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释疑第139期/奉天玉)
《水浒传》第二回中,大奸臣高俅刚刚得势,升为太尉,本着新官上升三把火的“传统”,发作了一个请病假的教头王进,待真正见到王进的时候,又发现自己落魄时曾被王进的父亲羞辱过,更加想给王进穿小鞋。王进也是一个机敏的人,他意识到高俅的恶意之后,选择了带着年迈的母亲连夜逃亡,最终到了史进所在的史家庄,并在此停留了半年之久。他要离开的时候,史太公和史进苦留不住,王进给出的理由是“只恐高太尉追捕到来,负累了你,不当稳便,以此两难。”
意思是说,王进害怕高太尉追杀自己,连累了史进一家。他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原文提到,王进前脚从京城逃离,后脚高俅就下令“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可是,口口声声说害怕连累了史进的王进,到了渭州之后,却从不避讳提及史进与自怀的渊源,甚至曾大肆宣扬过史进的名声,这一点从史进初见鲁智深的时候,只说自己来寻师傅王进,还没自报家门,鲁智深便问道:“你莫不是史家村甚至九纹龙史大郎?”
为什么王进明知高太尉追捕自己,为什么还大肆宣扬史进是自己的徒弟呢?他不怕史家庄遭到高俅的报复吗?还是本就打算恩将仇报?其实,王进此举非常恩将仇报,而是在坚持不断的报恩。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首先,他与高俅之间没什么深仇大怨,高俅虽然下令要通缉他,却也不可能常年累月的记挂着此事,何况史家庄临近延安府,当时的高俅,手还伸不了那么长。所以,王进逃到史家庄附近的时候,就已经不怕高俅了,原文提到他当时曾对自己的母亲说过,“此去延安府不远了,高太尉便要差人拿我也拿不着了。”这样看来,王进在史家庄停留半年之久也好,从不避讳提及史进也好,都算不上恩将仇报。那么,说他在坚持不断的报恩,又是怎么回事呢?
王进到史家庄附近的时候,虽然不再怕高太尉,但是他与母亲一路风尘仆仆,又错过了宿头,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的话,那一夜很难将就,更何况住进史家庄的第二天,他的母亲便犯了心口疼的毛病。热情好客的史太公,不仅收留了他们,还拿出了为王进母亲治病的药方,算是给王进施了大恩。
为了报答他们,看出史进是个好苗子,又对习武有热情之后,他主动提及要教史进武艺,并用了半年的时间,使“史进把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算是抵上了史家庄对他们的收留之恩。后来,他主动提出要离开,并不是口中所说的,害怕高太尉的追杀,连累史家庄。
不管是他自己,还是史太公,都清楚高俅无论如何都追不到这里来,毕竟史太公虽然热情好客,却是一个很好的庄主,王进在正式教导史进之前,就表明了身份来历,如果有被连累的危险,史太公不可能久留他。王进离开的真正理由,不过想继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想蹉跎余生罢了。
不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在史家庄待了半年,虽然用教导史进武艺,偿还了对方的恩情,却还是希望帮史进也谋一个好前程,毕竟以史进的性格和能力,不可能老老实实继承史太公的庄主之位,在家好好务农,这种情况下,从军无疑是最好的出路。
于是,王进到了军中之后,开始宣扬史进与自己的师徒关系,以及史进的名头,让他还没到渭州便声名远扬,为史进的前程做下了良好的铺垫。毕竟,打着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徒弟的名头,史进无论到哪里从军,都能得到不错的待遇。只可惜,阴差阳错之下,史进不仅没能从军,反而落草为寇,走上了梁山,白费了王进的一片苦心。
参考资料|《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