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8岁(虚岁)接手江东基业,是兄长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当时还哭哭啼啼,被张昭扶上了马,开始硬着头皮继续兄长未完成的事业。
别看孙权接手时懵懵懂懂的样子,其实没过多久,他便展现出一代人杰的魄力,他对内培养嫡系,铲除隐患,稳定了江东集团,他对外在曹操、刘备之间运用灵活多变外交策略,从中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例如,他率军围攻背叛自己的庐江太守李术时,预知李术会向朝廷(曹操)求援,便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忠心,并建议曹操不要插手他围攻李术的事。曹操也居然同意了,李术求不来曹操的援军,最终城破身死。如此,孙权顺利铲除异己,完成继承江东的事实。
在赤壁之战前夕,孙权面对曹操的恐吓和内部大部分人赞同投降的阻力,力主抗曹,最终取得了胜利,保全了江东。此后他又同意让刘备坐镇荆州,据说曹操当时正在写字,听闻此事时,惊得手中的笔都掉落地上。
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改元黄龙,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王,这一点是肯定了兄长对孙吴建国的功绩,但他不肯让侄子孙绍继承这个王爵,只是封他为吴侯;后来孙权又觉得吴县是自己孙家的祖籍所在地,就这样给了侄子还是不爽,于是将他改封到上虞县去了。所以说,孙权对待侄子孙绍,确实很刻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有类似处境(和孙权不尽相同),众所周知,刘秀也是随兄长刘縯起兵,刘縯身死后,刘秀才逐渐成为家族中的佼佼者。孙权是孙策指定的继承人,刘秀的情况则不同,刘縯是被更始帝诛杀,当时刘秀还在外地,之后,他是靠自己努力才逐渐摆脱更始帝的控制,在冀州宣布独立。
但是,刘秀对兄长留下的两个儿子刘章、刘兴十分重视,在创业之初,天下未定时就大方地给他们封王,还让他们有机会去担任县令、太守之类的职务来锻炼能力,刘秀将两个侄子视为己出,悉心照顾,培养,这一点,孙权是绝对做不到的。
当然,孙权考虑的是:不能给兄长孙策的子孙有继承孙吴帝位的机会,所以才会做出竭力打压的事来。其实孙权考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例如在孙皓执政时期,就有传闻说有人想勾结孙奉(孙绍之子)称帝,孙皓听闻,赶紧派人将孙奉诛杀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