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听这个人名也许很多朋友不清楚是谁,但也许又会有些耳熟,感觉应该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错,这位姓孙名策的历史人物的确是三国时期的,他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孙坚的长子,东吴政权掌舵者孙权的长兄,也是得到曹操等乱世枭雄都认可的一位人间英豪!
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这样评价孙策,他说:“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
由此可见,孙策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依然是一位不可估量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为英年早逝,所以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否则东汉末年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青年才俊孙策
1,十七岁之前的孙策
公元175年,身为汉灵帝时期的破虏大将军孙坚喜得麒麟儿,当时东汉朝局已经呈现一片乱象,孙坚应该能看出未来要天下大乱,所以对自己的长子也是寄予厚望,特意取名孙策、字伯符!
所谓“策”,是有着策马天下之意,因此孙坚从小就倾力培养长子孙策,而年幼的孙策也许是基因遗传,或者还有家里的环境氛围,总之孩童时期的孙策已经对政治、军事等表现出兴趣,甚至还会语出惊人!
所以孙坚对长子孙策更加地重视和培养,在青少年时期就被孙坚带在身边四处征战,孙策在这样的环境下积累很多实战性经验,为后来能雄踞一方打下坚实的军事基础!
不过乱世当中,就是存在各种变数,尤其是人心难测,本来跟孙坚一起讨伐董卓的诸多势力开始放弃最初的目标,转向与董卓一般去逐鹿天下,而孙坚自己还在苦苦坚持,再一次攻打刘表的战役中,孙坚遭遇暗算被射杀,留下十七岁的孙策挑大梁!
也是从一刻开始,孙策强忍丧父之痛,选择挑起家里的重担,继承父亲的遗志!
2,十七岁的孙策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首先,孙策把自己父亲的遗体运回曲阿县下葬,安葬完孙坚,孙策回到江都,准备在此结交才士俊杰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再为父亲报仇和继续延续父亲遗志;
于是,孙坚直接找到在江都隐居的名士张纮,孙策希望张纮出山辅佐自己,但是张纮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孙策退而求其次,选择请教张纮应该如何走以后的道路,因此经常跑去找张纮商量人生大事;
孙策跟张纮说天下已经大乱,各路人马拥兵自重,而自己父亲孙策因为忠心抵抗董卓一党被暗杀,所以我既要为父亲报仇,也要干出一番事业!因此孙策决定先找袁术要回父亲旧部,然后招兵买马,开始大干一番!
而张纮看孙策与自己表露真实心声,也不再坚持,决定出山辅佐孙策!
其次,孙策把母亲和弟弟妹妹都交给张纮护佑,自己找到袁术,孙策故意放低姿态,满含泪水希望袁术看在父亲孙坚的份上,把父亲旧部归还给他,但是袁术不想给,因为乱世之中人马都是立身之本,岂能轻易放弃!
不过袁术也看出孙策才能卓越,所以不想过分得罪孙坚,于是跟孙策说自己把孙策的舅舅任命为丹阳太守,把孙策的堂兄孙贲为丹阳的都尉,让孙策投靠舅舅,其实这是变相的拒绝,但是也给了机会,就看孙策能否自己招兵买马!
孙策听后也知道再继续坚持恐怕适得其反,因此选择听从袁术的去投靠自己的舅舅;
在到达丹阳曲阿之后,孙策依靠舅舅的地位在当地招收到数百军士,凭着这数百军士,孙策再一次去找袁术,只是在途中被祖郎偷袭,导致剩下一百多人马,而袁术看到孙策的再次临门也不再拒绝;
不过只归还1000多人的孙坚旧部,至此孙策凭着这1000多人开始走向成功之路!
智勇双全孙策
1,孙策在雄踞江东前的征伐
公元194年,东汉朝廷派出位在三公之上的太傅作为皇帝代表亲自来到关东,目的是来安抚拥兵自重的东汉军阀们,正好太傅马日碑听说过孙策,所以特意在寿春接见了孙策,并且为孙策谋的一个官职为怀义校尉。
虽然孙策得到朝廷的赏识,但当时真正能左右孙策命运的还是袁术,因此孙策在前期只能跟随袁术慢慢地壮大自己!
不过袁术此人真是当得不为人知,连续性的出尔反尔,例如当时袁术占据的地盘上有一个九江郡正好需要太守,孙策正好也拥有了一定声望,于是袁术就口上表示自己要重用孙策,但是最后任命时却变成自己的亲信!
例如有一次袁术攻打徐州时,因强行逼迫庐江太守陆康提供粮草,被陆康拒绝,袁术清楚孙策的能力,所以就找到孙策,并且许下承诺,若孙策拿下陆康,庐江太守就是孙策,然后孙策率兵进攻庐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庐江,但是袁术再次失信,把庐江太守给了他人!
袁术一次次地失信于孙策,孙策也知道自己跟随袁术是没有出头之日,于是暗下决心要找机会单干!
2,孙策决定进取江东
公元195年,当时担任丹阳都尉的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他也把袁术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知道跟随袁术没有未来,于是主动找到孙策,劝说孙策应该趁机进取江东然后自立门户,孙策也不再犹豫,立马向袁术请辞。
不过孙策找了一个借口,说自己去江东招揽人才,因为江东以前有很多人受过自己父亲孙坚的恩惠,等招到足够人马,再回来帮助袁术夺取天下!
其实袁术心中非常清楚这是孙策的托词,但是袁术认为有孙策的敌人刘繇占据曲阿,还有王朗在会稽驻守,这两位绝对不可能看着孙策在江东发展起来,所以袁术答应了孙策的请求!
只是现实打破了袁术的认知,在孙策带着仅有的人马往江东去的路上,陆陆续续有着诸多人士主动投靠孙策,很快孙策麾下聚集了5000多人马;
与此同时,周瑜也主动向孙策援助军用物资,在人马军粮都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孙策一路渡过长江,很快就把樊能、张英击退,然后有了自己的地盘,孙策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发动征伐,把目标直接对准刘繇,在第一战中就拿下刘繇的牛渚营,获得大量兵器和粮食!
后来,孙策一路打败刘繇麾下的诸多大将,例如笮融就被孙策的诈死之计而打得只能落荒而逃,然后孙策立马直接对向刘繇本部人马,虽然刘繇有些人马,但是能力不行,被孙策杀得人仰马翻,刘繇则提前逃亡,驻地曲阿被孙策占据!
孙策在进城之后,曲阿城的百姓都严阵以待,甚至很多提前选择跑路,担心孙策部队烧杀抢掠,但是孙策治军严明,麾下军士并没有对百姓做出任何不妥之事,让当地百姓看到了希望,反而期待看到孙策治下的曲阿!
并且孙策还发出通告,说原来在刘繇麾下的之人都可以来投靠自己,只要投靠的都能让家里人免除赋税徭役,这个通告一出,立马招揽到2万余人,孙策的实力立马大涨!
袁术在听到消息之后,则想着继续保持与孙策的关系,于是主动向朝廷奏请,为孙策获得行殄寇将军一职!
接着公元196年的下半年,孙策先是拿下吴郡,又打败会稽的王朗所部,至此孙策平定整个江东,并且把江东各郡都安排自己麾下大将占据太守之位。
公元197年,威震江东的孙策真正进入曹操的法眼,于是曹操以汉献帝名义派王浦任命孙策为骑都尉,承袭孙坚的乌程侯爵位,但是孙策嫌骑都尉不够高,向王浦暗示,王浦直接答应他的请求,任命孙策为权代明汉将军。
然后按照曹操的意思与吕布、陈瑀所部联合一起攻打袁术,但是没想到陈瑀包藏祸心,选择孙策离开江东之际,准备一举夺取孙策的大后方,不过被孙策提前得知阴谋,愤怒的孙策以极快的速度打败了陈瑀!
公元198年,雄踞江东的孙策再进一步,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并且封为吴侯;就在这一年,袁术表示称帝,孙策与袁术正式决裂,袁术麾下的周瑜、鲁肃也正式投到孙策麾下;
也在这一年,孙策先后拿下安徽的祖郎(前面提到过,专门伏击过孙策)和丹阳的太史慈,发展至公元199年,孙策与曹操等人合力向袁术发起进攻,没想到袁术突然病逝!
这一年,孙策先后攻下刘勋所部、拿下庐江等多个地方,并且实现为父亲报仇!孙策的一生就是为孙权奠定雄厚的基础,孙权的地盘和人才基本上都是哥哥孙策给他留下的!
智勇双全的孙权缘何英年早逝
关于孙权的死,有着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正史当中所记载的,在《三国志》当中记载着孙策是死于许贡的门客对他的复仇,所以孙策之死是因为被对方暗杀!
许贡何许人也?许贡是孙策在平定江东地区所打败的一位对手,并且许贡在失败之后,向东汉中央朝廷上书,说不能看着孙策坐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这个奏表被孙策截获,所以许贡被孙策斩杀!
第二种说法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说孙策的确在外出打猎时遭到暗杀,但是并没有很快的去世,而是被属下救了回去,等医生看完孙策的伤口之后,向孙策提出要求,即孙策在养伤期间,不能动怒,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静养!
但是孙策性格急躁,一旦遇到事情就会容易动怒,因此在方士于吉一事上怒气冲天,导致伤口崩裂,最后走向死亡!
在野史《吴历》也记载,孙策是死于以上的原因,只是引发病情的原因不一样,在野史中说是因为孙策在养伤期间照了铜镜,发现自己脸部受的伤害也很大,所以怒火攻心,导致伤情复发,最后死去!
第三种说法是来自古代一本民间小说集《搜神记》,这里其实还是因为于吉,只不过过于神化,说因为孙策杀了于吉,心中留有阴影,导致在照镜子时认为于吉就在眼前,多次这样的情况出现,引发孙策伤口崩裂,最后走向死亡!
第四种说法是个人推测,就是在三国乱世之中, 认为孙策有着重大威胁的大人物安排刺客暗杀孙策,因为在开篇时提到陈寿对孙策的评价,陈寿那句话的意思是在说如果孙策不死,也许就没有三国格局,只有天下大一统。
所以个人认为孙策之死应该是自己的能力犯了众怒,因而被暗杀!
综上所述,智勇双全的孙策的确是三国初期极其重要的大人物,若是孙策不死,即便不能阻止三国格局的出现,但是应该能缩短三国的格局,从而让天下更快地进入大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