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水浒》第492期(文/焦目)
呼延灼上梁山前,备受高俅和宋徽宗重视,一个举荐,一个赐踏雪乌骓马。呼延灼不负所望,他利用连环马,打败宋江,连吴用也没办法破解。后来,经过汤隆提醒,众人才知道用钩镰枪能够破连环马。于是,由此引出了时迁盗甲、汤隆骗徐宁上山的事。
时迁去偷的甲,乃是一副宝甲,刀枪不入,堪比防弹衣。因为一来是传家宝,二来是宝物,所以徐宁看得很重。
这副宝甲是雁翎圈金甲,也叫“赛唐猊”。传说唐猊是一种神兽,他身上的皮坚硬无比,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因此人们捉住它后,就会用它的皮来做成宝甲,这就是“唐猊甲”。雁翎圈金甲也有这样的效果,所以叫“赛唐猊”。
关于唐猊,很多书中都有提到。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曾经身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挺着屈卢之矛而战斗。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中,也提到过“甲挂唐夷两副”。这里提到的“唐夷”,就是“唐猊”。另外,《三国演义》中,吕布也是“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残唐演义》中,李克用及其十三太保李存孝也都有唐猊铠甲。《残唐演义》还说,当年专诸刺王僚,就是用鱼肠剑才破了吴王的唐猊铠甲。
一些影视中,根据吕布穿过“唐猊铠甲”,还说徐宁的宝甲就是吕布传下来的。
《水经注》也曾提到过唐猊。书中记载,中庐县疏水河中有一种生物,叫水唐儿。水唐儿貌似如三四岁的孩子,鳞甲像是鲤鱼的鳞片,坚硬无比,用箭也射不进去。水唐儿常潜在水中,只漏出膝盖骨,由于它的膝盖骨很像老虎的爪子,小孩看到的话,就会想着戏弄。这样一来,它就会杀人。
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中说,徐宁宝甲名叫赛唐儿,也就是说其甲可以避刀枪剑戟弓。他还说,水唐儿有一种特殊作用。
有生得者,摘其鼻厌,可以小使。按:鼻厌者,阴也。可小使者,可为媚药善使内也。——《水浒传注略》
这个特殊作用不知道真假,程穆衡说这话,主要是想证明,施耐庵旁征博引。毕竟,简单的“赛唐猊”三个字,背后就有很多文化,后人很难知道。
徐宁之前是金枪班教头,不用上战场,所以没穿“赛唐猊”。后来上了梁山,南征北战,徐宁就不再把宝甲藏着,而是穿着上战场。不过,宝甲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征方腊时,徐宁出去巡逻中计,脖子中箭而死。
很多人纳闷,为何宝甲没能防箭呢?其实这宝甲并不大。
这一副甲,披在身上,又轻又稳,刀剑箭矢,急不能透,人都唤做赛唐猊。多有贵公子要求一见,造次不肯与人看。——《水浒传》
从这话可以看出来,赛唐猊是披在身上的,都不能保护全部身体,更不用说脖子了。从先秦到明清,除了战国兜鍪、铁浮屠等铠甲能保护脖子,多数铠甲都不能这么周全。脖子中箭,恰能证明,徐宁的祖传宝甲很有用,毕竟身体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