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包公戏中丞相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谁?按史书分析并非王曾或王旦

包公戏中丞相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谁?按史书分析并非王曾或王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斋看书画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4/1/9 7:29:03

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为重要的配角周旋于包拯、庞太师和宋仁宗之间,成为朝廷内斗的润滑剂。几乎每一场关于包拯在朝廷中惩奸除恶的桥段中,他都有出场,积极周旋于其中。在关键时候他多次劝说宋仁宗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了受到奸臣打压的包拯,成为故事中正面朝廷官员的典型。对于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小说和戏剧中描述得支离破碎,因此也引起了很多文史爱好者的好奇。为此历史爱好者们都去宋朝史书中寻找答案,想要对这位包公戏的重要配角人物寻根究底。

包公戏中对王丞相的描述很多,各方面的线索收集起来还是不少的。这位王丞相名叫王延龄,宋朝的三朝元老。他是包拯的老师,也是他在朝廷中最大的支持者。他和包拯一样当过开封府尹,可以说是手把手教着包拯当官的。他是宋仁宗赵祯最为信赖的文臣之一,在朝廷中有极大的话语权,常常在庞太师暗算包拯时保护他。结合这样多的戏剧故事线索,似乎在史书中确认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应该很容易。但事与愿违,史书中既没有叫王延龄的丞相,也没有完全符合这个身份的王姓丞相,所以引起了很多文史爱好者的讨论。

在文史爱好者的群体中,认为王延龄历史原型的可能性比较高的是宋朝名相王曾王旦。甚至有人说王延龄是这两个名相混合的角色,而非将单独一位名人作为历史原型。可是从史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有很大的漏洞。事实上王曾和王旦尽管也姓王,也是宋朝前期的名相,但在历史上和包拯的关系并不密切,更不要说成为包拯的老师了。他的经历也没有出现在与包拯相关的案件和历史事件中,说他们说包公戏中王延龄的原型是非常牵强的。这种说法大概率是文史爱好者在考证中,牵强附会而得出的结论。

按照戏剧的设定,王延龄是三朝元老,这是很重要的标志。文史爱好者们列出的名相王旦和王曾都不符合这一条,所以很难说是王延龄的原型。王旦是宋太宗赵光义时候的进士,在宋真宗赵恒末年去世,只能叫两朝老臣。他做过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为权任东京留守事,可以说是赵恒最信任的老臣之一。他掌权十八年,为相十二年,是宋朝少有的掌权超过十年以上的宰相。从权位上看,王旦比戏剧中的王延龄尤有过之,但人生经历却与包公戏无关。他死于宋真宗天禧元年,那时候包拯还没进京考试,根本不可能是他的老师。

名相王曾的人生经历上倒是与包拯有着时间轴上的重合,但却没有任何空间和人物事件上的交集。王曾是宋真宗时的状元,而且是连中三元,因而受到宋真宗的重用。他在宋仁宗宝元元年死于郓州任上,从资历上看也只是两朝元老。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的进士,但他考中后没有当官,而是先在家里侍奉父母,所以与王曾没有什么交集。等包拯父母去世而复出当官时,王曾正好与吕夷简内斗而一同罢相,然后被外放去了山东郓州。当时包拯复官后被安排在安徽天长县当知县,可以说两人基本上就没有私交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王旦和王曾都不是王延龄的历史原型,那么到底是哪位北宋丞相呢?要回答这个疑问,还是要从北宋的史书上找答案,尤其是与包拯密切相关的史料。在包拯的史料中,有这样一位姓王的官员,与戏剧中的王延龄有着高度的雷同点。虽然他没有正式的拜相,但在朝中地位也是一等一的重臣,对包拯的官场道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包拯能成为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这位姓王的官员密不可分。说他是包拯的伯乐可以,说他是老师,也没有大问题。毕竟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官场领路人也有座师之称。

根据戏剧中王延龄的人设特点进行关联,可以确定北宋大臣王拱辰便是王延龄的历史原型。王拱辰是北宋的三朝元老,虽然没有正式拜相,但朝廷地位无限接近于丞相。他是宋仁宗天圣八年的状元,活跃在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是活脱脱的三朝元老,这与王延龄的人设相符。他虽然考进士的时间比包拯晚三年,但官运远比包拯亨通,是包拯官场道路的重要领路人。在包拯考中进士辞官回家照顾父母时,王拱辰则成为朝廷中的政治新星而崛起,受到了宋仁宗赵祯的器重,官职像坐火箭一样飞黄腾达。

考中状元后,赵祯给王拱辰赐名,先让其当了怀州通判,然后让其入值集贤院,知制诰,历监察判官,修起居注。到了庆历元年的时候,王拱辰已经是翰林学士,知审官院,是赵祯的重要心腹。在宋朝与辽国的谈判中,王拱辰表现的非常出色。他对辽国提出的无礼的索要领土的要求据理力争,将辽国使者驳斥得哑口无言,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个功劳,王拱辰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御史中丞,这可是朝廷中无限接近于副宰相的官职。而此时包拯还在地方上做官,先后做了天长知县和端州知府,后来因考核优异才入京任殿中丞。

从历史发展来看,王拱辰虽然起步比包拯晚,但官运远比包拯亨通。这一方面源于他的状元资历,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岳父是朝廷的参知政事薛奎。薛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权任三司使,妥妥的副宰相,成了王拱辰背后最大的支撑。包拯入京后很快和王拱辰有了打交道的机会,他被王拱辰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不久之后正式转任监察御史。从此包拯走上了御史和谏官的道路,开了弹劾官员的历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御史监察类官员,成就了“包弹”的传说。可以说从官场道路的角度看,王拱辰是包拯的座师和伯乐。

自从进入了御史台,包拯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弹劾雨点般地打向了朝廷中的贪官污吏。然后包拯便声名鹊起,很快成为这类官员的佼佼者,先后出任御史中丞、知谏院、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官职,位列副宰相的重要职位。在这些官职中,包拯与王拱辰最具交集的便是权知开封府,这也是民间对他们最为关注的官职。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开封府尹,其实就是这个官职的演化。宋朝的开封府尹是储君的转阶官职,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可能给普通大臣,所以管理首都的一把手实权是在权知开封府手里。

戏剧中说王延龄当过开封府尹,后来又引导包拯坐上这个位置。实际上王拱辰和包拯的确先后出任权知开封府,但两人并没有什么因果逻辑关系,只是官场任命的巧合罢了。但与包拯不同的是,王拱辰在宋朝的名声并不好。他甚至因为受名声所累,多次拜相入阁的机会都被人阻挡。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过程中,王拱辰站在了新政团队的对立面,成为了保守派文官集团的政治打手,而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利用御史中丞的权力,罗织罪名攻讦滕子京、范仲淹、欧阳修等新政官员,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抨击。

在庆历新政期间王拱辰的表现败坏了自己的政治声誉,他作为保守势力的政治打手,主动出手攻讦新政官员,使自己的官场之路走窄了。虽然后来受到仁宗、英宗、神宗三个皇帝器重,王拱辰两次出任三司使、多次出任御史中丞,但距离入阁拜相总是只有一步之遥。他先后遭到赵抃、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弹劾,始终没能与宰相官职扯上关系。直到晚年时他才被宋神宗任命为宣徽南院使,赐金方团带,终于与宰相官职扯上了关系。因为宣徽南北院使都是宰相的荣衔,一般只给下野的宰相或者节度使,所以这也成为宰相的标志之一。

因此临近退休的王拱辰这才混上了个“相爷”的称呼,勉强可以享受宰相的政治待遇。戏剧上的王延龄出任丞相,与王拱辰的假宰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至少王延龄是有实权的。不过从艺术表现和史实结合的程度来看,也就王拱辰的人生与王延龄的共同点最多,其他的宰相和王姓官员都不如他。所以综合各方面考虑,王拱辰作为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比较肯定的。虽然他的历史名声比王延龄差多了,但相似点却是最多的。民间戏剧小说的创作者,因为包拯的关系,对王拱辰这样的人物高看一眼,将其无限拔高,也是人之常情。

标签: 王旦

更多文章

  • 为何宋真宗会给宰相王旦行贿?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王旦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可他们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有的时候,皇帝的建议会被大臣驳回。宋真宗为了让宰相王旦答应自己封禅泰山的事情,甚至给宰相王旦行贿。而王旦收到贿赂以后的反应也很奇怪,他大喊一声:“李文靖真圣人也!”。李文靖是前任宰相,王旦为什么说他是神人呢,因为

  • 《梦华录》中萧钦言的原型王钦若,为什么没进《宋史奸臣传》呢?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王钦若

    从目前来看,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已经很明确了,除了男主、齐牧没有对应的历史原型外,皇帝就是宋真宗,皇后是刘娥,萧钦言就是王钦若(王钦若于宋真宗晚年升宰相),柯政就是寇准。关于王钦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过谄媚之事的人,为什么没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呢?其实不光王钦若,后来当上

  • 长相丑陋,深受排挤,王钦若如何简在帝心?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钦若

    人在职场漂哪有不挨刀?初入社会的人难免遭到职场的毒打,如何加重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分量就成为了职场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宋真宗的宰相号称“五鬼之一”的王钦若先生的履历,来给大家解读一下,作为臣子应该如何简在帝心。王钦若生前身后的名声都不怎么好,活着的时候因为脖子上长了一个瘤子,被人们称为嬰相,

  • 会做官的人,思维多厉害?看宰相吕夷简智对皇帝的故事,城府变深

    历史人物编辑:小忠娱评人标签:吕夷简

    会做官的人,思维多厉害?领导让你干一件事,干吧,费力不讨好!不干吧,领导下了死命令,你该怎么办?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的思维会大提升,城府会变深。1040年正月,北宋仁宗赵祯做皇帝时,西夏李元昊进攻延州。赵祯派大将刘平与石元孙增援延州,抗击西夏。宋军行至三川口时,被西夏大军突袭,双方苦战很久,彼此伤亡

  • 吕夷简被大臣们看作奸臣,为什么却受宋仁宗宠信?领导心腹的学问

    历史人物编辑:昆锅美食标签:吕夷简

    北宋1054年的一天,宋仁宗很不高兴地对宰相吕夷简说:“我紧急召见你,你却姗姗来迟,你什么意思?”吕夷简却说:“臣是故意这么做的。”宋仁宗气得一个劲儿地咳嗽,大病还在调养之中,可受不了吕夷简这么一惊一乍的。接下来,吕夷简一番话,让宋仁宗大为赞赏。原来,宋仁宗在这一年生了一场大病,好些日子没有上班,这

  • 《清平乐》里的吕夷简是《琅琊榜》里的高公公?这些面孔都好熟!

    历史人物编辑:春杜生活标签:吕夷简

    电视剧《清平乐》目前正在热播,北宋名臣悉数登场,除了我们熟知的“吕秀才”化身成为晏殊外,吕夷简的扮演者也让我们感觉非常熟悉,但一时半会就想不起他是谁。后来偶然翻看到《琅琊榜》的剧照,突然一拍大腿,这不是高公公吗!没错,《清平乐》中的吕夷简,就是《琅琊榜》里的高公公啊,有谁是第一眼就认出来的?说起来这

  • 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趣史夜话V标签:吕夷简

    吕夷简:细风先动柳,残雪不藏梅花了巨多的时间,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清平乐》,尽管剧中有大量我不甚喜欢的后宫描述,但里面出现了许多在众多电视剧中不可能展现的名字,让我尤为心动,如苏舜钦、蔡襄,晏殊,韩琦、富弼等等。可以说,这是一部比那些号称正剧的作品还要靠谱的言情剧,其想象合理,台词贴切,服饰华丽,场景

  • 《清平乐》里的吕夷简是《琅琊榜》里的高公?这些面孔好熟悉!

    历史人物编辑:倪伟舅标签:吕夷简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中,北宋名臣悉数登场。除了家喻户晓的“陆秀才”变成了晏殊,演员吕夷简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但久久不记得他是谁。后来无意中看到《琅琊榜》的一张剧照,顿时一拍大腿,不就是高公公吗!没错,《清平乐》中的吕夷简就是《琅琊榜》中的高太监,谁会第一眼认出他呢?其实这个演员很好。高公公和吕夷

  • 电视剧《清平乐》,有一个地方比较扯,就是吕夷简弹劾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我爱吃夜宵标签:吕夷简

    今天我们来讲讲电视剧《清平乐》,我觉得电视剧中有一个地方比较扯,就是吕夷简弹劾皇后。皇后是中宫,是天下之母。平常生日或受册都会有百官上笺称贺。其中有恭惟皇后殿下、伏遇皇后殿下等句都是赞美皇后的句子。古代臣子一般不会上表写皇后的过失。为什么,因为大臣都是帝后的臣子,对帝后如子侍父(母)。如果向皇帝说皇

  • 吕夷简整人有手段,为相二十载,从未出任何纰漏,成为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吕夷简

    宋仁宗年间,宰相吕夷简因得罪郭皇后被罢免,更有资历的李迪坐上宰相之位。心有不甘的吕夷简暗地里开始对李迪进行打击,并把一肚子火全部撒到李迪身上。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吕夷简发现,李迪执政能力虽然不错,但执政智慧实在平平,吕夷简断定,李迪背后必定有高人帮助,想要扳倒李迪,必须先清除掉李迪背后的高人。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