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相韩琦的一首诗,比起晏殊或范仲淹,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北宋名相韩琦的一首诗,比起晏殊或范仲淹,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南南历史 访问量:3303 更新时间:2023/12/8 14:45:09

韩琦:情绪空缭乱,不是稳重花

北宋一朝是文臣的天堂,但声名显赫之人必是以诗文显天下,这一时代的文臣几乎个个都能诗能词,这同他们步入政坛的经历有关,因为他们都是通过科考入仕,而诗词是必考之科目,特别是在北宋前期所占比例还相当大。

要当官必须先进“作协”,这在宋代大概是个铁则,但有些名臣虽然也混进了“作协”,但诗文水平如那后世的乾隆一般,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声名,如富弼,如王曾,比起晏殊范仲淹来,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

韩琦在这点上似乎有些上不上,下不下的感觉,他一生所作诗文也很是不少,光诗就留下近千首,但除了下面这首《点绛唇》,大概没几首值得人们点赞的名作。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这首小令历代的评价是很高的,其情景交融,词意凄婉,亦花亦人,深情幽韵,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很是感人,称为宋词中的精品当不为过。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一生出将入相,立两帝,执政三朝,执政中华;封王拜公,功业煊赫,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他的戏份很多,可以说是与仁宗相始终的重要角色,而且似乎也是仅次于仁宗的正一号人物。

不过,我很长时间以来,对韩琦是没有什么感觉的,甚至是有些负面的,尽管我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是个正色立朝的正人君子,但于我来说,一看见他的名字,便立即联想起张元的那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这是一首侮辱性极强的诗,是韩琦在西北同西夏对阵时,惨遭好水川大败后,那为李元昊军师的张元,看着遍地宋军尸体时写下的歪诗,洋洋自得,遂写这首诗,极尽讽刺之能事,这也许是韩琦心中永远的痛。

大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后,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战力是日渐孱弱,加上河西马场的丢失,同彪悍的西夏人对阵已是有些力不从心了,在对西北的防御中,主帅夏竦和副帅范仲淹是主张扎寨固守的,而年轻气盛的宋仁宗及副帅之一的韩琦则是主张进攻的。

尽管后世,甚至当时,人们并没有将战败的责任让韩琦承担,因为很大程度上是主将任福的骄纵轻敌所致,但却也因张元的这首诗,无形中使韩琦成为败军之将的代名词,当然,那夏竦也是跟着躺枪了。

韩琦是相州安阳人,字稚圭,自号赣叟,为世代官宦之家,但他是其父在知泉州时与家中婢女所生,所以,他在家中的地们应该不是很高。

四岁时父亲离世,雪上加霜使得他更觉孤单,他是由兄长们抚养长大,尽管如此但韩琦却是个奇才,不仅学习刻苦,且“端重寡言”不喜嬉戏,经史子集多有涉猎,学问过人。

果然,弱冠之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便得探花,通判淄州,其后便一路得到升迁,官运亨通,成为朝堂上前途无量的年轻官员,受到皇帝及当时执政的太后刘娥的青睐。

他性情耿直,敢言直谏,是妥妥的愤青一枚,在任左司谏时,曾一纸弹劾,将四位宰执拉于马下,即历史上有名的“片纸落去四宰执”,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朝野颇负盛名,可以说这时的韩琦堪称后进新锐的代表人物,仁宗皇帝也暗自将其纳为心腹。

时值西北李元昊作乱,韩琦作为夏竦的副手,同范仲淹一起,去边地抵御那凶悍的西夏人,他根据当时边军的糜烂以及制度上的缺陷,向皇帝上书了很多有建设性的看法,当时的宰辅王曾就言道,“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但由于大宋王朝我重文轻武的国策所限,很多问题都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以至于在对阵西夏的三次主要战役中,三战皆北,最后依然是以钱帛买安宁,对西夏一直采取守势,这西夏是直到更为强大的蒙古人崛起后,才将其灭国。

韩琦真是有些不值,因张元的那首诗而担了罪名,要说他在对外御敌上没有太多的出彩之处,却也没有冤枉他,不过,在对内方面,无论是外放还是在朝堂之上,他可圈可点处还是很多的。

在外放巴蜀会安抚使时,正好发生了饥荒,特别是我们当时的广元,当时叫利州,尤为严重,韩琦多方协调,处置妥当,抚慰灾民,使得四川不致民变而安稳,为此而迁陕西安抚使,也正是他在陕西的经历,仁宗才将其放置在对西夏作战的前线。

韩琦真正进入中枢是在他48岁之际,他担任枢密使,成为全国武装力量最高领导,同时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集贤殿大学士,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他勤勉自律,任劳任怨,为大宋朝的稳定和发展而做出了贡献,亦可以说,北宋朝的繁荣和富裕,文治昌盛,海晏河清,韩琦功不可没。

然而,作为仁宗所倚重的股肱之臣,我觉得韩琦是有,负于于仁宗,原因是他后来支持英宗尊生父为皇考,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濮议之争”,而韩琦是这一事件中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人物。

众所周知,仁宗无子嗣,这在封建王朝中可谓是最让人担忧之事,为此只好收了个宗室子为继,名叫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及赵曙即位后,其生父已死,于是,这赵曙便想抬高其生父的名分,尊其为“皇考”,就如同后来明朝时的“大礼仪之争”一样。

这个事情应该是没有对错和结论的,只是名义之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然而,在古代,这是正名之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也,天地间,执此为大,所以,这事当时在朝堂上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赵曙的动议使得朝臣立即分为两大阵营,都有道理,但于我来看,你赵曙是被仁宗收养才有了这皇位,生前父皇、儿臣的叫得个亲热,人家一死就打“翻天印”,不认这个“秤”了,实在是有忘恩负义之嫌,且破坏了既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也势必会给朝局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但是,正是这时任宰相的韩琦支持,这历时18个月的“濮议之争”,以英宗的胜利而告终,过程虽无明代那直接百余位大臣拖到金水桥上打板子般的惨烈,却也将朝臣分为朋党,其离心力渐次增加是必然之结果。

想这韩琦虽历经三朝,但他一生最辉煌之时却是在仁宗朝,他只比赵祯大两岁,二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他是赵祯一手提拔起来并一生信任有加,为何赵祯一死,他便行如此之事,真的让人想不通啊。

以他的性情,是一位敢于直言,不畏强权,不怕丢官的直臣,他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力主去“三冗”,革除积弊;但却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急先锋,几乎王安石所有的新政,皆是他抨击的对象,与他年轻时激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这是他的一首《柳絮》诗,通过对柳絮漂浮不定的意象来描述其轻薄浮躁的特性,我觉得,这无意间的感叹,似乎又契合了他后期的作为,只是我不愿将其臆测为是依附新皇而做出的有违本心之举。

韩琦68岁于神宗朝时离世,他一生在仁宗和英宗两朝为栋梁臣,死后宋神宗赵顼大恸,罢朝三日以悼,立“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碑以记,赐谥号“忠献”并配享英宗庙庭,其荣耀少有人能比。亦是皇室对他的盖棺定论,只是不知九泉之下他同仁宗相见,是否有些羞愧之感。

久浸官场,韩琦最终活成了他初入仕时最反感的那帮明哲保身的官僚样子,很多原来与他共进退的知己也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反目成仇,比如那曾经的战友富弼与他绝交,老死不相往来,他死后连葬礼也拒绝参加,这也说明大家对他的看法。

尽管有人说他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却不这么看,韩琦由锐意进取到老成守旧,是他的经历使然,他经历过太多的争斗,改革与守成之争,同僚间势同水火,但他却是出于公心,至少皇家是这样认为的。

他为相十载,历三朝,既有在朝中辅佐君王的声名,亦有在地方十数年不错的政绩,他的出发点始终是站在官家的立场上来决定自己的言行,虽然有被后人诟病之处,但却为北宋一朝的稳定和昌盛倾尽了全力。

在北宋“朝迁清明,天下乐业”的赞誉中,自是有着他辛勤的努力,他缺少的就是没有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没有几篇让人眼睛一亮的千古文章,遂使得后世对这为可以说是北宋朝“最成功的宰相”了解不多,实为可惜。

标签: 晏殊

更多文章

  • 晏殊,21岁时亲弟自尽,22岁时妻子病逝,两年后父母又相继过世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晏殊

    北宋向来是个集浪漫主义与悲剧色彩于一体的朝代,在这个绚烂而颓靡的朝代,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三变,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秦观,有“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的晏几道,有“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范仲淹,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清照……这些婉约而哀愁的辞藻充斥着北宋的诗词世界,将这个朝代

  • 北宋伯乐,晏殊发掘范仲淹,欧阳修提携苏轼,苏轼弟子黄庭坚!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晏殊

    北宋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我国古代达到了最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大文豪,文坛领袖,词派宗祖等大师级的人物。例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等数不胜数,灿若星辰。这些人才的出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大公无私的相互提携。这些人不但在文学,政坛上取得很高成就,现实生活中,还是一名慧眼识珠的伯乐。我们来了

  • 晏殊的这首代表作很多人知道,却不知其中的名句只有一半是他写的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晏殊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唐人爱诗,宋人爱词,与之不同的是,唐诗只是达官贵人的玩物,而宋词却是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人人爱词,人人会词,就连宰相、大官,也是著名的词人。宋词中,辛弃疾的《青玉案》、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都是宋词中的经典篇章,也是很多

  • 晏殊闲情雅致,写下最冷门艳词,描绘了仕女春梦,被称此词绝艳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晏殊

    在华夏文明历史上,宋代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与当时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大大有关,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唐宋八大家之中,就有五位是宋代人: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而且千古文章四大家里,其中两位也是宋代人:欧阳修和苏轼。足以说明了宋代的文化高度繁荣,明显在文化上胜于唐代。相信大家一定对

  • 晚辈偶得一句诗,被晏殊写入自己作品中,千古名言惊艳后世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晏殊

    在宋朝,虽然外交和军事上被后人诟病,但在内政和文化方面,却让人羡慕不已。当时的文人,可以上书言事,甚至可以冲撞皇帝也没有大不了的,顶多就是外放,不至于死罪。这比起明清大臣动不动挨板子、掉脑袋,已经是格外厚待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士大夫俸禄优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文人更是对仕途梦寐以

  • 晏殊:虽不是直臣,倒不失为能臣,一位作文水平很高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晏殊

    比如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富弼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点拨,有的更是直接出自于其门下。老师就是老师,这些人中当属晏殊的官坐的高,坐的最稳。他当了一辈子的悠游宰辅,虽波澜不惊,但终归是得以善终。(一)、文坛之先锋,政坛之常青树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总是那幅老成持重的样子。不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做

  • 晏殊被老皇帝极力推荐,新帝即位后,他一改往日作风,遭众人质疑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晏殊

    晏殊曾经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当然常说老实话。14岁时参加殿试,他说自己曾做过考试的题目,请皇上出别的题目。参加工作后,同事们喜欢到酒楼歌舞享乐,唯有他在家读书学习,宋真宗夸奖提拔他,他却实话实说,自己不去只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他也会去。宋真宗由此认为他“谨厚”,把他安排在少年宋仁宗身边,并多次交代皇后

  • 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殊、欧阳修、苏轼词中的理性思致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晏殊

    导语:词多半美,也经常抒情,因此能否超拔而不陷溺在愁绪中?便成为本文所谓“哀愁”与否的关键。也因此“美丽而不哀愁”,不是说词人情感基底层之不哀愁;而是说他能够超越现实的情绪经验,理性洞达地观照人生。本文通过列举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位词人兼具“入乎其内”的多情的眼与“出乎其外”的智慧哲思凝炼出的精美诗

  • 《清平乐》晏殊下线,喻恩泰完美演绎,为角色漂亮一度被质疑整容

    历史人物编辑:落樱旅行标签:晏殊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中,晏殊的下线让不少观众倍觉可惜。官家与晏殊朝上是君臣,朝下是师生,都将彼此视为最重要。晏殊与官家在剧中的对手的戏也是分分钟感动观众,而饰演晏殊这个角色的人表示喻恩泰。为了展现出晏殊的那种瘦弱,喻恩泰还特意减肥,以至于很多观众在看到晏殊出场时都没有认出来,甚至有人觉得他整容了

  • 晏殊的《渔家傲》竟被“神仙哥哥”曹评当作情歌唱给徽柔

    历史人物编辑:光音叙事标签:晏殊

    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早已下线,本以为再不会听到他的小词了,没想到竟然又出现了,而且还是由“神仙哥哥”曹评倾情演唱给徽柔公主。“神仙哥哥”虽好,奈何皇帝不喜欢,曹评和徽柔之不可能,早已注定。所以此时的场景越动人,越美好,越衬托出日后之无奈和悲楚。今天我们不去讨论电视剧,我们就来看看晏殊这首词,写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