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与王安石、苏洵并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曾家喻户晓,今却被遗忘?

与王安石、苏洵并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曾家喻户晓,今却被遗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捌斗藏书阁 访问量:2094 更新时间:2024/1/17 7:02:22

说起唐宋八大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无论是寻觅小石潭,过百二十步,闻水声如鸣佩环的柳宗元;还是登临岳阳楼,看八百里云梦泽衔远山、吞长江的欧阳修;

更有泛舟赤壁,凌万顷茫然,看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的苏东坡

八大家的名字被课本中一句句的诗文承载着,泛过记忆里的青山绿水,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韩愈作为长者的教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苏洵作为贤者的劝诫;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这是王安石作为智者的感慨。

曾巩雕塑

但不知不觉中,却有一个人逐渐偏移,流落到了记忆的荒原。不仅教科书上没有他的文章,就连列举八大家时,他的名字也总容易被人们遗忘——这个人,就是曾巩。

想想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了然。

在古代并没有如今这样文史哲专业较为清晰的界限划分,而是在一个文人身上肩负着政治、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使命。

于是,在我们分别分析某几个领域时,同一个名字反复出现的现象十分常见。

但曾巩并不是一位全能手,他在书画方面涉及不多、政治方面也是微末、历史方面虽有建树却也不足以在历史教材上占据大量篇幅,即便是引以为傲的文学,他所擅长的论述性文章传诵度也不高,如此一来,便自然而然又无可奈何地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尬尴的境地。

曾巩

生而为人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从科学层面无从论断,可从曾巩身上看,他这无心追名、也无意逐利的性情,当真是对应上了当今的尴尬处境。

“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这是《宋史》中对曾巩的评价,这个评价可谓十分中肯,说曾巩的文章从容冲淡而不啰嗦,简明精要而不晦涩。

文如其人,曾巩的人生也是如此,没有断崖式的大落大起,也没有醉酒失智式的颓丧或是激愤,沿途的风景只剩了从容不迫和心安。

曾巩出生于书香门第、儒学世家,他的祖父曾致和父亲曾易占都曾是北宋的一代名臣,惊艳了各自的时代。而到了曾巩这里,却出现了些意外。

并非是幼年的曾巩一时贪玩、阳奉阴违、凑泊了学业的故事。相反,幼年的曾巩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分,他记忆力超群,脱口成诵, 十二岁提笔作《六论》,即名扬了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个少年英才,却在科举考试时屡试不第,不禁让人大为疑惑。

曾巩

原来,当时的科举考试主要以应举时文为主,可曾巩却别开生面的擅长策论。用我们当今的话来说,也就是应试技巧这样微不足道却不可或缺之处没有磨练好,那考试的结果不理想似乎也是意料之中。

面对这样的尴尬境遇,曾巩并没有愤愤不平。而是一边继续读书,一边与王安石、范仲淹等好友继续维持着书信往来。直到庆历七年他的父亲去世,不得已之下,他才辍学回归了故里,侍奉继母。

逆境之中,比起苏东坡等同道中人,他活得更像个普通人。

坦然接受命运的捉弄,回想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却又不甘于碌碌,在平凡中等待着机会。终于,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终于考中,荣登进士第一。

曾巩虽然名扬天下,可这样不急不忙的人生太过于平凡,许是这样,他的经历便常被人们忽略了去。即便是文章,过于中正平和的文风,也很难与当今的阅读习惯契合。

曾巩雕塑

君子立世

古时,文人立世,离不开的便是仕途。虽然单看文章,旁人比起曾巩自然是莫之与京,但曾巩的仕途却始终没有达到与他的文采相称的地步,官职不高,便成了曾巩被人们淡忘的原因。

“官无虚名,职无非事”,这是曾巩对自己的要求,他也用实际行动,将这变成了自身的代名词。

细细说来,曾巩参与与政治有关的事物其实很早。这和古代文人的主流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12岁时,曾巩便提笔立就了《六论》,也正是这篇文章,打开了曾巩的交友圈。

在曾巩18岁随父赴京的时候,许多同道之人便都是凭文识人,结成挚友。以这样的方式,他结识了王安石,并且与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

鲜衣怒马的少年同游,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可谓是一桩风流事。

同时,自然而然地,这也为曾巩日后的仕途铺陈了道路。

曾巩散文

在曾巩考中进士的次年,也就是北宋嘉祐四年,他被任命为太平州的司法参军。古代的法律虽然严明,但判刑几乎全掌控在官员手中,如此便有了很大的不确定空间。但曾巩却在这个极大的不确定中,找到了合理的“舒适区”,他研习条律,将“量刑适当”做到了极致。

北宋嘉佑五年,曾巩又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

这是一件与研习法律条令同样繁琐细致的差事,同时还需要参与人员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

曾巩却游刃有余,在职期间整理了许多历史古籍,理校出了《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等历史名书,并且还亲自撰写大量序文。

北宋熙宁二年,曾巩任《宋英宗实录》检讨,然而不久,他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落寞——被外放至越州通判。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他的在任地发生了眼中的饥荒。眼见百姓衣不蔽体、易子而食,怎能不救?可当时又确实没有那么多的粮食。

无奈之下,曾巩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让当地有粮食储备的富人低价卖粮。如此这般,百姓的危机得以解决,但富人又岂肯答应?

他让人四处张贴告示周知各县,甚至登门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让他们将这些粮食卖给百姓,价格与平仓粮食所差无几。爱民为之计深远,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偿还的时间却并不催促。既保证了百姓下年的收成,也减轻了赋税的压力。

此后,曾巩被多次调配,辗转于各地。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都曾留下过这位知州的身影。

曾巩一生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但曾巩的仕途始没有走向封侯拜相的高度,政治生涯成就不大。没有显赫的名头做陪衬,曾巩便慢慢被人们淡忘了。

曾巩雕塑

著书立言

诸位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其实是“散文八大家”的评选,如此,曾巩的散文笔力可见一斑。但正像“偏科”的曾巩在科举考试时屡次落榜一样,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远不如散文。即便是散文,也是以论述性的为主,在现代的传诵度不高。令人感慨的是,这也间接导致了曾巩在现代名气衰微。

可若是仔细分辩,曾巩在散文上的贡献可谓是独超众类,甚至当时许多著名的大学士都曾极力推崇曾巩的散文。

朱熹就曾赞许道,

“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曾巩在世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这可能也是文人的通病。可若是态度明确、立场鲜明的参加诗文运动,便在讲求中庸的官场上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曾巩主张

“文以明道”,这与同样位列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不约而同。为了支持自己这一立场,曾巩的散文作品总是不自觉地与这一主张靠拢,文风顺势也以

“古雅、平正、冲和”为主,在当时十分具有辨识度。

曾巩的作品流传下来不少,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等。人们兴致勃勃地发现,这再次验证了他的兴趣点,也就是史传和策论,《唐论》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除此之外,《战国策目录序》也不遑多让,气势磅礴,论述严谨,令人深为叹服。

可奇怪的是,他的散文名篇多不在这些史传和策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是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其后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集体散文更是占了很大的入选比例。

比如说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作者就曾统计到曾巩的序记在其中占的比例最多,文笔也最好。他形象的称曾巩为文学界中的元老级人物,说只要是对文学稍有接触的人便不可能不知道他。

总的来说,曾巩的散文虽多,可九九归一,其中的特色也十分鲜明。成功入仕前长时间岁月的磋磨成就了这位文人从容不迫的心境和平稳踏实的处世哲学。

而当这一认知经过笔墨的转化,在文字上形成投射时,一种如水淡雅的文风悄然而成。成名与否早已失去了价值,而留下的,不过一个认真生活、踏实行路的人罢了。

结语

少年得志、惨遭贬谪后在大喜大悲中思考人生的方向,比起这样“苏东坡”式的经历来说,曾巩的人生便显得平常了许多。

在仕途上,他从来没有达到手摘星辰的高度,但他却在每一个位置做出了自己的风格;

在文学上,他也从来没有达到过无论什么题材皆能信手拈来的境界,但他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品格。

曾巩的没落,或许是历史的无意,又或许是时代的悲哀。但我们从未否认过曾巩的伟大与卓然。

王安石称他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辙评到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这浓缩在语言中的敬佩,正是曾巩最好的见证。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曾巩

更多文章

  •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寒门出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曾巩

    曾巩出身官宦世家,祖辈“家世为儒”,以读书做官为职业取向。曾巩18岁时,他的知县父亲被人诬陷罢官,回到了江西南丰老家,父亲失业,一家人就此陷入困顿,所谓祸不单行,曾巩参加进士考试,偏又落榜了。从此,曾巩淹没在生活中,几乎尝尽了人间的各种苦难。曾巩首先必须担起家庭重任,曾巩有个大家庭,家中长辈兄弟姐妹

  • 细数NBA六大负心汉:有人偷腥队友女子,韦德堪比陈世美

    历史人物编辑:郑硕标签:陈世美

    NBA里什么样的人都有,非常自律的人很少,很对的球员都比较花心,他们主要是因为自己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巨大提升,所以人性的弱点就显现出来了,所以NBA中的“负心汉”比较多,第一位,韦德,如今的韦德虽已退役,但是常常在我们的视野中出现,一般情况下都不是与篮球有关,他经常在交际平台上和女子秀恩爱,分享和周女

  • “儿子,为了前程,必须分手!”“妈,您不是逼我当陈世美吗?”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兔兔标签:陈世美

    老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拆散姻缘可是损阴德的事。所以,当婚姻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但凡是真关心你的亲朋好友,哪个能推波助澜,让你们分手破家?没有啥大是大非,一般都是劝和不劝离,可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却是一个男人的亲妈,非要逼着儿子和新娶的媳妇分手,甚至不惜以伤相逼,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 《梦华录》中的“陈世美”行为可耻,自作孽不可活,结局引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东东爱上动漫标签:陈世美

    《梦华录》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该剧是一部古装女性励志剧,又有“神仙姐姐”刘亦菲、陈晓、林允、柳岩、徐海乔等明星领衔主演。该剧一开播便出现霸屏现象,可以说全民追剧都不为过。《梦华录》之所以能出现如此大的收视率,很大部分是因为刘亦菲和陈晓的“神仙颜值”,时隔多年未在屏幕现身的刘亦菲,此次以赵盼儿身份亮相,

  • 妻子同他患难与共,成名后抛弃妻子娶高官女儿,当代“陈世美”!

    历史人物编辑:胖橘说电影标签:陈世美

    他曾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普通人,为了能生存选择走穴唱歌,无意中走上了“反串”的道路,参加《星光大道》小有名气,并且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两人患难与共,他却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选择抛弃妻子,娶了外国高官的女儿,真的是当代陈世美。李玉刚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明星,曾经在《星光大道》上一炮而红,而凭借自己

  • 《铡美案》中,陈世美面对铁面无私的包拯,为何宁死不认秦香莲?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陈世美

    陈世美和秦香莲是我国民间包公戏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延伸到京剧内,就是名段《铡美案》的主角,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相信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说有一个穷书生叫作陈世美,在发妻秦香莲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最终得以进京赶考,并且顺利成为状元郎,当时的皇帝看中了他,把公主许配给陈世美,他得以彻底翻身做了当朝

  • 被我们夸了很多年的汉武帝,原来是个陈世美?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陈世美

    汉景帝有一王美人,生性温婉贤淑。王美人有一个儿子,叫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武帝笑的时候,他的母亲王美人并不十分得宠。母子两人在后宫中也十分低调。当时最得圣心的是栗姬。栗姬生的容貌昳丽,又会讨人欢喜。所以景帝曾私下与栗姬约定,立栗姬的长子刘荣为太子。栗姬因此更加心高气傲。汉景帝有一亲姐姐,名为馆

  • 美若天仙的寡妇,累死9任丈夫,陈世美见了都腿软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陈世美

    古代社会为了宣扬“红颜祸水论”,遂塑造出了许多负面女性典型。《左传》中记载了夏姬的一系列史事,因此她被后世称为“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的“祸水”。《左传》的结论是:夏姬的美貌与接二连三的祸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加强了夏姬的负面形象塑造,或许可以称此为美女被“妖女”化的滥觞。春秋时期,有

  • 当代“陈世美”?消失28年,重新组建家庭,为了看病而回家

    历史人物编辑:户外拓展标签:陈世美

    “抛女子、藐皇上,后婚男儿招东床。状纸押至在我的大堂上”这是京剧《铡美案》中的唱段。陈世美的故事可谓是众人皆知,陈世美这三个字也成为了抛妻弃子的代名词。陈世美式的男人值得原谅吗?在一份爱情中,需要的双方共同经营,但往往事与愿违,本该是好好的家庭,为何男子会突然离去,这可能对于每一个女人都难以接受,当

  • 《开封府》陈世美权力博弈的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陈世美

    《开封府》刘太后死后,皇权、相权和军权重新三足鼎立。范仲淹力图变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皇帝为实现皇权至上,支持范仲淹主持科举。张子雍这个愣头青,把科举舞弊带出来,范仲淹被贬。包拯查弊案,结局比较荒唐,科考弊案主角张子雍和陈世美被选为武状元和文状元。皇帝把青梅竹马青女许配给陈世美,招陈世美为驸马,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