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六回,蔡庆离开饮马川遇到了斗法得胜的樊瑞,公孙胜、朱武因被樊瑞所累来到饮马川,与李应等相见。今天我们以郭京为主线,继续品读第七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公孙胜、朱武要离开饮马川,李应提议饮马川后有一白云坡,适合修行,众人去看,果然好景致,公孙胜和朱武于是留下修行。过了几日,童贯派郭京、张雄、马俊攻打饮马川,结果被李应等败了一阵,李应等听取朱武的建议,趁夜里去劫营,大败官军,杀死了马俊,郭京、张雄逃走。张雄逃回告知童贯后,童贯本要起兵攻打饮马川,但是辽国入侵,边关紧急,因此只能暂停攻打饮马川。又派李良嗣入京献联金灭辽之策,李良嗣到东京后,见了蔡京,打了招呼,面见宋徽宗,极力说联金伐辽的好处,宋徽宗大喜,赐其赵姓。大臣吕大防反对,但是被蔡京等一番言语驳斥,徽宗最终决定听从赵良嗣的主意。赵良嗣去金国成功达成联合,被封为御史,前去监童贯大军。前去途中,在黄河渡口驿馆遇到了郭京,原来郭京兵败,不敢回京,沦落为乞丐,赵良嗣给他写了书信,又赠了银两,推荐他去江南建康府王宣慰处。赵良嗣走后,驿馆派了一名囚徒汪五狗随郭京前去,二人到了一处庄院歇宿,郭京贪图女色,为人施法,结果被戏弄了一场。之后郭京二人上路,又在临近建康府的天长县一处野店偷鸡吃,幸而被一个叫尹文和的人劝解,才给了银子了事。原来郭京与尹文和同路,都去建康府,尹文和去访友。到了目的地后,郭京去投王宣慰,二人臭味相投,郭京就此留在了王宣慰处,又见尹文和访友不着,念他伶俐温柔,便邀他以自己徒弟的名义一同留在王宣慰处。
都头曰:本回中着重描写了郭京这个人物,通过一系列事迹,描写他的丑态,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当然,讽刺郭京并非陈忱的主要目的,而是要借用郭京这根线将梁山好汉联系起来。截至本回,梁山好汉的两大落脚点登云山和饮马川已经奠定了根基,故事逐渐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新的好汉也将陆续登场,作为陈忱老家的江南,在《水浒后传》中,也蕴藏了新的生机。说到这,我们再看一下本回中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虽不相同,但差异很小,前者是“李良嗣条陈因赐姓,铁叫子避难暂更名”,后者是“李良嗣条陈赐姓,铁叫子避难更名”。将二者相比,蔡元放的回目虽然字数少了,看着更简洁,但是对照原文,都头认为还是陈忱原本的回目更好一些,因为李良嗣在小说中是因为向宋徽宗建议联金伐辽之策,才被赐姓赵的,这前后有个因果关系。而乐和改叫尹文和,也只是暂时更名,后来又恢复了自己的名字,所以用“因”和“暂”两个字的回目更贴近原文。但这样说并不代表陈忱的回目就完美无瑕,因为本回中乐和并没有出现,读者并不知道乐和就是尹文和,直到下一回才说明,这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回回目很相似,回目内容或者人物名字是在下一回出现的,因此回目和正文内容存在脱钩的问题。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中,蔡元放评改本在陈忱原本上也有一些文字改动,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情况(笔者按:黑色字体为陈忱原文被改动之处,【】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过得五六日,忽探事喽啰报上山来道:“有一二千兵马,打枢密府旗号,【打枢密的旗号】浩浩荡荡,杀奔山边来,头领须作准备。【头领准备迎敌!】”李应唤杨林、杜兴紧守寨栅,看他动静,未可出战。原来郭京、张雄锁押紫虚宫住持去回复。童贯道:“公孙胜哪里赏菊,这紫虚宫住持先通风放他走了,因拿这住持来回复。”住持分辩道:“公孙胜自【虽】居小庵,与本宫不相往来,他自遁去,与小道何干?”童贯道:“他遁到哪里【哪里去了】?”住持道:“闻得李应在饮马川哨聚,他是同党,或者在哪里。”童贯道:“李应少不得要剿灭,再差都统制马俊领二千兵、一并同李应擒来,扫清山寨,不可失误。”当下将住持撵出。
此段是童贯等商议攻打饮马川的一段,蔡元放对陈忱原本的改动并不大,值得一提的只有喽啰回报李应的那一句,陈忱原本写“头领须作准备”,蔡元放改为“头领准备迎敌!”,可以说两句表达的口气是不同的,陈忱原本的话看着很普通,让读者有一种众好汉没太把官军放在眼里的感觉,而蔡元放改后,让读者觉得众好汉很重视此次对敌。如果从情理来讲,二者都说得过去,因为如果从延续《水浒传》原著的角度来看,李应等过去在梁山打败过很多官军精锐,早已对官军不再畏惧,因此面对征讨时表现的冷静是很正常的。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应等重聚饮马川后,这是第一次迎敌官军,加以重视也是说得过去的,所以两个版本各有各的道理,关键是看读者如何取舍了。
三、情节设计。本回中我们来说说时间和情节两个方面。首先是时间线,大家都知道,作为小说,其故事情节推演基本上都是有一条比较明确的时间线的,《水浒传》作为古典名著,当然也不例外。最早为《水浒传》编年的应该是何心先生,其在著作《水浒研究》一书中专门设置了一章“水浒传编年”,根本小说中的时间描写,大体梳理出了开篇至大聚义时的时间脉络。之后又有学者和读者将大聚义之后的时间线进行梳理,总的来看,梁山好汉在原著中大聚义的时间为宣和二年四月,这在书中有明确记载,而根据之后的情节推导,王禀、赵谭举报阮小七穿着方腊龙袍事,阮小七被削除官诰,返乡居住时应该已经是宣和七年的事情了。因此如果按照原著的时间线,《水浒后传》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宣和七年,而本回中写赵良嗣赴金国时却写着“宣和二年二月吉日”,将时间提前了五年。陈忱为什么这么安排?都头认为应该是为了服务情节,因为在历史上宣和七年距离靖康之变仅剩下一两年的时间,如果按照原著时间线写的话,那么众多好汉的事迹都要放在短短一两年之内来写,会显得很仓促,因此把时间调前,这样就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展开众好汉的故事。
再说说情节方面,本回中出现了两个读者很熟悉的情节,一个是郭京帮助人捉鬼,一个是汪五狗偷鸡,读者在看到这两个情节的时候,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黑旋风乔捉鬼和时迁祝家店偷鸡两件事,《水浒后传》用了和原文很近似的情节,却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原著中李逵最终成功“捉鬼”,而本书中郭京却被“鬼”戏弄,原著中时迁在祝家庄偷鸡吃被捉,本书中汪五狗偷鸡吃却得人劝解,全身而退。陈忱的如此写法可以称得上是取巧法了,对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加以模仿,却衍生出不同的结局,现实生活中有些事也确实往往如此,相同的起点却往往生出不同的结局,这也许是陈忱的人生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