用,因此媛氏又可称为辕氏。到了西汉初年,为了简化姓氏,辕氏的后人又将左边的“车”去掉,改为了袁氏,汝南袁氏就是这么来的,这一点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有详细记载。
由此也可以看出,汝南袁氏的传承确实是十分悠久。即便只看能够确定的部分,从西周初年传到东汉末年,也已经有近千年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汝南袁氏也开枝散叶,拥有了不少分支,不过位于汝南一带的本家始终是最兴旺的。他们跟东汉时期的许多世家大族一样,拥有自己的堡垒和私兵,实际上掌控了地方权力。而靠着袁家的影响力,袁氏子孙不但控制了地方,还有部分人进入了中央朝廷任职。
东汉时期,袁家的影响力已经称得上举足轻重,号称“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都担任“三公”的职位。三公是什么职位呢?三公在不同朝代所代表的官职不同,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就是中央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也是官员的最高荣誉,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言之,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也就是说汝南袁家连续四代人都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这个家族有多显赫,影响力多大,可想而知。
据《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汝南袁氏的袁安曾担任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两个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和太尉,而袁逢就是袁绍和袁术的父亲。由此可见袁术天天把“四世三公”挂在嘴边可并不是吹牛,而是实打实的。并且袁家在袁安之前就已经长期在朝廷里任职了,所以说袁术可不是“官二代”,而是“官N代”。
早在汉朝皇室刘家发家之前,汝南袁氏就已经是名门望族了,因此恐怕皇家在他们眼里也只不过是个暴发户而已,自己只不过是暂时辅佐刘家。在袁术看来,以自己家族的名望和实力,称帝合情合理,毕竟刘邦、刘秀当初又比汝南袁氏强到哪里去呢?
而曹操的出身呢?他虽然也号称是官宦世家,是汉代名相曹参的后人,但和汝南袁氏这种世家大族显然没法比。更何况汝南袁氏的传承确实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而曹操只不过是号称而已。并且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至于曹嵩真正的父亲是谁,历史上甚至没有记载,跟袁家这种明确记载了“四世三公”的家族相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
当然了,就算什么名门望族都不是,其实也有称帝的,比如刘邦就是“以布衣取天下”。但是曹操显然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是考虑到家世,另一方面是觉得时机未到,同时也可能是不想背负篡位的骂名,曹操终究没有称帝。
再看袁绍和袁术两人的父亲袁逢,历任太仆卿、司空、执金吾,堪称位高权重,给袁绍和袁术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袁家的门生故旧满天下,声望卓著,这也让袁绍、袁术两人在起点上就远远高于曹操,更不用说刘备了。
当然有人要问了,那既然袁绍和袁术都出自汝南袁氏,都是袁逢的儿子,并且后面也都有了自己的势力。那为什么袁术敢称帝,袁绍就不敢呢?这一方面因为袁绍比袁术理智,知道率先称帝未必是件好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封建礼法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富贵人家往往有三妻四妾,并对正妻和小妾的分别看得很重,因此其子女自然也有嫡子女和庶子女之分。正妻生的儿子就是嫡子,而小妾生的儿子就是庶子,这一点对于皇帝而言也是一样,皇后就是正妻,其他妃嫔就是小妾。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以“嫡”为尊,以“长”为次,换言之,嫡子永远比庶子尊贵。如果一家有多个嫡子,就由嫡子中年龄最大者继承。如果只有一个嫡子的话,那嫡子的继承顺序也永远排在庶子之前,就算嫡子在年龄上远远小于庶子也是一样。
而在袁氏这里,袁绍就是庶子,袁术则是嫡子。虽然两人都是袁逢的儿子,但袁术仗着嫡子的身份,地位上就是比袁绍高一等,这也是袁术后来经常瞧不起袁绍,不愿意服从袁绍的原因。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嫡子就理应统领袁家,袁绍这个庶子凭什么就爬到了自己头上,甚至还要自己服从他?
奈何能力不行,身份再尊贵也没用。袁术虽然出身高贵,但无论是治理能力还是军事才能都不行,也不善于笼络人心。结果袁绍对汝南袁氏的影响力渐渐超过了袁术,袁术最后还是不得不服软了,这是后话。
因此,袁术敢于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至此已经浮出水面了,那就是“家世高贵”。袁术认为汝南袁氏同样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巨大的贡献,并不比刘氏要差,凭什么要服从刘氏?刘氏能当皇帝,那袁氏同样可以。而袁术又仗着嫡子身份,长期以袁家家主自居,自然觉得称帝是理所应当了。
而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传国玉玺”。据说这个传国玉玺当年就是秦始皇下令篆刻的,从秦朝开始代代相传下来,一直到东汉末年。后来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孙坚带兵攻入洛阳,从一个投井自尽的宫女尸体上得到了这块玉玺。当然对于这一点也有很多人质疑,认为经过了这么多次动乱,这块传国玉玺早就不是当初秦始皇篆刻的那块了。但不管究竟是不是同一块玉玺,这块玉玺的象征意义是无可置疑的。而关于袁术与传国玉玺的故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孙坚在遇袭身亡后,玉玺落入孙策手中,后来孙策投靠了袁术。为了复兴家业,孙策忍痛将玉玺交给袁术,以此来换得袁术的部分支援,让他打回江东去。第二种说法则是玉玺不是孙策交给袁术的,当初孙坚将玉玺藏在了夫人吴氏那里。但孙坚身亡后,玉玺的消息还是被袁术知道了,他强迫吴氏交出了玉玺。但不论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传国玉玺最后确实落入了袁术手中。
自己家世高贵,又得到了传国玉玺,这让袁术越发觉得天命就在自己,而此时的天下大乱正是促成袁术称帝的第三个重要原因。眼看东汉皇室已经不行了,各地豪强也纷纷割据自立,不再服从朝廷命令,袁术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但他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当一个军阀,他梦想着能够像当初的刘邦一样扫平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更何况刘邦当初不过是一个亭长,手下也没多少人,完全比不上现在的汝南袁氏。
想要建功立业的烈火在袁术心中激荡,既然刘邦当初都可以做一番事业,那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更何况自己家世高贵,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一旦称帝,恐怕四方豪强都会来归附自己的!袁术就这样陷入了幻想之中。
就在袁术陷入幻想的时候,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彻底打动了他,让他最终迈出了称帝的步伐。这个原因就是一句谶语,叫做“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是一句流传很广,影响极大的谶语,当初公孙述和汉光武帝还为此展开过辩论。代汉者大家都很明白,究竟什么是“当涂高”,几百年都没人能说清楚。直到西晋末年都有人因为这句谶语而上套,比如幽州刺史王浚就曾因为这句谶语而试图称帝。
而在袁术这个时候也是一样,他不知经过了怎样的分析,认为自己也能“当涂高”,取代汉朝,正应了这句谶语。而袁术的手下们也纷纷逢迎,认为就该如此,这让袁术的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在他看来,自己家世高贵,传国玉玺在手,控制着至关重要的淮南之地,还有谶语加持,又碰上这个乱世,岂不正是称帝的大好时机吗?
于是,到了公元197年,在听说北方大乱之后,袁术认为不用等了。他在寿春正式登基称帝,设置公卿百官,并建立了国号“仲氏”。袁术幻想着自己既然成了这乱世中的第一个皇帝,应该很快会有不少人投奔吧!
然而从袁术这个“仲氏”国的知名度中我们就能看出来,袁术称帝后是什么结局了。事实证明,家世高贵不代表有能力,而传国玉玺在不会用的人手里不过是个古玩而已,所谓谶语更是靠不住。而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就是,袁术作为第一个称帝之人,成为了各方诸侯群起而攻之的对象。袁术的仲氏国遭到了孙策、吕布和曹操的接连进攻,一败涂地,而内部也爆发了大饥荒。袁术此时却还在沉迷享乐,这让他彻底失去了人心,就连曾经的部下也纷纷弃他而去。
到了公元199年,山穷水尽的袁术只得去投奔自己曾经的属下雷薄、陈兰,然而对方还拒绝了他。袁术无可奈何,只得向他最不服的袁绍服软,承认袁绍的家主地位,并愿意将玉玺和帝号都献给袁绍。袁绍倒是同意袁术归附,然而袁术在行军路上又遭到了刘备、朱灵的拦截,只得又退回寿春。
当时正值盛夏,袁术可能是心情不好,又中了暑,就这么病倒了。他想要喝点蜜水解渴,却根本找不到蜂蜜,只得叹息了一声:“袁术啊袁术,你怎么就落到了这个地步!”不久后他就吐血而死,所谓的“仲氏帝国”,也终究成为了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