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三位叫做李纲的名臣,个个刚正不阿、值得尊敬

历史上三位叫做李纲的名臣,个个刚正不阿、值得尊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海春 访问量:1921 更新时间:2023/12/9 20:24:06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出现同名同姓者可谓再正常不过,甚至还存在同名同姓者身处同一时代,且都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情况。举例来说,秦朝末年韩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他因用兵如神而被后人誉为“兵仙”。与此同时,韩襄王有一个庶孙也叫韩信,在归顺刘邦后,他被封为韩王。同为西汉开国功臣的两位韩信,最终也都难逃被诛杀的下场。

来到唐朝初年,一位名叫李纲的大臣以性格刚直、敢于进谏著称。两宋之交时,民族英雄李纲挺身而出,一度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他坚决主战,尽管多次受挫仍然力主抗金。明成化年间,又有一位名叫李纲的大臣,他因执法严明被时人称作“铁御史”。分别身处唐、宋、明的这三位李纲除了名字之外,还都有刚正不阿这个共同点。

东魏武定五年(547),李纲生于渤海郡蓨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一带。出身官宦世家的他祖父李元则曾在北魏担任清河太守,父亲李制则官至后周车骑大将军。得益于显赫的出身,李纲年纪轻轻就齐王宇文宪的麾下担任了参军。据《旧唐书》记载,李纲“少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他本名李瑗,是因为仰慕西汉时期不顾个人安危弹劾权臣梁冀的张纲才改名为了李纲。

建德七年(578),刚刚即位的北周宣宇文赟想要除掉宇文宪,便召来李纲要求他编造宇文宪的罪行。然而,坚持自己原则的李纲“誓之以死,终无挠辞”,还在宇文宪遇害后成为了唯一一个敢于为其送葬的旧部下。隋朝建立后,李纲出任太子洗马,他曾规劝喜好歌舞饮宴的太子杨勇,但没能得到重视。

后来,隋文帝杨坚将杨勇废黜,李纲又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直言杨坚作为父亲没能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才导致杨勇逐渐学坏。杨坚听罢深以为然,于是升李纲为尚书右丞。由于刚直的性格,李纲遭到了权臣杨素的厌恶,后者曾推荐李纲作为行军司马前往偏远的林邑作战,又让同行的大将军刘方对他加以羞辱,差点就害李纲死在异乡。

唐朝建立后,李纲被封为礼部尚书、太子詹事,他依然保持着刚直的性格,多次对太子李建成进行劝谏,但其建议却几乎从没被李建成采纳。贞观四年(630),本已因年老而辞官的李纲又被唐太宗任命为太子少师,或许是因为旅途劳顿、事务繁杂,次年他便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为他赐谥“贞”。

宋代的李纲或许是三位李纲中最知名,成就也最高的一个,他生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父亲李夔曾官至龙图阁待制。政和二年(1112),李纲考中进士,三年后升任监察御史。嫉恶如仇的李纲因为直言上奏惹恼了权贵,于是不久后便被贬为了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汴京遭遇水灾,李纲趁机上书批评朝中一部分办事不力的官员,却被直接贬到了偏远的沙县。

尽管接连惹怒权贵,但李纲却也得到了一部分诤臣的欣赏,随着蔡京等权臣逐渐失势,他于宣和七年(1125)被召回朝廷,官拜太常少卿。同年十月,金人大举南侵,朝廷内部人心惶惶之际,李纲站出来慷慨陈词,提出了许多抗金的真知灼见,于是升任兵部侍郎,由此正式参与到了抗金事业中。

当时,朝中主战派、主和派互相攻讦,李纲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要同时承受来自外敌和同僚的压力,而宋钦宗同样举棋不定,时而对他委以重任,时而对他不理不睬。最终,李纲尽管赢得了靖康元年(1126)二月的开封守卫战,却没能阻止北宋的灭亡。南宋建立后,李纲得到宋高宗的重用,但他反对一切形式和谈的立场又遭到了主和派的抵制。

主政仅仅七十五天后,李纲便被罢去相位,随后又因遭到弹劾不断被贬,最终于绍兴十年(1140)去世。又过了四十九年,宋孝宗才终于为李纲送上了迟来的谥号“忠定”。对于李纲,阮大成与陈东在奏疏中的评价十分恰当:“李纲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谓社稷之臣也。”

最后这位李纲生于明朝中前期,他于天顺元年(1457)考中进士,后来出任浙江巡按御史期间竟然一口气弹劾了存在贪污渎职行为的官员四百余人,一时间震动朝野,人称“铁御史”。成化十四年(1478),李纲在奉命监督漕运的任上去世,他死后人们才发现其家中只有几件破旧的衣裳,明宪宗听闻感动不已,特别下诏为其厚葬。

综上所述,这三位名叫李纲的名臣都有着相似的品质,那就是刚毅正直。正因太过正直,他们三人都遇到了许多排挤打压,在朝中屡遭弹劾,官途一直十分曲折。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可贵的品格,他们才会时至今日依然得到人们的尊敬与钦佩,在史册上闪闪发亮。

标签: 李纲

更多文章

  • 辅三朝东宫,成一世贤名 “太子杀手”-李纲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纲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同名同姓,汉朝初年的楚王韩信和韩王韩信(后称韩王信);或者说一些奇葩的政治现象,比如唐朝名臣封德彝,李建成把他当心腹,李世民也是,甚至李渊也相信他;再比如,曾经有个大儒辅助三朝太子而不倒,甚至被称大贤,有趣的是这三个太子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登基,故而号称太子杀

  • 杨存中是岳飞义弟,却为何能掌管禁军四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杨存中

    作者:许云辉1136年秋,淮阳战事吃紧。禁军统帅杨存中奉诏率万名精锐禁军驰援前线,行至藕塘(今安徽定远藕塘镇)遭遇,遭遇伪齐大将刘猊所部伏击。伪齐军“据山列阵,矢下如雨。”杨存中临危不惧,派将领率五千精锐骑兵冒着箭雨冲向山头搅乱敌阵。他趁敌军惊慌失措之际,指挥大军佯攻敌阵,自己率精兵直插敌阵指挥中心

  • 从镇守盱眙到援救六合,毕再遇辗转多个战场,皆发挥极大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毕再遇

    作为一位优秀的将领,想要在军队中立足的最好方式无疑是建立战功。而毕再遇就做到了,在泗州之战结束后,他的军事才华也真正地被发掘出来,后又在攻打盱眙的过程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切断金朝方面的补给线,使得金朝的进攻受到阻碍。在六合之战中,这毕再遇更是表现出色,在他的指挥之下,军队再次挫败金人的入侵,让金人不敢

  • 毕再遇如何于军队展露头角,赢得泗州之战,逐渐威名远扬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毕再遇

    有史书记载:“卿以拳勇之资,挟忠毅之气。抚士最为得众,遇敌几于无前。外则营垒之不哗,内则里闾之甚靖。”这段文字所描写的便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毕再遇是也。毕再遇容貌颇为不凡,且体型魁梧高大,拥有着一身高强的本领。凭借家族的荫蔽进入朝廷为官,跟随军队参与北伐战争,多次立下功劳,陆续的也逐渐升迁为武功大

  • 毕再遇撤兵有术,精心谋划,使宋军在兵败之后安全撤离。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毕再遇

    毕再遇撤兵有术公元1206年,宋军在宿州被金兵打得惨败。这时,负责前去接应宋军的统治李孝庆刚到灵璧城,他听说前方吃了败仗,决定班师回朝。恰巧,宋军名将毕再遇带480名骑兵经过这里。听了李孝庆的想法,毕再遇说十“胜败乃兵家常事。目前形势对我不利,暂时退却是正确的。但是,用兵易进而难退退却方法不当,定会

  • 柴荣的托孤计划有什么问题吗?为何赵匡胤能钻空子?范质需要负责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范质

    周世宗柴荣的托孤本身问题不大,而且他已经考虑到了武将对朝廷的威胁,所以他的托孤重臣,清一色都是文臣。这几个人分别是:宰相魏仁浦和参知枢密院事范质、王溥。有人表示不能理解了,难道托孤的重臣不是赵匡胤吗?不好意思,还真不是。赵匡胤当时取代了周世宗的姐夫张永德,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等到柴荣的儿子柴宗训

  • 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范质有什么政绩?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带你观遍世界标签: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 )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

  • 范质五朝为官,死前让儿子不要刻碑文,宋真宗为啥说他欠人一条命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范质

    在北宋还没有建立之前,后周世宗柴荣最信任的人一个是武将赵匡胤,另一个则是宰相范质,只不过在柴荣死后第二年就发生了陈桥事变,赵匡胤建立北宋,范质对此也表示无可奈何,只能选择顺势加入北宋,而他的职位依旧是宰相。五朝为官幼时的范质勤奋好学,在十四岁时就学有所成,早早的收徒授课,后来他二十四岁时又考中进士,

  • 王溥:明初濂官,弟弟远道而来想要送件衣服,他都死活不接受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王溥

    王溥是明朝初期一个以清正廉洁出名的文官,出生在广西桂林,在洪武末年的时候被朝廷委任为广东参政,参政是一个副贰之官,明朝在每一个行省的布政使下,都会设置左右参政,用以辅佐布政使处理各种大小事务,是一个不小的官职。关于王溥早些年的经历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所以我们后人也无从知道太多,只知道他在当官之后,

  • 朱元璋问满朝文武:天下什么最大?赵普回答了两个字让朱元璋大喜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相信每位看官都十分熟悉,不过他身边的宰相赵普估计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而本文今天的主人公恰好就是赵普,一起来看看赵普何许人也?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北宋开国功臣。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正式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赵普在赵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