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最为辉煌的时代就是史称明章之治的时代,那是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执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东汉的国力发展到顶峰,人民安居乐业,内外安全问题都得到解决,社会繁荣而平稳。可是对比这个时代的前后,却发现刘庄和刘炟虽然为父子,却在国家政策上背道而驰。刘庄继承了光武帝刘秀末期的政策,对宗室、外戚和勋贵严加管理,甚至打压他们掌控朝政大权的机会。可刘炟即位后却一改父亲和祖父时代的政策,开始重用外戚当权,拉开了东汉外戚干政的序幕。这个现象最终在刘炟去世后失控,成为东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那么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汉明帝刘炟会推翻刘秀和刘庄打压外戚的政策,重新重用外戚执掌政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这还得从汉朝外戚掌权的起源说起。汉朝最早的外戚掌权出现在汉高后吕雉时期,那时候刘邦去世,汉惠帝刘盈懦弱,使得吕雉篡夺了权力,出现了吕氏外戚集团。吕雉去世后,周勃、陈平等一干开国元勋联合刘氏诸侯王起兵,推翻了吕氏外戚集团,拥立刘邦之子代王刘恒为帝,这便是汉文帝。从此之后,汉朝在政治传统上留下一个心病,那便是每个皇太后都想效仿吕雉搞家族集团。
西汉出现外戚干政的不只是吕氏,还有后来的窦氏、王氏等等。西汉的灭亡就是王氏王戚集团的皇太后王政君及其侄儿王莽搞出来的,所以在东汉建立之初外戚问题成为刘秀必须处理的问题。刘秀有两个皇后,一个是郭皇后,一个是阴皇后。郭皇后生子刘疆,为刘秀的第一个太子。阴皇后便是汉明帝刘庄的母亲,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阴丽华。这两个皇后和两个太子分别代表了东汉初年的两大勋贵集团,分别是中原勋贵和河北勋贵,他们都是帮助刘秀建立东汉的开国元勋。在刘秀执政的晚期,两大集团争权夺利,最终郭皇后被废,刘疆让出太子位。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对于外戚集团和勋贵集团对国家朝政的干预很不满,所以开始打压这些贵族集团。在刘庄执政期间,外戚、宗王和开国元勋家族都是他打压的对象,这些家族被排挤出朝廷,根本远离国家大权。即便是刘庄的母亲阴丽华的家族,也是刘庄打压的对象,丝毫不徇私情。这样情况持续了整个刘庄执政的时期,宗王和外戚贵族都没法掌权,东汉的国力逐渐了进入了繁荣的巅峰期。刘庄去世后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在刘炟即位初期,后宫是由马太后做主,马太后延续了刘庄打压外戚和宗王的政策,这些贵族依旧没有掌权。
马太后去世后,刘炟一改父亲刘庄时代打压外戚的政策,开始启用外戚贵族在国家朝政中掌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太后的兄弟,马防和马廖。马防是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官位本为黄门郎,刘炟将其晋升为中郎将。马廖是马防的哥哥,本来是虎贲中郎将,结果被提拔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的重臣。他们还有个弟弟叫马光,一开始和马防一样是黄门郎,后来先被提拔为越骑校尉,再迁为执金吾。马光最终不但被封为许侯,还接任了卫尉的官职,成为九卿重臣。刘炟对马家的照顾开启了东汉外戚干政的序幕,然后他在对窦氏时更加的放纵。
马家因为是马援的子弟,马援和马太后在世时对马家子弟都管得比较严,所以马家掌权后并没有滥用权力,也未产生外戚干政的危害。但刘炟将开国元勋窦融的曾孙女立为皇后后,东汉外戚干政便开始失控了。窦氏当了皇后使得窦家在东汉朝廷的权势日盛,他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并且具有审查尚书奏事的权力。因为刘炟对窦氏的纵容,使得窦氏子弟越发嚣张跋扈,以致亲王、公主及阴氏、马氏等外戚都非常忌惮他们。因为这样的情况,窦氏甚至干侵犯公主的私地,可见其权势的霸道。
刘炟去世后,窦太后干脆将年幼的汉和帝刘肇架空,临朝称制掌控了东汉政权。至此东汉恢复了西汉经常出现的皇太后掌权的政治格局,外戚干政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成为国家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刘炟对马氏的偏重,对窦氏的宠爱,结束了刘秀和刘庄时期对外戚打压排挤的政治风格,重新打开了外戚干政的大门。这个大门一打开便不可收拾,各种祸国殃民的权臣从外戚家族中喷涌而出,成为国家和朝廷的祸害。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刘秀和刘庄在世时就有所预料的,所以他们才严格杜绝外戚干政,但没想到最终在第三代身上功亏一篑。
纵观整个汉朝的历史,可以发现外戚干政都是由皇太后秉政开始的,最终发展成为了外戚专权的政治格局,让国家走向了灭亡。因为有西汉的前车之鉴,所以刘秀和刘庄父子对此都是非常警惕的,在朝廷官员的任用上尽量避免外戚掌握重权。刘炟对祖父和父亲的想法并非一无所知,他对西汉的教训也是知之甚详的,但他依旧放开了对外戚贵族的枷锁,拉开了外戚干政的大门,这就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刘炟违背父辈的意愿,纵容外戚掌权干政,其实是政治上为维护自己统治而不得已的选择。
刘炟登基时才十九岁,并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最主要的是没有自己的执政班底。因为在刘庄执政时严防贵族和朝臣结党,对朝廷中的王公大臣都很严苛,所以政治上清明,而刘炟也无法形成自己的执政班底。刘炟即位后要管理东汉这么大的国家,需要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于是采取了两种选材策略。一方面他是重用儒家的大臣,在朝臣中选择儒家的官员。另一方面是通过马太后的关系,在外戚贵族中找可以信耐的人。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当时的环境所逼迫的。因为从刘炟登基以来,东汉就多灾多难,非常的不顺利。
刘炟即位后东汉出现了频繁的天灾,这些天灾不但使国家遭到巨大破坏,而且不少的少数民族部落乘机起兵翻盘,北方边境的匈奴人也卷土重来。再次内忧外患之下,刘炟本想使用刘庄留下的朝廷班底来解决问题,却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老臣们对刘炟处理这些危机时提出的要求置若罔闻,反认为出现天灾人祸是因为刘庄在位时对朝廷大臣和贵族管制太过严苛造成的,他们要求刘炟改行宽仁的政策,纠正刘庄时代的错误。这些老臣还委婉提出了刘庄时代处理楚王刘英案的要求,希望刘炟能对这个案件进行重审和平反。
楚王刘英案是刘庄亲自指定谋逆案件,这个案子牵连很广,一直到刘庄去世都还没有完结,有不少人被牵连入狱,甚至被流放或处死。实事求是的说,刘庄处理这个案子的确过分了,也借机打击不少具有谋反倾向的刘氏诸侯王,尤其是很多暗中串联的宗王。大臣们要刘炟停止这个案子,实际上就是在给刘氏诸侯王松绑。刘庄之所以将这个案子作大,目的就是打压刘氏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集团对朝廷的威胁。老臣们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很犯忌讳的,但他们欺负刘炟刚登基,没有班底势力,形成了逼宫的态势。
刘炟为了快速应对内外的天灾人祸,只能先向老臣们妥协,以求尽快平定乱局。但是他知道这样朝臣已经和刘氏诸侯王达成了同盟,未来一定会动摇他的皇位,他不能没有准备。所以他以推崇儒家的名义从朝臣中选拔人才,目的既是安抚朝中大臣,也是瓦解其集团势力。他从外戚中提拔和选材,让其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目的是瓜分和削弱老臣们手中的权力。因为他是马太后养大的,马氏是他最为信任的外戚贵族,马援在世时又对国家忠心耿耿,所以刘炟最先想到的便是提拔马家的几个舅舅,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必须要自己信任的人。刘炟在皇子中出身不太好,他并不是刘庄的长子,而是刘庄第五子,母亲为贾贵人。因为是马太后养大,才有机会当太子。由于刘庄打压外戚的习惯,马家在朝廷中势力不大,所以无法为刘炟提供执政班底。因此等到刘炟登基是才开始组织自己的班底,这在对朝廷中掌权的大臣时已经落后了。再加上各地的旱灾、水灾,各处少数民族早饭,这让刘炟焦头烂额,急需人才处理这些乱局,所以马家的几个舅舅就火线上马了。同时为了缓和朝廷里的矛盾,刘炟也对大臣们让步,摆出宽仁执政的态度。
因为马家掌权,刘炟逐渐控制了朝廷,压制了老臣和刘氏诸侯王,这才稳定了自己的皇位。马太后去世后,刘炟一方面继续重用马氏,一方面提拔皇后家族窦氏,于是外戚干政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因为刘炟是靠着外戚稳定国家局势的,所以对外戚非常信任,也使外戚出现了尾大不掉的状态。在刘炟执政时期,东汉形成了外戚、朝臣和刘氏诸侯王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能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创造出了明章之治的盛世。但是外戚干政有着极大的危害,一旦外戚权力失控,就会重现西汉毁于外戚专权的乱局。
刘炟对此是知之甚详的,所以尽管他利用外戚压制朝廷中的大臣,加强中央集权,但也对窦氏专权抱有很大的警惕,在后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窦宪兄弟的权力。但是刘炟去世太早,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了,留下的继承人刘肇年幼无法执政,这就给窦氏专权带来了机会。窦太后在新君登基后便很快接过了朝廷权柄,效仿汉高后吕雉开始搞自己的临朝称制,东汉由此进入窦氏专权的时代。因为窦太后带了头,后来的邓太后、阎太后、梁太后都纷纷效仿,使得东汉外戚专权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为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