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晏殊,21岁时亲弟自尽,22岁时妻子病逝,两年后父母又相继过世

晏殊,21岁时亲弟自尽,22岁时妻子病逝,两年后父母又相继过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三说史 访问量:1817 更新时间:2023/12/24 8:33:30

北宋向来是个集浪漫主义与悲剧色彩于一体的朝代,在这个绚烂而颓靡的朝代,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三变,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秦观,有“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的晏几道,有“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范仲淹,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清照……

这些婉约而哀愁的辞藻充斥着北宋的诗词世界,将这个朝代晕染在淡雅的工笔画卷上,那种带着一丝距离感的,似水一般清淡的哀怨,便是北宋大多诗家追求的至臻意境。

他却不同。

他是谁?他是定格在课本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是被称为“宰相词人”的政客,他是北宋上层文人诗词文学创作的标杆,他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奠定了北宋“江西词派”词人群体的根基,亦为自己博得“北宋倚声家初祖”的美名,他就是晏殊

此花此叶真可羡,人生行乐耳——晏殊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将士大夫之风骨贯穿整个人生的人。

一、一代神童少年入仕,年少老成正直谨慎

晏殊,江西临川人,其父晏固,官至抚州手力节级,也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武官,手底下管着十几号差役,这家世着实不算是很高——可晏固的儿子,个个都是拔尖的人才。

长子晏融人称“学古优仕”,官至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二子晏殊出生之时便有白鹤在屋顶飞鸣,后又因为过人的才华被誉为神童:三子晏颖,自幼便和晏殊并称神童,后被宋真宗赐进士出身,授官奉礼郎,18岁早夭,得皇帝御赐“神仙晏颖”。

由此可见,晏家风度,一向便清贵。

再说回二子晏殊,14岁便以“神童”之名被举荐入朝,先是在秘书省任职,后又节节攀升,15岁任太常寺奉礼郎,可称得上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了。

但晏殊一向是个谨慎而又矜持的人,尽管深得皇帝赏识,又周旋于远比他城府深沉的同僚之中,晏殊却依然怀揣着一份身处危地的谨小慎微,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言实非易事——我们很难不多想,同样是少年入仕的晏颖,是否会因为这种无形的压力而绷断了弦。

但是,在谨小慎微之下,晏殊却又保留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耿直和正直——他在参加殿试时便直言自己做过这些题目,上奏请求换题;后来,大小官员都在大摆宴席,只有晏殊独自在家给兄弟们讲习,宋真宗听说后很欣赏晏殊的行为,便封他为太子舍人,皇帝给出的理由是“群臣热衷宴游,唯你闭门读书”,而晏殊居然直言不讳道:“不是不喜欢,只是因为没钱。”

如此耿直的晏殊,又怎能说他是小人呢?

我们现在评价晏殊,大多都会用“富贵闲人”这样略带有酸溜溜的中性词来评价他,确实,相较于秦观沈复李清照等诗家,晏殊的一生未免太过顺遂平和——少有的命途平顺的词人。

可,21岁,晏殊的三弟晏颖自尽,22岁,晏殊的结发妻子病逝,23岁,晏殊的父亲去世,25岁,晏殊的母亲去世,30岁左右,他的续弦也病逝。

晏殊的一生也经历过太多的离别,我们看到的,也不过是表面的平顺,晏殊一生从未写过悼念诗,难道他就没有悲伤,没有欢乐,缺失情感吗?

比不得苏轼的惊涛骇浪,没有范仲淹的跌宕起伏,晏殊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生离死别,有何卖惨的资格?

可我们却忘记了,作为一个以情感充沛为根基的词人,要克制隐忍这种对自我伤痛的消费,以此作为自己词作的养分,其实同样不是一件易事。

不言悲痛,不语伤怀,“先君平日为词,未尝作妇人语”,同朝文人的词作,多以花间婉约派的哀怨惆怅为主,晏殊却难得地保留了三分冷静与七分自持。

二、官至宰相唯才是举,富贵闲人一生顺遂

而支撑晏殊五十年仕官生涯的,也正是他贯彻人生始终的踏实和睿智——也正是看中了晏殊的少年老成,宋真宗才放心让晏殊做太子伴读。

太子伴读并非只有晏殊,还有另一个神童蔡伯俙。太子年少顽劣,晏殊每每苦口婆心规劝太子,而蔡伯俙则常常献媚,用后背给太子垫脚,凡事附和太子,替太子写文章交作业。

后来太子继位,即宋仁宗。仁宗皇帝感念幼时晏殊对他的循循善诱,直言晏殊是“正直可靠之人”,因此将蔡伯俙打发去做了地方官,却重用晏殊,晏殊也由此平步青云。

可见晏殊官途的顺遂也绝非偶然,他忠良可靠,不谄不佞,又兼具做事的谨慎干练,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鲜少能集于一身,却偏偏能叫晏殊一人兼得。

晏殊本人非常重视教育,他在任期间大兴书院建设,倡导教育改革,强力促进了北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晏殊还唯才是举,培养了一大批肱股之臣,如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等,北宋多能臣,这其中晏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正是因着他这些优良的品质,晏殊虽然经历过贬谪,但都不是伤筋动骨的大挫折。

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宰相兼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他的女婿富弼为枢密副使,一手提拔起来的范仲淹为副相,同时又有门生欧阳修和蔡襄为谏官,整个朝野形成了以晏殊为中心的权力织网,一时之间人才济济,晏殊声望盛极一时。

可惜,宋仁宗深忧朋党之争,又因为晏殊曾在“狸猫换太子”一事中有所隐瞒,撰写仁宗生母李妃的墓志时刻意忽略了仁宗的身世,这一切让一直对晏殊青眼有加的仁宗生了嫌隙,将其罢相,后又重新用晏殊为相。

他一生从未远离过京师,直至65岁溘然长逝——生前富贵,死后哀荣,宋仁宗亲自前来祭奠,追谥为“元献”。

三、细算浮生清贵娴雅,境界高远富有哲思

如果说,二晏中的晏几道是一个困在哀愁里束手无策的囚徒,那么,晏殊就更像是一个冷静而睿智的哲人。

“细算浮生千万绪”“何人剪碎天边桂”“绿酒初尝人易醉”“小阁初开宴”,在春光里惜时,在秋日里怀旧,在微醺后浓睡,在酣畅时欢宴,晏殊的词,多得是闲淡清雅,却少了些北宋词人标签化的哀、怨、愁、悲。

难道是因为他的人生太顺,所以鲜少有关河冷落的凄凉吗?可晏殊也见多了世路艰难的沧桑寥落,但是他不将情绪外露,克己复礼,沉稳内敛,晏殊所有的感情宣泄,大概都溺在了一场又一场的宴饮中了吧。

晏殊喜欢摆宴,不论大事小情,总要摆一桌酒席,叫来同朝好友赴宴,在“一曲新词酒一杯”的畅意中,晏殊又完成了一阕词。

有些人认为,晏殊这位“宰相词人”的词大多都是“无病呻吟”“泛泛而谈”“题材狭窄”,能给出这样的评价,只能说明对方阅历尚浅。

晏几道的词为什么能引起共鸣?因为他多情,因为他强烈,因为他不压制自己的情绪外泄。说哀愁,晏几道会说“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痛苦悲伤,情深款款。

晏殊的词为什么在鉴赏家眼中不讨喜?因为他克制,因为他内敛,因为他将自己的冲动都化作高明的见识。说哀愁,晏殊会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冷静自持,睿智开明。

在晏殊的世界里,从不会有毫无节制地宣泄,只会有点到为止的情趣——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晏殊便更多了一笔富贵优游的境界,他总是记下眼前的景,用娴雅的格调暗含心里的情,至于境,便要靠你自己去挖掘,去领悟,去品味

所以说,赏大晏词,是要有阅历和境界的——晏殊的词,如珠似玉,和他的为人十分契合,不论是家喻户晓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是“窗间斜月两眉愁”,都自带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度。

在晏殊的词中,多情的女子总是高贵而有涵养,在遇到悲伤时并不痛哭流涕,只是默默无语,眉心轻蹙,那种惬意和舒适,有别于其它花间词人大开大合的情绪宣泄和热烈激昂的感情冲突。

尽管晏殊已经足够自持,足够冷静,足够有哲思,然而岁月悠然,年华似水,在面对一天天无情流逝的美好时光,晏殊也总会流露出感时伤逝的情愫。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在这些晏殊难得的情绪流露中,他他也总是格外注意分寸——尽管光阴易逝,但是消磨的时光总是不可挽留,与其追忆过去,“不如怜取眼前人”。

别人写词用的是心,晏殊写词用的是脑,他的贵气,与生俱来。

虽然他的词大多是酒酣耳热之际的消遣,可其中的理性与冷静,却分毫不少——晏殊此人,也是如此,跳出小我,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的真谛,与其说他是一个优秀的政客,倒不如说,他是一个睿智的哲人。

清贵,温润,内敛,自持,安邦治国济世才,吟风弄月别有情——这才是我们应该认识的晏殊。

标签: 晏殊

更多文章

  • 北宋伯乐,晏殊发掘范仲淹,欧阳修提携苏轼,苏轼弟子黄庭坚!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晏殊

    北宋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我国古代达到了最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大文豪,文坛领袖,词派宗祖等大师级的人物。例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等数不胜数,灿若星辰。这些人才的出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大公无私的相互提携。这些人不但在文学,政坛上取得很高成就,现实生活中,还是一名慧眼识珠的伯乐。我们来了

  • 晏殊的这首代表作很多人知道,却不知其中的名句只有一半是他写的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晏殊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唐人爱诗,宋人爱词,与之不同的是,唐诗只是达官贵人的玩物,而宋词却是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人人爱词,人人会词,就连宰相、大官,也是著名的词人。宋词中,辛弃疾的《青玉案》、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都是宋词中的经典篇章,也是很多

  • 晏殊闲情雅致,写下最冷门艳词,描绘了仕女春梦,被称此词绝艳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晏殊

    在华夏文明历史上,宋代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与当时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大大有关,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唐宋八大家之中,就有五位是宋代人: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而且千古文章四大家里,其中两位也是宋代人:欧阳修和苏轼。足以说明了宋代的文化高度繁荣,明显在文化上胜于唐代。相信大家一定对

  • 晚辈偶得一句诗,被晏殊写入自己作品中,千古名言惊艳后世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晏殊

    在宋朝,虽然外交和军事上被后人诟病,但在内政和文化方面,却让人羡慕不已。当时的文人,可以上书言事,甚至可以冲撞皇帝也没有大不了的,顶多就是外放,不至于死罪。这比起明清大臣动不动挨板子、掉脑袋,已经是格外厚待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士大夫俸禄优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文人更是对仕途梦寐以

  • 晏殊:虽不是直臣,倒不失为能臣,一位作文水平很高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晏殊

    比如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富弼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点拨,有的更是直接出自于其门下。老师就是老师,这些人中当属晏殊的官坐的高,坐的最稳。他当了一辈子的悠游宰辅,虽波澜不惊,但终归是得以善终。(一)、文坛之先锋,政坛之常青树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总是那幅老成持重的样子。不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做

  • 晏殊被老皇帝极力推荐,新帝即位后,他一改往日作风,遭众人质疑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晏殊

    晏殊曾经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当然常说老实话。14岁时参加殿试,他说自己曾做过考试的题目,请皇上出别的题目。参加工作后,同事们喜欢到酒楼歌舞享乐,唯有他在家读书学习,宋真宗夸奖提拔他,他却实话实说,自己不去只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他也会去。宋真宗由此认为他“谨厚”,把他安排在少年宋仁宗身边,并多次交代皇后

  • 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殊、欧阳修、苏轼词中的理性思致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晏殊

    导语:词多半美,也经常抒情,因此能否超拔而不陷溺在愁绪中?便成为本文所谓“哀愁”与否的关键。也因此“美丽而不哀愁”,不是说词人情感基底层之不哀愁;而是说他能够超越现实的情绪经验,理性洞达地观照人生。本文通过列举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位词人兼具“入乎其内”的多情的眼与“出乎其外”的智慧哲思凝炼出的精美诗

  • 《清平乐》晏殊下线,喻恩泰完美演绎,为角色漂亮一度被质疑整容

    历史人物编辑:落樱旅行标签:晏殊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中,晏殊的下线让不少观众倍觉可惜。官家与晏殊朝上是君臣,朝下是师生,都将彼此视为最重要。晏殊与官家在剧中的对手的戏也是分分钟感动观众,而饰演晏殊这个角色的人表示喻恩泰。为了展现出晏殊的那种瘦弱,喻恩泰还特意减肥,以至于很多观众在看到晏殊出场时都没有认出来,甚至有人觉得他整容了

  • 晏殊的《渔家傲》竟被“神仙哥哥”曹评当作情歌唱给徽柔

    历史人物编辑:光音叙事标签:晏殊

    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早已下线,本以为再不会听到他的小词了,没想到竟然又出现了,而且还是由“神仙哥哥”曹评倾情演唱给徽柔公主。“神仙哥哥”虽好,奈何皇帝不喜欢,曹评和徽柔之不可能,早已注定。所以此时的场景越动人,越美好,越衬托出日后之无奈和悲楚。今天我们不去讨论电视剧,我们就来看看晏殊这首词,写了些

  • 喻恩泰饰演的晏殊在剧中自我吟唱的两首词

    历史人物编辑:曹金成标签:晏殊

    喻恩泰在饰演了吕秀才后,沉寂多年,今年又给我们带了一个全新的文人大夫形象——“词人宰相”晏殊。作为词人,晏殊这个人物形象自然离不了他的词。就在前六集中,这位晏殊晏大人已经两次自吟其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两首小词。第一次是晏大人故意被贬应天府之前,于雨中自吟了几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