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丽华是汉光武帝刘秀原配妻子,更始元年,19岁的阴丽华嫁给了28岁的刘秀,后生下儿子刘庄。后来刘秀被更始帝刘玄委任为司隶校尉,离开南阳去了洛阳,阴丽华被留在了新野。更始二年,刘秀击败王郎后,娶了真定女子郭圣通,后生下儿子刘强。
刘秀当皇帝后,把阴丽华接到京城,本打算立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性情宽厚,很识大体,她觉得郭圣通是皇族后裔,刘秀打天下的过程中,郭家举家支持刘秀,刘秀治理天下,也要依靠郭家的势力,所以坚决辞让了皇后之位。
大臣们对阴丽华这种识大体的行为和品德从内心佩服,刘秀对阴丽华的谦让美德也更加敬重。建武二年(公元26年),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强立为皇太子。
刘秀和阴丽华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中年的刘秀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他逐渐细心观察刘庄和刘强二人,唯恐选错接班人而导致江山尽毁。刘强自幼饱读诗书,德才兼备,但缺乏敏锐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更缺乏果断的判断力,而这些正是刘庄的强项。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诏“度田”,即重新丈量天下的土地。在批阅各地呈上的奏章时,陈留郡吏的奏章中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两句话。刘秀反复推敲,不知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时,一旁年仅12岁的刘庄机灵地说道:“这两句话是说,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细问。”什么意思呢?原来东汉的首都在洛阳,大臣多,刘秀的老家在南阳,皇帝的亲戚多,这两个地方“度田”,地方官很可能敷衍。
刘秀恍然大悟,很惊奇刘庄的聪明,于是派官员巡视河南和南阳,纠察地方官员的工作,责令重新核实土地,果然查出不少问题。从此,刘庄在刘秀心中的地位比刘强高了不少,觉得将来刘庄即位,对国事的处理比刘强更好。
刘秀对刘庄的偏爱被郭皇后察觉到,不免产生一些“怨言”。刘秀知道后,更觉得皇后没有自知之明,将来不够帝母之德。建武十七年,刘秀没有和大臣商议,突然下诏,以心存怨念、教子无方、抗拒帝名为由,废除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所谓子以母贵,阴丽华被立为皇后之后,郭圣通的儿子刘强自知自己没有资格占据太子之位,不久先后主动托宗族和大臣向刘秀表明心意,愿意让出太子之位。刘秀同意了刘强的请求,于建武十九年六月改立刘庄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明帝。
郭圣通
其实,刘秀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三个原因。
一是阴丽华与汉武帝感情深厚,用今天的话说,他和阴丽华是初恋。而郭皇后与刘秀更多是政治联姻,政权稳固了,人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另一个原因在于,阴丽华出自平民,家里没有高官,权势小,把政权交给她们母子比较放心——他可得防着第二个王莽呀。第三,刘秀的家乡在南阳、发迹地在南阳,其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也是南阳人居多,这样做能得到南阳集团的支持。
正是基于这四点因素,导致了郭皇后的被废。不过,郭皇后算是古代被废的皇后中待遇最好的了。她被废之后,并没有受什么委屈,仍住在皇宫之中,生活待遇也没有减少。刘庄在位期间,阴家和郭家两家人所享受的待遇,都是均等的。
而刘秀果然没有看错刘庄。刘庄即位后,尊奉光武帝时期的各项制度,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和参与朝政。另外,他勤于政事,严明法令,注重吏治,还先后派窦固等北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又派蔡堷到大月氏求取佛经,在洛阳兴建了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经过他的治理,东汉初期国力强盛,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