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松抱住孙二娘,并且将她按倒在地,张青为什么不去帮忙?

武松抱住孙二娘,并且将她按倒在地,张青为什么不去帮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尚 访问量:2099 更新时间:2024/1/3 9:13:33

武大郎死后,武松去衙门报案,但县令以及大小官吏都收了西门庆的银子,不肯为他主持公道。无奈之下,武松只能暴力报仇,先是杀了潘金莲,又去狮子楼杀了西门庆,最后从容自首。

此时,县令大概良心发现,把武松的案子改轻了,没有判武松死刑,最后轻打了武松四十脊杖,刺配两千里外的孟州。

武松和押解的差人来到孟州十字坡,三人要吃酒歇脚。这儿,正好是母夜叉孙二娘开的包子店。孙二娘看武松的包裹沉甸甸的,心生歹意,要害死三人,于是她就偷偷地在酒中放了蒙汗药。

其实武松早已察觉,他趁着孙二娘不注意,把酒泼了出去,又假装喝了酒,然后装晕倒在桌子上。当孙二娘去拉武松时,武松趁机动手,一把抱住了孙二娘,并把孙二娘压倒在身下。孙二娘不敌,杀猪似的惨叫。

此时,孙二娘丈夫张青赶来了,一看这状况,却没有上前帮忙,只是和武松说话,这是为何呢?

这个问题,我看不少人都在问,但是只要看了原著,想象一下当时的现场,就不难明白了。另外,这段文字细节其实很到位,也值得赏析一番,所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分析一下当时情况。

说白了,不是张青不爱孙二娘,也不是他反应迟钝,而是在那种情况下,张青只能这么做,那是他最好、最优的选择。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现场。

两个押解的差人被麻翻,而武松装晕倒,孙二娘过来提武松的时候,被武松就势给制服了。

武松就势抱住那妇人,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却把两只腿望那妇人下半截只一挟,压在妇人身上,那妇人杀猪也似叫将起来。

而这当口的时候,店里还有两个伙计,试图来救孙二娘,但武松一声大吼,两个伙计就吓得不敢动了。

那两个汉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声,惊的呆了。那妇人被按压在地上,只叫道:“好汉饶我!”那里敢挣扎。

也就是说,到这一刻,现场情况是:

武松抱住并压着孙二娘,他已经完全制服了孙二娘,孙二娘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武松。而旁边两个伙计,吓呆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办,他们一旦上前,武松就可能会杀了孙二娘,所以武松一声吼,他们不敢动了。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张青,听到动静,赶过来看时,你会怎么做呢?

没有意外的话,大家有两种选择。

其一,不顾一切地冲过去,试图救出孙二娘。

但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必然会激怒武松,这样一来,也许武松会先解决掉孙二娘,然后再起来对付张青。以张青的本事,他是武松的对手吗?肯定不是,因为孙二娘本事不比他差,连孙二娘都栽了,显然武松很厉害。

所以,如果张青冲过去的话,他也会被武松制服甚至打死。也就是说,如果张青直接去救孙二娘,结果会很惨。

到时候,就不是武松和张青结义了,这回的故事也不能叫“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了,而是会发展为“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铲黑店”。

退一步说,就算张青比武松强,那种情况,他也不能放肆,毕竟武松手里有人质孙二娘,由不得张青胡来。

很明显,这种结果并不好。

其二,冷静分析现场,找到合适的办法救孙二娘。

又不能激怒武松,还得想着就救出孙二娘,在那种情况下,什么办法最好呢?我们跟着张青来学习一下。

张青听到动静后,做了什么呢?

只见门前一人挑一担柴,歇在门首,望见武松按倒那妇人在地上,那人大踏步跑将进来叫道:“好汉息怒!且饶恕了,小人自有话说。”

看到孙二娘被武松按倒后,张青的反应,首先是“大踏步跑将进来”,说明他速度快,动作急,这能表现出他对孙二娘的关心,显然张青对孙二娘很有感情。

其次,张青说了“好汉息怒!且饶恕了,小人自有话说。”这话看似简单,但又可以分两部分。

先说第一部分。我们想一想,张青为何要说“好汉息怒”呢?明明该是他愤怒的啊?因为他突然冲过来,武松很可能会被激怒,而武松一旦被激怒,孙二娘可能就危险了。

如果你经常看电影电视,就会理解这种情况。绑匪挟持人质的时候,一切都要稳,因为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会激怒绑匪,让绑匪撕票。那种情况,人是很难理智和冷静的。某个人突然冲过来,更是会让绑匪暴躁愤怒。

张青也是这样,他突然冲过来,也害怕激怒武松,所以他才说“好汉息怒”,以此来安抚武松的情绪,保证孙二娘不受伤害。这一点,依然能看出来张青的孙二娘的感情,也能看出来他当时很理智。

再说第二部分。安抚了武松的情绪后,张青又说“且饶恕了,小人自有话说”,这是进一步安抚武松,并表明自己有话说,不是来对付武松的,他在引导武松,让武松听自己说话。这样,才有后面的情况。

后面怎么样了呢?

武松跳将起来,把左脚踏住妇人,提着双拳,看那人时……(张青)看着武松,叉手不离方寸,说道:“愿闻好汉大名。”

此时,武松跳起来了,但依然踩踏孙二娘,体现了武松的精细,没有因为张青的几句话,就放松警惕。

张青又说“愿闻好汉大名”,别看就六个字,可不简单。因为这是在捧武松,一旦说你是好汉,还能去打女人吗?当然不能,好汉怎么能欺负女流之辈呢?后面双方认识了,也就和好了。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张青“看着武松,叉手不离方寸”。他盯着武松,不离左右,表面是叉手礼(古人见面行礼的一种方式),其实也是以防意外,方便随时出手。

所以说,张青的处理方式是最好的。他没有无脑冲上前救孙二娘,而是冷静分析后,选择了最合适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张青的做法,也算是教科书式救人质的方式了。

而这种分析,仅仅在一瞬间,张青就在脑子里完成了。退一步说,即便眼前的人不是武松,张青这种处理方法也最合适。

所以说,遇事要冷静,冲动并不能解决问题,说不定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这一段故事,从张青进来,到他和武松相识,救出孙二娘,不过两百余字,既能看出来武松的精细,其实也写出了张青为人很冷静,做事不冲动,比孙二娘可要稳重多了。

我这么分析,是不是在刻意夸张呢?并不是,我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刻意去夸大。

因为后面文章也说了,孙二娘滥杀,张青就给她定了“三不杀”的规矩:犯人不杀,妓女不杀,和尚不杀。张青认为,这三类人都要重视,因为犯人可能是被陷害的好人,妓女讨生活不易,和尚一辈子修行吃苦,也很难。

这也能表现张青做人很稳,做事很细的性格。而这个性格,其实在他与武松见面,救出孙二娘的这段故事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所以说,水浒传这样的名著,文字值得细看,值得反复品读,尤其是细节。倘若这段故事,读者只看到了武松精细,武艺高强,看不出孙二娘的鲁莽,以及张清的细心和冷静,那就太可惜了。

标签: 孙二娘

更多文章

  • 武松抱住孙二娘,并且把她按倒在地,为何张青没有去帮忙?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孙二娘

    武松抱住孙二娘,把她按倒在地,此刻的张青进门见状,不但帮忙了,而且帮得很到位,很好,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张青就是个种菜的。他种的菜长得水灵、鲜亮、诱惑力特强,人送绰号“菜园子”,是地道的菜农。张青虽然种菜手艺超群,是不可多得的菜农高手,但他性情暴躁,脾气不好,身上带有杀气。例如,他在孟州光明寺种菜

  • 鲁智深、武松明知道孙二娘夫妇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结交?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孙二娘

    鲁智深、武松明知道孙二娘夫妇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结交?我认为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一,在《水浒传》故事的那个特殊年代,滥杀无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鲁智深是被麻翻的,而武松制服孙二娘,本就有铲除她的用意;第三,孙二娘夫妇及时示弱,又对鲁智深和武松重情重义,自

  • 武松轻而易举识破孙二娘,鲁智深为何却上了当?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孙二娘

    本期的《水浒传》成语故事可以在小说第二十七话中找到。事情发生在武松被刺杀流放到孟州时期。相关人物有武松、张清和孙二娘。故事原文如下:武松纵身一跃,左脚踏在妇人身上,双拳一扬。看那人时……大约三十五、十六岁左右,看着武松,抱臂道:“愿闻好人名。””武松曰:“坐下若不改名姓,即为武松之首!”那人道:“是

  • 武松将孙二娘“扑倒”,为什么二娘不怪武松,还对他特别好?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孙二娘

    武松将孙二娘“扑倒”,为什么二娘不怪武松,还对他特别好?如今的时代思想解放,变得开放了,对于一些事情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在男女交往上,虽然比不过外国人的开放,光他们的见面礼在我国接受度不高,在我国,这种做法是很开放了,因此我们只是握手就很好,对于古代的女子可是连握手都不被允许的,甚至脚都不能让除了

  • 《水浒传》中9位女子今昔对比,潘六姐时尚依旧,孙二娘时尚犹存

    历史人物编辑:我伴他久标签:孙二娘

    说起我们的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里面关于女性的角色讲述的比较多之外,其他的三部都是以男性为主体,女性几乎都是起着陪衬的作用。因此就有人打趣道,说外国人翻译《水浒传》,为了通俗易懂,就将书名译为《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不得不说的故事》,不明就里的,还以为这是本颜色小说。《水浒传》虽着重讲述的是男人间

  • 《水浒传》:为什么孙二娘能麻翻鲁智深,却不能麻翻武松?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孙二娘

    孙二娘是罕见的狠人,她和丈夫张青一起在孟州十字坡开了这家酒家,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黑店。张青曾给她约法三章,叫她遇到三种人不要杀,但她压根不管这些,对进店的妓女、僧道、犯人依旧痛下杀手。其中,鲁智深就险些被她杀了,只是张青从鲁智深的禅杖认出是鲁智深,才及时救了鲁智深一命。为什么孙二娘能麻翻鲁智深,后

  • 孙二娘黑色大酒店的建立,完全是因为宋时经济繁荣促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孙二娘

    微水浒,短小的才有内涵,每一段都是精华一、宋时为了强化地方治安、预防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了地方旅店管理。旅店客服一面验看旅客身份证明,一面还得询问:“哪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然后登记在册。地方官府定期检查,并且要求旅店执业人员每月一次到里正处报名学习相关法令。旅客实名登记,应该始于宋

  • 87版《红楼梦》雍容华贵的南妃是剧组“坏人”,被称为孙二娘

    历史人物编辑:夏郝毅标签:孙二娘

    87版《红楼梦》称为一部经典之作,对于该剧的导演,服装设计师,化妆师,摄像师,剧中的扮演者,大家都如数家珍,能娓娓道来。但是,剧组有一个重要的人,对大众来说却很陌生。她在剧中扮演了雍容华贵的南妃,在剧组中担任副导演,是王扶林最好的助手。她就是87版《红楼梦》剧组中的重要人物,孙桂珍。孙桂珍虽然只在探

  • 武松最大的恩人,不是宋江、孙二娘,而是梁山上地位尴尬的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孙二娘

    水浒里的武松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恩怨分明,疾恶如仇,被称为梁山第一好汉,这样的性格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说起武松的恩人,大家会想到谁?宋江还是孙二娘,还是另有其人?下面让小编为大家说说武松最大的恩人是谁?宋江,此人与武松相识于柴进的庄园,此时正是武松最没落的时刻,武松因在老家与人打架,失手杀了人才逃了出

  • 张青孙二娘,武艺低微也没名气,为什么武松会敬重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能家标签:孙二娘

    《浅说水浒》第214期(文/焦目)众所周知,在一些平话小说或者民间故事中,梁山好汉里的武松和鲁智深、林冲甚至孙立、卢俊义等人都是出自同门,师父是陕西周侗。不过,在通行本的水浒中,武松的师父是谁,书中没有提到。根据水浒来看,武松曾在沧州时,因感于宋江欣赏、馈赠之恩,与宋江结拜;在十字坡时,武松又拜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