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铡美案》中,陈世美面对铁面无私的包拯,为何宁死不认秦香莲?

《铡美案》中,陈世美面对铁面无私的包拯,为何宁死不认秦香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金星 访问量:3705 更新时间:2024/4/12 22:51:46

陈世美和秦香莲是我国民间包公戏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延伸到京剧内,就是名段《铡美案》的主角,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相信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

故事说有一个穷书生叫作陈世美,在发妻秦香莲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最终得以进京赶考,并且顺利成为状元郎,当时的皇帝看中了他,把公主许配给陈世美,他得以彻底翻身做了当朝的驸马爷。

陈世美为了永远过上高高在上的富贵生活,对皇室隐瞒了自己有妻子和儿女的事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发妻秦香莲还是带着儿女进京寻夫,至此陈世美的马脚露了出来。

东窗事发后,包括包公和三朝元老延龄都力劝这位状元郎认下自己的妻儿,并且还表示不会过分追究其欺君之罪,可是陈世美始终不肯妥协。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状元郎,为宁愿被斩,也不愿认下发妻呢?

图片:陈世美始终不肯妥协剧照

一、陈世美的“无奈”?

1、原型的研究

首先来说,京剧《铡美案》虽然是一个虚构的艺作品,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在历史上还真有陈世美和秦香莲这两个人物,有学者表示,陈世美的原型人物是清代顺治年间的官员陈世美,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陈年谷。

据说他在做官期间正直清廉,不为强权所迫,来刚正不阿,还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那些看他不顺眼的人,就想编排一个故事来破坏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因此有了后续的一系列故事。

而事实上,他和秦香莲是十分恩爱的,当然了,这只是作为一个小知识给大家科普一下,事情的真伪我们今天不做深入的讨论。

图片:陈世美与秦香莲上公堂剧照

2、陈世美的担忧

我们把重点返回到陈世美为什么不认秦香莲这件事上,在大慧看来,或许不是陈世美不想去认,而是当时那个时代独有的某些特性,让他直接不敢去认。

这里就牵扯出来一个问题:如果陈世美真的认下了发妻,那妻儿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陈世美自然是犯下了欺君之罪,但是有包公和王延龄的双双作保,加上大朝向来有“重文抑武”的风气,因此陈世美大概率是不会受到过大的惩处的。

换言之,就算是陈世美和秦香莲相认,前者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性命,反过来说,如果不去相认,则有被包公铡杀的可能性。

图片: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剧照

对于死都不怕的陈世美来说,心中还有什么担忧呢?大慧认为他最大的忧虑或者顾及还是在公主身上,要知道古代社会男人的原配老婆身份地位,可是一家之中除了男人最高的,这是一种普世价值,和老婆的出身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陈世美的原配老婆是秦香莲,而不是金枝玉叶的大宋公主,这就尴尬了,难道堂堂的公主要去当二房吗?一旦陈世美认下了妻儿,公主不管是真的气愤还是仅仅为了面子,都一定会甩门而去,接下来陈世美的仕途还真就成未知数了。

在包公等人的担保下,虽然可以活命,但身上也算有了洗不掉的污点,对此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另外,朝堂如战场,当大臣们看到陈世美失去了靠山,皇帝也开始厌恶这位状元郎了,那么官员们如何对待他,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图片:公主与秦香莲剧照

二、陈世美真正担心的点

1、特殊的时代背景

对于陈世美这样出身的贫寒学子来说,仕途基本上等于人生的一切,哪怕是为了保住仕途,他也不太可能会和秦香莲相认。

对于他来说,没有官职的加持,自己现在的一切会一夜之间回归到原点。在咱们民间有这样一句老话:“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意思就是你之前受了苦受了累,都觉得没什么,如果是一开始就享乐过,那么后续再吃苦受累,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很难接受的。

换言之,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人生的“二茬苦”可不是那么容易吃的,甚至想想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因此,归纳一下陈世美至死不愿意认下自己的发妻和亲生儿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失去官职,远离仕途后一下回到此前贫苦的生活中。

图片:陈世美在驸马府过奢侈的生活剧照

2、陈世美的决绝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在“死”和“不易的生”这两个极端的人生选项中,陈世美是宁愿选择前者,也不愿意和以前那样辛苦地活着。

咱平心而论,以目前现代人的普世价值来看,真到了这种性命攸关的节骨眼上,还是选择后者的相对多一些,因为大家都明白“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个简单的道理。

一开始大慧看《铡美案》的时候,虽然心中对陈世美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反过来仔细想想,还是有点“佩服”他这个思想觉悟的,他完全颠覆了我们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原则”,有了一种反正老子过完瘾,死了也不亏的感觉,而且要再“美化”一下,还多少有了点“为爱献身”的意味。

图片:陈世美被铡剧照

但很明显的是,陈世美压根就没有站在发妻秦香莲的角度去思考她的感受,他之所以能够拥有眼前的一切,不正是秦香莲夜以继日的奉献换来的吗?

陈世美努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理想生活,这本来是不带有原罪的,但是把优越的生活和所谓的“理想”建立在发妻和儿女一生的痛苦之上,这就有点不是人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不难看出,在陈世美的身上有一种封建文人惯有的偏执,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图片:陈世美追求理想生活剧照

当然了,这还是一种相对委婉的说法,说白了,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卑劣,是典型的自私自利。因此我认为陈世美最终的结果,算是罪有应得。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标签: 陈世美

更多文章

  • 被我们夸了很多年的汉武帝,原来是个陈世美?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陈世美

    汉景帝有一王美人,生性温婉贤淑。王美人有一个儿子,叫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武帝笑的时候,他的母亲王美人并不十分得宠。母子两人在后宫中也十分低调。当时最得圣心的是栗姬。栗姬生的容貌昳丽,又会讨人欢喜。所以景帝曾私下与栗姬约定,立栗姬的长子刘荣为太子。栗姬因此更加心高气傲。汉景帝有一亲姐姐,名为馆

  • 美若天仙的寡妇,累死9任丈夫,陈世美见了都腿软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陈世美

    古代社会为了宣扬“红颜祸水论”,遂塑造出了许多负面女性典型。《左传》中记载了夏姬的一系列史事,因此她被后世称为“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的“祸水”。《左传》的结论是:夏姬的美貌与接二连三的祸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加强了夏姬的负面形象塑造,或许可以称此为美女被“妖女”化的滥觞。春秋时期,有

  • 当代“陈世美”?消失28年,重新组建家庭,为了看病而回家

    历史人物编辑:户外拓展标签:陈世美

    “抛女子、藐皇上,后婚男儿招东床。状纸押至在我的大堂上”这是京剧《铡美案》中的唱段。陈世美的故事可谓是众人皆知,陈世美这三个字也成为了抛妻弃子的代名词。陈世美式的男人值得原谅吗?在一份爱情中,需要的双方共同经营,但往往事与愿违,本该是好好的家庭,为何男子会突然离去,这可能对于每一个女人都难以接受,当

  • 《开封府》陈世美权力博弈的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陈世美

    《开封府》刘太后死后,皇权、相权和军权重新三足鼎立。范仲淹力图变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皇帝为实现皇权至上,支持范仲淹主持科举。张子雍这个愣头青,把科举舞弊带出来,范仲淹被贬。包拯查弊案,结局比较荒唐,科考弊案主角张子雍和陈世美被选为武状元和文状元。皇帝把青梅竹马青女许配给陈世美,招陈世美为驸马,利用

  •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陈世美

    现在我们还常常把生活中那种忘恩负义,移情别恋,攀龙附凤,贪图富贵,抛弃妻儿的负心人、负心汉比作是陈世美。看来陈世美的故事真的是影响深远。但《铡美案》只是一部戏,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根据现实需要虚构和塑造的,历史上未必有真实的事件存在。如果单从这部戏的角度上来说,陈世美之所以死都不认秦香莲的

  • 秦香莲深爱陈世美,却为何要置他于死地?你看看陈世美都对她做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陈世美

    我们都知道,做人虽然不能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姿态处世,但是我们可不能做出“忘恩负义,赶尽杀绝”的事情来。否则就会遭到报应,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而这样的惩罚不仅是道德上的谴责,更是法律上的制裁。所以说,做人即便不能知恩图报,但也不能做出忘恩负义之事来,否则就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就会遗臭万年。今天呢

  • 陈世美之死,并不只因犯有欺君罪、重婚罪、遗弃罪,还有一大罪行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陈世美

    陈世美认了秦香莲,死得更快;不认的话,还有活着乃至保持荣华富贵的希望。不管陈世美是怎样的负心汉怎样的渣男,公主都会一直接受他,保护他。就是在陈世美命悬一线时,公主和太后还在坚持最后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让陈世美死里逃生。陈世美是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其原型并非网上所传的清初丹江口人陈世美(陈年谷)。陈世

  • 包拯斩杀陈世美是哪一集

    历史人物编辑:小亦读历史标签:陈世美

    在电视剧《开封府》中包拯斩杀陈世美是在第49集,在这一集中主要讲述了宋朝皇帝念及陈世美驸马爷的身份,以及在科举案中王延龄和张德林那份充满暗语的党羽名单只有陈世美能够解开。于是想对陈世美案既往不咎,并且还让陈世美官复原职。而包拯当得知皇帝让陈世美官复原职之后立马想进宫面圣,结果到了皇宫的门口皇上却是死

  • 他是“西方毕昇”,晚年亡于贫困,著作在500年后仅一页价值53亿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毕昇

    引言我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印刷术发明以后不久即开始传向国外。朝鲜、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由于一直和我国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这几个国家除菲律宾外过去还通行汉字。在和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中,中国的印刷术就传入了这些国家。例如,11世纪时朝鲜曾翻刻了《大藏经》,108年日本曾刻印了佛经《成唯识论》。德国人谷登堡

  • 西方人认为活字印刷是德国古登堡发明的,有没有考虑毕昇的心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毕昇

    2030年,80岁的老谋子受命担纲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杯开幕式上,一个吊着威压的高俅在鸟巢上空飞檐走壁的盘带,射门!球进了!圣火熊熊燃烧起来。很多爱国人士热泪盈眶,足球运动终于回到“老家”啦。全世界正在观看现场直播的足球迷们一脸懵逼。世界60亿人公认为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世界6千考古学家公认为足球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