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三十六路反王共推李密为盟主,号为魏公,讨伐暴隋。李密领导下的瓦岗军拥兵三十万,不仅占据洛、黎粮仓,还有单雄信、王伯当、秦琼、徐世勣等当世名将,大有问鼎天下之势。
如日中天的李密开始骄纵,错杀翟让,投靠杨侗,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寄人篱下,落得一个反叛被杀的下场。
李密(公元582年-公元619年),字玄邃,京兆长安县人,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先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后随杨玄感造反,再奔瓦岗军,最后降唐,谋反被杀。
少年不凡
李密出身关陇贵族,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祖父李耀为北周太保、刑国公,父亲李宽为隋上柱国、蒲山郡公。
含着金钥匙出身的李密并没有沉迷于富贵安乐窝,反而勤于读书、苦练武艺,成为一位文武全才。李密好读兵书,尤擅谋划,常常深陷于兵法中不能自拔。
隋炀帝即位时,李密蒙父荫担任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有一次隋炀帝出行时无意中发现了侍卫中值守的李密,大为吃惊,回头对身边的宇文述问:“侍卫中那个黑脸小孩子是谁?”
宇文述答道:“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非同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侍卫了。”李密因此被解雇,只得回家。
失去工作的李密开始专心致志地读书,并经常乐此不疲。人们经常看到李密骑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用手牵绳,一边用手翻书阅读。
尚书右仆射杨素见到后非常惊奇,认为此子必有大为,因此让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跟李密交往,以期获得回报。
反隋三策
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此时因为官府的横征暴敛,从辽东的王薄农民起义已经扩散到了整个隋朝,各地暴乱风起云涌。
担任监理粮草的总兵官、越国公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抓住机会,秘密在黎阳起兵反隋。杨玄感暗中派人去长安接好友李密来主持谋划。
李密此时无关无职,胸有大志的他决定放手一搏,帮助好友起兵反隋。他根据当时的天下形势和杨玄感所处的位置,提出了三条对策:
第一条乃是上策,率军从黎阳北上占据幽州,依靠地理优势阻断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归路,使得隋军在关外断粮而自溃。
第二条乃是中策,西进潼关占据长安,扼守关中与隋朝对峙,进而夺取天下。
第三条乃是下策,就近攻取东都洛阳,直接推翻隋朝的统治。
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说:“您说的下策,才是上策。现在朝臣们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响世人?”李密的上策最终没有被采纳。
果然,洛阳城高大坚固,久攻不下,杨玄感之乱最终被平定。李密也只得乔装逃走,隐姓埋名,流落他乡。
投奔瓦岗
大业十二年,翟让在东郡发动反隋起义,并以韦城瓦岗寨为基地,号称“瓦岗军”。李密决心投奔翟让,把瓦岗寨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
此时荥阳通守张须陀率军讨伐瓦岗军,来势非常凶猛。翟让之前多次被张须陀打败,这次准备逃走。李密制止了他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可用智取,我帮您打败他。”
李密率领一支千人队伍埋伏在树林中,待翟让边打边撤时,李密率军杀出堵住了张须陀的退路。最终,李密和翟让前后夹击,将张须陀击杀。
此战之后,李密向翟让建议道:“如今天下大乱,您不应该满足于流动作战,东躲西藏。而应顺应潮流,攻占兴洛仓,分发给饥民,以赢得民心,进而争取天下。”
翟让依计而行,从阳城北上,奇袭兴洛仓,将粮食分发给饥民,赢得了民心,各地归顺者络绎不绝,近十几万人。
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五千人讨伐李密,结果被李密诱敌深入而击败,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火并翟让
在李密的出谋划策下,瓦岗军逐渐发展壮大,各地义军纷纷来归,势力发展到三十万人。《旧唐书》记载: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
此时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了翟让,翟让自知能力和威望都不如李密,于是让出位置给李密,推举李密为瓦岗军之主。在翟让等人的劝谏下,李密自称魏公,大封诸将,逐渐赢得人心。
翟让的部将王儒信鼓动翟让出任大冢宰,总领百官,以夺取李密的权利。翟让的哥哥翟宽也说:“皇帝的位置本来就是我们翟家的,怎么能让给别人?”
李密知道了这件事后,开始有了除掉翟让的打算。一日,翟让像以前一样带人来李密处饮酒作乐,李密安排酒宴招待他们。
席间,李密拿出一把好弓请翟让鉴赏,翟让刚拉满弓,就被李密的亲信从背后斩首。同时李密派人杀掉了他的哥哥翟宽以及部将王儒信,并收降了徐世勣、单雄信和王伯当。
自此,李密取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然而瓦岗军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实力遭到重创。
错失良机
瓦岗军在李密的率领下如日中天,先后击败王世充、杨威、王辩、霍举,又攻克郾师,筑起金镛城,屯扎军队三十万。东都留守韦津与李密大战被活捉,隋朝大匠作宇文恺叛逃东都来投降李密。
窦建德、朱粲、杨士林、孟海公、徐圆朗、卢祖尚、周法明等人都顺势地派人向李密上书劝说他登皇帝位。起兵于晋阳的唐国公李渊也写信推李密为天下之主。李密说:“洛阳没有平定之前,不能谈这件事。”
此时的李密遇到了跟杨玄感同样的选择,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自己当年的上、中、下三策?李密没有选择西取关中,占领长安,而是同样选择了死磕洛阳。
东都洛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而且里面都是隋朝的精兵强将,一时很难攻克。李密率军攻击了几次,都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在此期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趁李密和王世充酣战之时,率军西行,一举攻占长安,夺取关中。李渊迎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此刻的李密闻听消息后必定悔恨不已,自己辛苦战斗却被别人摘了桃子。
一错再错
正在李密加紧攻击洛阳之时,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叛乱,勒死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并率领骁果军北上,准备回师洛阳。
消息传来后,东都留守群臣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此时,王世充专横跋扈,控制朝政,杨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令其攻打宇文化及。
此时的李密本可以坐山观虎斗,等待宇文化及和王世充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然而李密自恃兵强马壮,接受了册封,并迎击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麾下的骁果军乃是禁卫军,是隋军中精锐中的精锐,跟李密的瓦岗军打起来丝毫不落下风。但是由于粮草不足,最终还是被李密击败。但是,经此一役,李密的瓦岗军也遭受了重创。
正当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杀之时,王世充趁机灭掉了异己,独揽洛阳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专权,拒绝入朝朝见,退守金镛城。
这时候的李密骄傲自满,不再体恤部下,打了胜仗也不分发战利品,而且还对翟让旧部猜忌怀疑,使得瓦岗军开始离心离德。
身首异处
王世充瞅准了瓦岗军的问题后,趁机袭击瓦岗军,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疲惫不堪的瓦岗军终于大败,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王世充。
李密逃到了武牢关,王伯当退守到了河阳。瓦岗军已经瓦解,再也不复往日之威。李密率领残部西逃长安,投奔了李渊。
李渊大为惊喜,封李密为光禄卿,晋爵刑国公,还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并直呼其为弟。但是李密岂是甘于人下之人,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力求东山再起。
不久,李渊派李密前往黎阳招抚旧部,并让其部下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反悔将其召回。
李密觉察出了不对,回去再也难以出来,于是决定发动叛乱。他率军攻克桃林县,掠夺牲畜进入熊耳山,打算前往襄城投奔旧将张善相。
然而李密的叛乱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设伏兵于陆浑县邢公岘。李密率部经过,伏兵四起,被就地斩杀,传首长安,时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