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养鸽者在实践中已经明白了:“宁求仙桃一只,不求梨杏一筐。”的道理。让优秀的种鸽来繁殖下一代,成为鸽主们最大的期望。这是建立在现代育鸽理念基础之上的,即放飞的成功早已定格在选配种鸽的起跑线上。
但是,在现实训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放飞一帆风顺,有的却困难重重,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指点与传种相仿的条件下,诸位徒弟训养信鸽的结果会表现迥异?
按张顺奎的说法,其中的奥秘,确实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正如岳武穆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但是光选配优秀的种鸽,就一劳永逸吗?张顺奎回答是否定的。沿着这条思路,请他概括地加以论述,只见他轻轻地说了两个字:“选择”。
张顺奎的选择是从配对开始的,强调种鸽以赛绩为基础的远亲配,注重有差异的合配性。
一般有识之士认为鸽蛋有健康与不健康区分:光滑的有花纹的鸽蛋最好,光滑无花纹的鸽蛋一般,沙壳鸽蛋次之。当然,张顺奎同意这种说法,同意这样选择。
但是他提出一个先决条件,即种鸽无论是“活棚”还是“死棚”的,须在充足阳光下交配后下的鸽蛋才有效。
张顺奎还提出乳鸽选择论:一,出壳当天,蛋壳内血丝多条或肚脐收缩欠佳或茹毛稀疏的,应淘汰;
二,第5天,在熟睡中歪头,应淘汰;
三,第7天,握在手中无动于衷的,应淘汰;
四,第10天,茹毛疏稀,肌肉无力,肤淡红者,应淘汰;
五,第14天,在巢中见鸽主来临无主动威胁态势的,应淘汰。
六,张顺奎还指出早出棚(25天)的幼鸽,今后寄予厚望。
(以上藏龙认可第一,四,六条,其他持保留态度。)
张顺奎对于“快速鸽”与“超远程鸽”的品相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鉴别快速鸽应是“血统+体形+羽翅”,当然也有例外。快速鸽本身是竞翔选择的结果,其与赛制和翔距关系密切。
一般说,多关筛选会形成一批有质量的快速血系的子代,当然翔距在300一800公里,其前提是信鸽有当日归的可能性。
快速鸽前胸广宽、体形较短、羽毛紧薄、后腰强壮、眼砂较薄。快速鸽的羽翅顶部多为削尖的,也有的略带圆弧,与品系有关。但羽翅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尾束尽量狭小。
在实际竞翔中,张顺奎说:每次大赛飞得快的信鸽前来报到验鸽时,他看过何止千万羽。问题是有的快速鸽“松蛋档”、“宽尾巴”、“粗毛片”、“糊眼睛”,可谓应有尽有。
这与竞翔气候、运输条件及鸽友不科学的杂交有关,这些信鸽飞得较快,作为特殊现象认识是可以的,可不能作为今后育种和培育的方向。
关于鉴别超远程信鸽,张顺奎说得更内行:从现在来说,竞翔2000公里要有血,这血本身是2000公里竞翔选择后的信鸽。超远程在于“血统+基本格式+成熟度”。
血统是讲它的遗传性和浓缩性,凡是2000公里信鸽浓度大的,遗传性较强的后代,其超远程归巢机率就大;基本格式是头型浑圆、眼砂浓厚、阿尔砂发达(也有极少数阿尔砂不明显的信鸽归巢)、瞳孔能收缩、羽毛和手感颇佳。
成熟度是指2-4年的成鸽,有1-2次1000公里飞翔史,在实际飞翔中个别年龄小的幼鸽归巢凤毛麟角,一年左右的信鸽能归巢也不多,损失较大。超远程信鸽归巢,绝大多数在各方面都表现相对突出,这是万水千山考验筛选后的精品。
张顺奎还对平时训养信鸽的选择讲了一家之言:
恶劣天气的信鸽归巢,说明其归巢性强;
正常天气能遥遥领先的,说明其有速度;
500公里左右竞放当日归还出现雄姿勃勃的现象,说明其素质好。
像这样的鸽子今后可能会出“奇迹”,当然那种放飞回归后“毛蓬松”、“不外飞”、“打瞌睡”的信鸽,应淘汰。当鸽友抓住选择的各个环节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育鸽赛鸽成功的门槛上,胜利在招手呢!
END
[狗头]感谢阅读!如喜欢本号可添加关注,鼓励请点赞+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