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深度解析这次联姻背后的原因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深度解析这次联姻背后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润平 访问量:4221 更新时间:2024/2/15 0:55:03

史料上记载的是吕太公“善相面”,看出了刘邦未来必成大器,不过我并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如果刘邦真的有所谓的龙气,估计秦始皇早就派人把他干掉了。我认为刘吕两家的联姻肯定是有明确目的的,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出现在史料当中罢了。根据目前的史料,我推论出了两种可能,在此与大家交流一番。

可能性之一:避难说,为保证全家性命

史料明确记载,吕太公一家之所以会从山东跑到江苏,是为了避仇,至于是什么仇什么怨不得而知,但从情况来看,显然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吕太公一家的性命。既然是为了避难,那么如何保护家人性命便成了首要问题,通过联姻来寻求庇护,这也是说得通的。

同样根据史料记载,吕太公之所以会跑到沛县,原因是和沛县县令熟识,而沛县县令也为儿子向吕太公提亲了,那么吕太公为何在县令儿子与刘邦之间选择了刘邦呢?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各地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都是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而当地的低级官员却多为就地提拔。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沛县县令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声望、人缘、权势方面,显然是不如刘邦的,这点从沛县的左右手萧何曹参对刘邦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同样,沛县县令最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秦末各地起义,沛县县令也有此意,于是召集在外逃往的刘邦等人,但之后又怕压制不住这些人,于是拒绝刘邦等人入城,却不想刘邦鼓动当地百姓后,沛县县令被百姓杀死)

从刘邦的日常表现来看,他在当地绝对算的上是黑白通吃的大佬级人物,不仅兄弟多(樊哙、卢绾等),而且白道也罩得住(萧何、曹参等),而从平日行事作风来看,刘邦也没有将当地的各级官吏放在眼里,戏弄于他们是常有的事。

两相对比之下,要找靠山,刘邦无疑比沛县县令更合适。这点其实在《史记》中已经有所透露,“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也就是说,刘邦的拜帖递进去之后,吕太公就已经大为吃惊,连忙迎到了门口,要知道此时吕太公还没有见到刘邦,是没法进行“相面”的。

我想,吕太公肯定已经知道了刘邦在当地的势力,因此拒绝了县令的求亲,而在得知刘邦赴宴后这才会连忙出迎。这同样也能解释为何吕公对于刘邦的人品不是很在意,毕竟和全家性命比起来,牺牲女儿的幸福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还是个大龄未婚女(刘邦比吕雉大15岁左右)。

可能性之二:反秦说,吕太公、刘邦均为反秦组织成员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刘邦年轻时曾多次拜访张耳,且经常在张耳处长期逗留,显然两人关系不错。

张耳是什么人?曾为信陵君门客的他,本就是著名的反秦人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大肆追捕之。刘邦和张耳走的如此之近,那么刘邦是否早年间就已经投身反秦事业了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同样,吕太公一家为何会从山东单父避难到沛县,或许并非如史料记载的和沛县县令熟识,而是吕太公早就认识刘邦,且同为反秦人士。吕太公在山东单父从事反秦事业,由于暴露,这才不得不逃到了刘邦处,他们所躲避的仇家其实就是秦国官府追捕他们的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吕公毕竟身为齐国吕尚(姜尚、姜子牙)后人,反秦的可能性也极大。

这个推论可以解释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吕公在看到拜帖上“刘季”两字后反应这么大,而且急不可耐的示意其饭后留下。二是刘邦起兵之后,吕家自始至终对其不离不弃,且无条件的予以资助。三是在刘邦起义之后,吕公的儿子吕泽也发动了起义,而起义的地点恰恰就是在老家单县,这说明吕家极有可能在当地已经建立起了反秦力量。

如果这个推论为真,那么吕雉嫁给刘邦根本就是一场政治联姻,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共同推翻秦国统治。同时,他们甚至达成了“刘吕共天下”的协议,这应该是造成后期刘氏集团与吕氏集团争权,且导致西汉初年易储风波、陈豨造反、韩信彭越被杀等一系列事件的诱因。

两个结论,大家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标签: 吕雉

更多文章

  • 吕雉下令斩杀韩信,灭其三族,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吕雉

    因为韩信只是一个工具,萧何一切都是为他的东家——刘三弟(汉太祖)服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早出自民间,是民间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一生的总结。这八字真言,最早记录在“宋朝苏武”洪皓的三子洪迈所著的《容斋续笔·卷八·萧何绐韩信》中。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

  • 吕雉——残忍的背后,亦是被刘邦逼出的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简史说标签:吕雉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女人往往都是贬褒不一,一方面,在那个男权社会,由女人君临天下,让大老爷们心里很不服气,也和传统的儒家思想不符;另一方面,因为“红颜知己”和“红颜祸水”的区别实在太微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从“知己”变成“祸水”。像妲己、褒姒、杨玉环,要是所处的朝代没有发生动荡、得以延续,她们完全不用背上

  • 刘邦对吕雉感恩戴德,没有她,刘邦恐怕还是个混混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吕雉

    刘家和吕家的联姻,是一段典型的高攀婚姻,而刘邦的高攀最终也得到了回报。刘邦后来能够抓住机会起兵成功,多亏了两个贵人的相助,一个是岳父吕公,另一个就是正妻吕雉。山东单县人吕公是个高人,他培养的几个儿子女儿也都不含糊。刘邦这个人虽然有野心、有智慧,但是混迹沛县的那段时间总是混混沌沌,正缺少高人的指点和贵

  • “诛吕行动”,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吕雉

    这件事只有在吕雉死了以后,因为吕雉在,诸侯和功臣集团的行为就是造反和以下犯上。而在吕雉死后,那就是平叛,诛杀乱臣贼子。也就是一个“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诛吕行动必须符合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执政的女政治家,临朝听政十二年

  • 吕雉、武则天都残害皇族,两人死后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吕雉

    汉朝吕雉和唐朝武则天两人经常被合称为“吕武”,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同样都是以女性身份掌控帝国多年,但是两人的结局下场却是天地之别,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吕雉父亲因为躲避仇人搬迁到沛县,因此和混混刘邦成了同乡,在吕家乔迁宴席上,吕公认定刘邦面相不凡,当即决定将吕雉嫁给刘邦

  • 刘邦夫人吕雉虽然狠毒,但却给后人贡献一节日

    历史人物编辑:人微言卿标签:吕雉

    每年的正月十五为元宵佳节,元宵这个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庆祝了如此多年的元宵,元宵是从何时开始?又是有哪些庆祝方式供人参考?现在小编就简略来说说。元宵源自汉朝时期,世人皆知,汉高祖刘邦之后为吕后,自刘邦去世后,朝廷为吕后掌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而朝廷大臣多为吕后的亲戚。而周勃

  • 吕雉做了什么错误之事,导致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吕雉

    这是吕雉做的最错误的事情,最终导致吕氏家族被屠杀了,不得善终。吕雉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治,独揽大权后,打算给娘家吕家封王。下朝后,吕雉独自留下周勃和陈平,向两位老臣提出,要追封死去的父亲吕公为宣王,死去的兄弟吕泽为武王。太尉周波忠诚坦率,立即重申了白马约定。高祖皇帝死前杀了白马,以君臣为歃血为盟,非

  • 吕雉真的给刘邦戴绿帽子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吕雉

    孔子说,食色性也,吃和两性关系,一直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一点孔子看得很明白,也说得很直白。但不同时期,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随着时代越来越往后,两性关系就趋于越来越保守。甚至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连改嫁这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明清时期都成了一

  • 刘邦逝世后,吕雉用何手段得以控制汉朝?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吕雉

    江山辈有人才出,历史大多由男人书写。而谈到那些长袖善舞,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吕雉吕太后便是一座无论如何都难以跨过去的高山。先秦时代群雄逐鹿,鲜有女性人物当权的记载。吕雉作为开汉族祚四百年的帝王刘邦的妻子,能在刘邦死后临朝称制十六载,成为封建统治时代乃至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位集权于一身的女太后,让无数男人

  • 汉室传奇:匈奴气焰嚣张,调戏吕雉,蔑视刘恒,西汉如何应对?

    历史人物编辑:漫说历史标签:吕雉

    #历史#(本文大约2000字,阅读需要5分钟)公元前二00年,西汉王朝建立两年后,刘邦与匈奴在白登首次正面交锋,因为军情误传,被四十二万匈奴兵团围困在七天七夜,陈平出谋,刘邦在大雾时才能侥幸逃出。而匈奴汗国二任单于冒顿,在此次战役后,仍不断攻击汉朝北方边境,刘邦十分忧虑,征求娄敬的意见,娄敬建议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