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了不少的权臣,他们独霸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遭到了后人的不少非议。在这些权臣执政过程中,皇帝就是他们手中的傀儡和橡皮图章,只能听起命令而行事。西魏和北周的权臣宇文护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位,而且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中弑杀帝王最多的权臣之一。他掌握朝政不到五年,便连续弑杀了三位皇帝,其手段真可谓嚣张霸道之极。然而在后人评述他的作为时,却总会谈论到一个问题。既然宇文护拥有连续弑君三次的权势,为什么不自己登基称帝呢?
宇文护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侄子,他的父亲宇文颢是宇文泰的哥哥。宇文泰在北魏六镇起义和军阀混战中崛起,最终成为了西魏的大丞相,独霸朝政和废立皇帝都是他说了算,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西魏在宇文泰手上发展迅速,经过一系列托古改制的革新后国力得到加强,迅速扭转了对北齐和南梁的不利局势。到宇文泰去世时,西魏已经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照此发展下去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可是宇文泰的突然病逝打断了这个发展进程,而宇文护作为宇文泰的继承人登上了权力的制高点,继续宇文家族对西魏朝廷的控制。
由于宇文泰去世时,他的几个儿子还比较小,没有办法继承他的事业,所以他才把权势交给了侄子宇文护。宇文护是在宇文泰身边长大的,在北魏六镇起义及其后来的军阀混战中都立下过大功,因此受到宇文泰的看重。宇文护继承了宇文泰的权势后,很快稳定了西魏朝廷的大局,开始了谋朝篡位的操作。他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禅让皇位,拥立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登基称帝,开创了北周的江山社稷。此后为了独霸朝政,宇文护开始了频繁弑君的历程,五年之内弑杀三位皇帝,其手段的毒辣凶残简直令人发指。
宇文护的叔叔宇文泰就是权臣,西魏皇帝在他手里就是傀儡。虽然他对西魏的功绩很大,但在他的统治下宇文家族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可谓是权倾朝野。即便如此宇文泰也没有像宇文护那样频繁地选择弑君,只是弑杀了北魏分裂后逃到关中的孝武帝元修。可宇文护就比宇文泰强悍得多了,他五年之内连续弑杀三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差的名声。被他弑杀的皇帝不但有西魏恭帝拓跋廓,还包括宇文泰的两个儿子,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可以说为了独霸朝廷大权,宇文护无所不用其极,已经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
宇文护弑杀的第一位皇帝是西魏的恭帝拓跋廓,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朝篡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拓跋廓早晚都有这么一天,从宇文泰独霸朝政开始就决定了他的结局。可以说从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开始,这个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皇朝便已经名存实亡了。宇文泰去世,宇文护逼迫拓跋廓禅让皇位,西魏出现改朝换代,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宇文护弑杀拓跋廓,这也是南北朝以来处置亡国之君的标准流程,虽然被很多人所不齿,但后世的历史学者还是能够理解的,并不会引发太大的争议。
第二位被宇文护废杀的皇帝是宇文觉,他是宇文护的堂兄弟,也算是由宇文护扶上台的。可登基称帝才几个月,他就被宇文护废为略阳公,不久之后便被毒杀,年仅十六岁。然后宇文护又扶持了宇文觉的哥哥宇文毓为皇帝,但宇文毓也没当多久。据史料记载,宇文护让膳部下大夫李安在宇文毓的饮食中下毒,不久宇文毓就毒发身亡了,前后只当了不到三年皇帝。接下来宇文护又扶持了宇文毓的弟弟宇文邕为皇帝,宇文邕不敢与宇文护抗衡,韬光养晦的当傀儡皇帝。宇文邕的态度让宇文护很放心,这才保住了性命。
从上述的过程看,宇文护在废杀皇帝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顺利的,并没有引发什么混乱和动荡。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出发,宇文护完全可以自己登基称帝,而不必让皇位在堂兄弟之间辗转,让自己当个充满争议的权臣。然而宇文护并没有如此操作,而是坚持当了十几年的权臣,这就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疑惑了。
宇文护为什么不登基称帝呢?史书上只用了一个词,羽翼未丰。宇文护能够三次弑杀皇帝,如此大的权势,怎么就羽翼未丰了呢?羽翼未丰还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弑杀皇帝,这岂不是矛盾的?要完全解释上述问题,还得从宇文泰托古改制后留下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说起。
前文讲过,宇文泰为了增强西魏的国力,也为了提高宇文家族对国家和朝廷的掌控,用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最终形成了关陇贵族集团,宇文泰在这个门阀集团的支持下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而西魏皇帝只是宇文泰手中的傀儡而已。宇文泰去世后,宇文护继承了宇文泰的权势,成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新领袖。但是宇文护毕竟不是宇文泰,在这个贵族集团中存在很多反对者。尤其是和宇文泰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对宇文护的上位就存在很大的意见,比如八柱国中的赵贵、独孤信就是典型代表。
宇文护逼迫拓跋廓禅让皇位,让宇文家族取代拓跋氏,这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已经达成共识的,所以第一次弑君夺位非常顺利。但宇文觉登基后,宇文护却与关陇集团内部发生了冲突。宇文觉虽然才十六岁,但也是有意独掌朝政的,也得到了关陇集团的老人的支持,这就背离了宇文护的意愿。虽然宇文护利用继承于宇文泰的权势先处死了八柱国之一的赵贵,后来又逼迫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自杀,但却始终无法完全掌控关陇贵族集团。由于不能掌控这个西魏和北周朝廷存在的根本性力量,宇文护就没有登基称帝的把握。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是关陇贵族集团与别的门阀集团极为不同,各大门阀家族之间关系密切,从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盘根错节。尤其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设立八柱国后,这些门阀家族以鲜卑氏族的方式进行联姻,在血缘上也加强了各家族之间的联系。宇文家虽然是关陇集团的领袖,但从私人关系上看,又显得更加复杂。宇文护作为宇文泰的继承人,关陇集团各家可以遵守与宇文泰的约定,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会支持宇文护称帝。实际上宇文护当权臣,还必须借着宇文护的儿子当皇帝的名头。
从宇文护处死赵贵和独孤信的事件就可以说明,宇文护在关陇集团中的势力是非常有限的。赵贵和独孤信都是八柱国之一,因反对宇文护独揽大权而被处死,接下来便是宇文护废杀了宇文觉,拥立了宇文毓。如果是别的朝代出现这种情况,支持宇文觉的家族肯定会被连根拔起。但赵贵和独孤信的家族却丝毫无恙,继续享受着八柱国和关陇门阀的待遇。是宇文护仁慈,给两大家族留下生机么?其实并不是,而是宇文护没有这个能力。他处死赵贵和独孤信可以让两大家族忍气吞声,但要是硬碰硬恐怕也讨不了太大的好处。
宇文泰经过托古改制后既是朝廷方面的权臣,也是关陇集团的领袖。宇文护继承宇文泰的权势,在朝廷方面以大冢宰统领全国军政大权,但在八柱国内部并没有太多直接指挥的军队。当时设立八柱国时,宇文泰并不直接带兵,军队是在赵贵、独孤信等六柱国的统率之下。宇文护的权势来自于宇文泰,所以他直接统率的是北周长安附近的军队,也能私人调动十二大将军中愿意靠拢他的将领。从史书来看,这些将领并不多,除了宇文家族的部分将领外,也大多是宇文泰个人关系比较密切的外戚,比如宇文泰的外甥贺兰祥、尉迟纲、尉迟迥等人。
宇文护的主要势力还是在长安及其周边,其他门阀家族的势力在北周全国也有不少。尤其是处于对北齐和南梁作战的前线,很多领兵的大将军都是来自于其他柱国或门阀世家的人。宇文护如果贸然称帝,这些地方的军队如果不支持,甚至起兵反攻长安勤王,他的皇位也坐不稳,北周也会陷入内乱之中。所以宇文护选择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套路,借着宇文泰几个儿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自己以大冢宰的政治地位独霸朝政。其实这也是宇文护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毕竟八柱国和关陇集团的势力太大,贸然称帝就是找死。
宇文泰虽然去世,国家也被宇文护所掌控着,但西魏和北周的政治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掌控国家的根本力量不是宇文一家,而是以八柱国为核心的关陇集团。这些家族可能存在内部矛盾,但在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共通性的,在关联方面更有血缘依托。宇文护想要称帝不只是个人问题,也不只是宇文家族的内部争端,而涉及到整个关陇集团。在没有获得各大家族的支持之前,宇文护没有贸然称帝,而是选择稳妥的权臣路线,也是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尤其是外敌北齐和南梁还存在的情况,他的选择算是比较优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