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陕西三原县一农民正在灌溉农田,前方突然出现大面积的坍塌,他还没来得及思索,脚下一空就掉进了一个乌漆抹黑的地洞里。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面前隐隐有一只庞然大物,凑近一看是一只青面獠牙的石龟,石龟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
农民意识到这个地方可能是一座古墓的地道,于是赶快掉头,顺着来的方向爬出他掉下来的那个洞口。出了洞口之后,农民将此事迅速上报给了当地的考古队。
考古队听到消息后快速赶来,发现由于古墓常年受到农民灌溉土地的影响,积水严重,需要率先对古墓进行抢救。在考古人员清理并抢救古墓后,随着对墓穴的发掘,考古队立即激动不已。因为考古队在墓穴通道的墙上发现了精美的壁画以及5个天井。经过初步的探测及考察,可以断定它是大唐时期的古墓。
每个朝代的陵墓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一座唐代的大墓。根据唐代的丧葬礼仪,天井越多,就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越高贵。太子墓有7个天井,公主墓有6个天井,根据这个推断,这个墓主人的身份肯定是皇室贵胄。
这个猜测让考古人员们都兴奋不已,墓主人的身份越高贵,就代表着陪葬物品越多。在激动的情绪中,考古人员们走到了尽头。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非常奢华的石门。经过考古人员的精确测量,石门高2.13米,宽1.77米。这个门不仅是对开门,而且门上分别刻有两只孔雀和两只朱雀。
看到石门的大气考古人员们的心情又激动了一点。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他们的心凉了半截。凑近一看,石门伤痕累累,已经被打开过了。而且门上的门环也不见了,只留下两个黑黝黝的小洞。这很有可能说明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墓室中的陪葬品也很有可能被他们洗劫一空。
果然打开石门后,考古人员们发现,这座古墓只剩下一座冷冰冰的雕像。考古人员们打开灯光,想要看看这座雕像是什么样子的。但让人头皮发麻的是,这雕像居然是一只呲牙咧嘴的巨兽。等考古人员们平复心情,仔细观察发现这座雕像是一只石龟。
石龟趴伏在棺椁前的底座上,头往前伸,怒视前方,獠牙毕露。龟壳上刻画的龟甲、蔓草等事物惟妙惟肖。
一位专家在拂去龟壳上的灰尘后,发现龟壳上有字,上书“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经此,墓主人的身份终于彻底明朗了,他是大唐开国时期的淮安靖王李寿李神通。
既然这是墓志铭,那么铭文在哪呢?考古人员们搜查了整个墓室,也没有发现记载着李寿生前事迹的铭文。
就在这时,一位考古人员突发奇想碰了碰龟甲,发现它果然是可以移动的。于是几位考古人员将龟甲小心翼翼地打开,在龟甲背后果然发现了整整齐齐的31行文字,共有1071个字。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李寿在少年时就风流倜傥,身怀大志;成年后,文武双全,身怀奇才;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四方皆服。果然人如其名,神通广大。
因为李寿生前作战勇猛,为大唐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备受其侄子李世民的尊重,于是在他死后将其厚葬,并将其追封为司空。
在看完整篇墓志铭后,考古专家们不得不感到疑惑,李神通在史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甚至可以说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但是升官却接连不断。
那么在墓志铭上,为何将李神通夸得如此天花乱坠呢?根本原因是因为李神通很有眼力见,懂得如何站队。
在隋朝末年,国家动乱,各地有兵有权的人纷纷起兵造反。在各大有权无兵的家族还在观望,不知道选择站哪个“诸侯”的时候,李神通就力挺李渊。他坚信自己的堂兄李渊一定会起兵成功,义无反顾地跟随李渊。
李神通虽然打仗不行,但是他广交豪杰,人脉极广。他将自己认识的贤能才俊通通招入李渊的麾下,为李渊的开国大业尽心尽力。
果然在李渊称帝后,李神通因为开国有功就备受李渊的器重。而在唐朝建立后,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而李神通也一眼就看中了李世民,认为他会在与太子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最后登上帝位。
据史料记载,在玄武门兵变之前,李神通还曾与李世民秉烛夜谈。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李神通的升官之路畅通无阻,一路高升,并很快就位极人臣。
所以李神通并没有墓志铭上写的那般勇猛非凡,只是因为李神通懂得审时度势,眼光好,幸运地跟对了队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种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