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可谓是我国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曹魏政权的奠基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正史上很出名,也得到了很多历史学家和近现代伟人的高度赞誉,当然在民间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曹阿瞒在民间往往成为了“奸诈之人”的代名词,“白脸”的曹操想必人人都知道。
曹操在一直被人们当做“奸雄”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和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其中最能说明其奸诈、阴险的就是两个杀人的故事,一个是年轻时杀好心款待他的吕伯奢,另一个则是晚年杀神医华佗。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并留下了“宁可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的名言,这个故事把曹操多疑、阴险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不过现在很多专家经过考证认分析,一致认为这个故事基本是不存在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从而达到抑曹扬刘的目的。但是另一个杀华佗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是演义和历史都提到的。
在演义小说中记载,曹操自从官渡之战后就患上了头疾,在赤壁之战后病情不断加重,而在关羽死后,更是因为被孙权寄的关羽首级吓了一跳,从而头疼病加重。曹操一直深受头疼折磨,多方医治无效,为了治病曹操手下谋士推荐了当时的名医华佗,华佗看了之后,用针灸暂时减轻了曹操的痛苦,但是说要利用斧子劈开曹操的脑袋取出风涎才可以痊愈,曹操因此怀疑曾经替关羽刮骨疗伤的华佗是打算为关羽复仇刺杀自己。
在正史中,其实华佗和关羽并不熟,历史上有刮骨疗毒的故事,但是并未说当时为关羽治病的大夫就是华佗,所以演义故事中刮骨疗毒明显是罗贯中先生加工过的。根据正史记载,曹操之所以杀华佗是因为华佗不听招。华佗为曹操治头疼,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后来华佗收到家书,说是离家太久需要回家一趟,于是向曹操请假回家,但是时间到了华佗还是没有回来,而是说自己的老婆生病了需要延长假期,结果曹操派人去看,一看发现华佗的妻子好好的、健康的很,于是大怒,把华佗抓入监狱拷问而死。
经过《三国演义》和历史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虽然具体的一些细节不同,但是华佗替曹操治过头疼,华佗因曹操而死却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向来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华佗呢?真的是华佗想要坐地起价,向曹操要求高官厚禄吗?
从正史和情理的推断中,认为华佗医德不好、坐地起价,是因为向曹操要求高官厚禄不成而离开曹操,导致曹操对华佗起了杀心,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在《后汉书》中就记载,宰相陈圭,太尉黄婉都曾举荐过华佗为官,却被华佗推辞了,这说明华佗并不想做官。其实华佗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悬壶济世”理想和医德的大夫,所以华佗才会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到处救人,并不分你是魏国人、蜀国人还是东吴人,比如华佗也救过东吴猛将周泰等,因此说曹操杀华佗是因为医德是不可信的,也很牵强。
换一个角度,曹操也认为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并不赞同进行所谓道德绑架。从华佗的角度来说,如果华佗真打算和曹操进行博弈,并以治病来换取高官厚禄,那华佗就应该采取保守的治疗方式,帮助其养病而不是直接把能够彻底根除其病痛而又容易受到怀疑的治疗方案——开颅提出来,因为“养寇自重”的道理相信谁都明白。很明显,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对华佗来说是博弈的最佳方案。
说完华佗,我们在来看曹操。曹操作为一代雄主,绝非小气之人,和害死了爱将典韦、儿子、侄子的张绣相比,华佗的事根本就不值一提,甚至华佗和替袁绍写讨曹檄文的陈琳相比,情节也轻很多,但是曹操放过了张绣和陈琳,为什么就一定要杀神医华佗呢?
其实说到底就是和曹操多疑的性格相关。而造成曹操多疑性格的原因则和曹操年轻时候的一件事密切相关,这就是曹操献七星刀刺杀董卓的经历。大家从两件事中可以发现,这两件事很多相似之处,曹操和当时的董卓一样都是位高权重,都是权臣,都把持了朝政而架空皇帝,而华佗和当时的曹操一样似乎都是在做一个完美的刺杀计划,因为治病而提出开颅,曹操根本没有理由治罪,也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似乎顺理成章,和当时献宝刀给董卓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我敢说当曹操听到华佗要给自己开颅治病时一定在脑海中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越想越害怕,在加上当时的曹操正准备封魏王,很多人明里暗里已经在反对自己了,所以不得不多想,而且是想的越多后脊背越发凉,最后只能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把华佗杀了。曹操虽然后来还是因为华佗有过愧疚,但是如果时光倒流,当时的情境下曹操可能还是不会改变主意。
胡侃文史其他三国系列文章:
庞统不死,荆州不失,刘备能一统天下?不能,至少还差了一个韩信
此人诛杀董卓,本有机会匡扶汉室,结果昏招迭出,把东汉推向深渊
为何西晋追谥司马师为帝,而孙权只追谥孙策为王?一小事说明原因
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还是“卧龙将出,郭嘉即死”?结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