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水浒后传:此人曾联手活阎罗起兵造反,黑旋风李逵和他有灭门之仇?

水浒后传:此人曾联手活阎罗起兵造反,黑旋风李逵和他有灭门之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经典沸 访问量:384 更新时间:2024/2/25 15:59:06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一回,活阎罗阮小七被张通判逼得重新造反,却在逃走路上不见了老母,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二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阮小七在庙中不见了老母,却遇着一人,原来那人正是扈三娘的哥哥扈成,当年因为扈家庄被李逵血洗,孤身逃走,后来在海外做飘洋生意,不料遇着飓风,打翻了船,只捞回一担货物,却被登州孔目毛豸抢走,阮小七得知后,决定和扈成联手,先找到老母,再去夺回货物。二人找到一家酒店吃酒,却意外遇到顾大嫂,原来那家店正是顾大嫂开的,当时顾大嫂听阮小七、扈成说起前事,便告诉他们抢货物的正是毛豸,此人就是当年救解珍解宝时所杀的毛仲义之子。之后孙新归来,与二人相见,得知邹润重新上登云山落草,阮小七老母就是被山上小喽啰带走了。于是孙新和阮小七、扈成齐上登云山,见了邹润,阮小七老母一切安好,得知扈成的不平事后,众人决定杀了毛豸报仇,次日夜间,众人潜入毛豸家中,将其家人全部杀死,得胜回山。不料毛豸家逃走的庄客认识邹润和孙新,于是去州衙告发,太守急请统制栾廷玉来商议,栾廷玉认为孙立和孙新是亲兄弟,为防止他们里应外合,需要先捉了孙立。于是栾廷玉带兵直奔孙立家。

(文联版《水浒后传》连环画中邹润等除掉毛豸情节图片)

都头曰:继第一回阮小七重新造反后,本回中陆续出现了读者熟悉的扈成、顾大嫂、孙新、邹润、孙立、栾廷玉等一系列人物,如果说第一回的故事出自《水浒传》原著陈太尉招安时阮小七与张干办生出矛盾一段情节,那么本回则是从《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期间孙立等上山的故事衍生出来,陈忱在本回末有一条回末评说道:“一篇文字俱从前传打祝家庄生出。顾大嫂驱除毛豸,由于前日之赖虎诬盗。栾廷玉计擒孙立,种于当年之里应外合。冤家路窄、积恨难消,令人不敢复念睚眦之恨也。”陈忱善于利用《水浒传》原著中的一些矛盾点和冲突点来作为本书相关情节的“导火线”,这样的设计使小说创作内容与前传更加契合,看起来也更加合情合理,陈忱开辟了《水浒传》续书这样一条新路,并探索了续书创作的一些方法,给后世的续作者提供了积极的迪和参考。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分几个方面来解读下这一回。

一、回目差异。

本回回目陈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是一致的,均为“毛孔目横吞海货,顾大嫂直斩豪家”。这个回目精准地概括了本回的主要内容,而且“横吞”和“直斩”两个词语很好地体现出了毛豸和顾大嫂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蔡元放并未作出改动,这是合理的。

二、正文修改。

本回中,蔡元放虽然没有修改回目,但是仍然将陈忱原本的一些正文文字做了改动,我们看一下具体情况(笔者按:【】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却说阮小七扭住走进庙门的汉子,要他还母亲,那人不知就里,说道:‘你是什么人?好没来历,还你什么老娘!【你这人敢是疯子么?】我正着恼,走得热了,到这庙里歇一歇。你是什么人?【没来没历,却问我讨什么老娘?】’阮小七情知无涉,只得放手。便问道:‘你从大路上来【你从那里上来】,可曾见个年老婆婆拿着包裹么?’那人道:‘我在十里牌酒店里吃了一角酒【我从十里牌大路上来】,这般热天,路上并无人走,那里见有婆婆!你是哪里人?为甚的不见了老娘?’……”

此段是阮小七初遇扈成时的对话,我们能看出蔡元放对陈忱原文改动较大,“你这人敢是疯子么?”比“你是什么人?”更能表现出扈成的气恼。两个人在庙里突然相遇,按照正常逻辑,阮小七是不知道扈成从哪里来的,所以蔡元放将“你从大路上来”改为“你从那里上来?”陈忱原本中阮小七问扈成见没见到自己老母,而扈成回答的第一句话却是“我在十里牌酒店里吃了一角酒”,似乎答非所问,所以蔡元放将其改为“我从十里牌大路上来。”如此看来,蔡元放似乎改的比陈忱原文要高明。但其实陈忱之所以如此写也是有原因的,在陈忱原本“你是什么人?好没来历,还你什么老娘!我正着恼,走得热了,到这庙里歇一歇。你是什么人?”一句处,陈忱留有一句夹批:【叠句妙,无头绪,出恼吃惊。】也就是说陈忱写了两遍“你是什么人?”其实是想凸显出当时扈成又惊又气的神态,而扈成回答“我在十里牌酒店里吃了一角酒”,是因为在本回后文中阮小七和扈成去顾大嫂酒店中吃酒时,量酒的认出扈成,说他刚吃完才走不久又回来,陈忱当是想和这个情节先后呼应,所以让扈成提前说出自己在店中吃过酒。这样来看,陈忱本意是想要达到前后照应、凸显人物的效果,但由于他的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因此反而有些“适得其反”,而蔡元放没有在陈忱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动,而是改成了另一种形态,所以说蔡元放在评改时也是掺进了自己的一些创作思想,并非只是单纯的修改原著而已。

三、情节设计。

我们之前说过,《水浒后传》接《水浒传》结尾,继续描写剩余三十多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但如果只写这些人物,未免有些单薄,因此陈忱在创作过程中,把原著中与梁山有瓜葛的一些人物也吸纳了进来,以壮大梁山好汉的队伍,而这些人中第一个就是扈成。扈成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其实表现并不多,风头几乎全被亲妹妹扈三娘抢去了,最后家破人亡,只身逃走,只留给读者一个愚直的印象。

原著中作者曾交代了扈成的结局,“扈成见局面不好,投马落荒而走,弃家逃命,投延安府去了。后来中兴内也做了个军官武将。”蔡元放曾在《水浒后传读法》中评论道:“祝庄破后,前传说扈成后为中兴名将,及观《宋史》,中兴诸将中,并无其人。则前传之语,亦是莫须有、想当然耳。不如与栾廷玉一总收来,同归海国之为妥密。况有一丈青之一脉,尤为现成瓜葛耶?”

其实这倒是蔡元放“管中窥豹”了,扈成之事虽不见于《宋史》,但在其他书中有相关记载,如《三朝北盟会编》卷135载:“戚方杀后军统制扈成于金坛。初,建康军溃于蒋山也。统制刘经、扈成、岳飞,皆入茅山。经屯上观,成屯中观,飞屯下观,皆从兵虏掠为资。飞与经、成议,移军入广德军锺村,经与成皆许之。……方稍缓其行,成先至桥侧。伏兵出,遂杀成。方乃进兵,其军败走。方尽取成父母及妻子皆杀之。”

由上可知,扈成是两宋之交时人,且曾与岳飞、戚方等同为南宋统制,《水浒传》的作者说扈成“后来中兴内也做了个军官武将”是完全符合历史上扈成身份的,但后来扈成本人和父母妻子都被同为统制的戚方所杀,《水浒传》的作者可能是借鉴了这个情节,所以演化出了李逵“直抢入扈家庄里,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的情节,从扈成的故事也可看出《水浒传》一书取材之广泛。

蔡元放除了在品评人物上有失误外,其实在作品评价上也存在偏颇的地方。如在比较原著和本书时,他认为“本传虽是承接前传而作,然煞有胜似前传处,如前传所写杀人之事,固有死当其罪者,却亦有无辜枉死,令人可怜者。如秦明之家眷,瓦官寺之老僧,虽非手刃,然正如王导所云,“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用事者,不得辞其过也。……本传写所杀之人,或是害民,或是误国,为公议所不容,其小者,亦是与梁山诸人,不是旧仇,即是新恨,素怀怨隙,明作对头,且俱各有应死之处,揆之天理人情,必须杀之而后快者。这方杀得并无遗憾,方是真豪杰举动,不是残毒,不是孟浪,比前传为更强也。”也就是说蔡元放认为原著中梁山好汉杀过无辜之人,而后传杀的都是该杀的人,因此从正义性上来看,后传要比原著强。但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客观的,因为本回中顾大嫂、孙新等打破毛豸家后,在杀了毛豸、毛豸妻子以及几个庄客后,“将要出房门,那小孩子在床上呱呱的哭、孙新道:‘前日斩草不除根,又要费这番手脚,留这恶种何用!’提起来一摔,做个肉饼。”如果论无辜,毛豸之子不过是襁褓中的婴儿,但孙新以斩草除根为借口,就轻描淡写的把毛豸之子杀了,这和《水浒传》中李逵杀小衙内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蔡元放上面的话无疑是有吹嘘和夸大成分的。

标签: 李逵

更多文章

  • 梁山排名有多不靠谱,四人能让李逵乖乖认怂,座次却在李逵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逵

    (历史释疑第142期/奉天玉)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李逵算是知名度比较高的一位,毕竟他曾独立杀过老虎,也曾在劫法场的时候,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又有一副莽撞的性格,连宋江都敢骂,因此他进入三十六天罡,而且能够坐上第二十二把交椅,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我们细读《水浒传》,就会发现,梁山的

  • 李逵杀四虎毫不费力,武松打一只就累趴,难道李逵可以秒杀武松?

    历史人物编辑:华夏历史人物标签:李逵

    李逵想要秒杀武松,也不是没有可能。李逵只需要将武松灌醉,趁武松熟睡之时,上去一刀,秒杀成功。如果是在武松清醒时,跟武松对决,别说秒杀了,李逵恐怕都不是武松的对手。我们先来看看李逵的杀虎过程。李逵是在接老娘返回水泊梁山,途径离家不远的沂岭时,遇到了四只老虎。这四只虎中的两只,是根本没有什么攻击力的幼虎

  • 除了武松李逵,梁山还有谁能打虎?林冲不行,有两位地煞好汉却行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李逵

    武松这一角色在绝大多数读者心中的形象如何?《水浒传》原著中作者用了最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一角色,他绝不仅仅只是“打虎英雄”而已,甚至可以把打虎后面的“英雄”二字去除,武松不是英雄,他也曾犯过迷糊,错杀了蜈蚣岭的小道童,放过了十字坡的恶人张青夫妇,但无疑“武松打虎”是他身上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一个标

  • 武松打虎在山东,李逵杀虎在山东,宋朝时,山东一带老虎会这么多吗?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李逵

    读小说《水浒传》时,如果留心,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啥事情呢?就是,小说中的老虎,还是蛮多的。比如,武松途经景阳冈,不听店家劝阻,非要在酒后赶路,果然,在景阳冈上,就遇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大虫,便是老虎。还有,江州劫法场后,李逵上了梁山,上山不久,因思念母亲,就想着把老母亲也接到山上来享

  • 李逵喝下毒酒后,终于识破宋江真正嘴脸,说了19个字,字字诛心!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逵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梁山泊108名好汉的故事,他们被迫落草,后被朝廷招安,最后被奸臣利用,几乎死亡殆尽。在招安之后,梁山命运发生极大变化,征讨方腊之后,好汉仅剩27人。一心效忠朝廷的大哥宋江,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等待他的依然是朝廷的不信任和猜忌,最后迎来绝命毒酒一壶。李逵喝下毒

  • 先称壮士再叫贤弟后叫黑厮,宋江对李逵的称呼为何多变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李逵

    文/主任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称呼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如果对方的地位高,是有钱有权且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一般对其称呼都不会直呼其名,起码要加上职务或者和你自己的辈分关系,如果对方恰好是教授,那一般都会叫某某教授,或者叫某某哥,这样既显示了你对他的尊重,又突出了他的身份和修养。说白了,称呼也是

  • 宋江要招安,武松和李逵都反对,为何宋江要杀李逵?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李逵

    诚然,当时李逵和武松都说了反对招安,而宋江却只是要杀李逵。之所以会区别对待,不是因为宋江心狠,又或者说他不敢惹武松,而在于三点原因。其一,李逵表现太过于放肆我们来看看,当乐和唱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个歌词,表达宋江想要招安的意思后,武松、李逵几个人的表现。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

  • 李逵对宋江那么忠心,宋江被下毒以后,为什么要拉着李逵一起死?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李逵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梁山108将的首领。但最忠心他的是谁呢?毫无疑问肯定是李逵,李逵心里谁都不服,只听宋江一个人的话。因为李逵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智商不高,他不知道是非对错,脑子只有一根筋。 宋江,在江湖上人称“及时雨”,因平日里仗义疏财帮别人化解为难,因此在江湖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气,但宋江也不是什

  • 为啥宋江死前“忽悠”李逵,让他喝毒酒?其实都怪李逵知道的太多

    历史人物编辑:上品电视君标签:李逵

    在《水浒传》中,宋江可以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影响了水浒剧情的走势,而梁山好汉108位中,对宋江最忠心的一定是李逵无疑了。当初梁山众人都反对朝廷招安时,李逵站在他身边。宋江被朝廷赐毒酒时,李逵陪也在他身边,最后一同赴死。但这样一位忠心于他的人,却被宋江哄骗喝下毒酒,这是为何呢?相信很多朋友都

  • 李逵中箭,武松苦战栾廷玉,林冲鲁智深为何都不肯出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逵

    《水浒传》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在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当年明末清初的金圣叹,不喜欢水浒后面招安的内容,就讲水浒腰斩,只保留前面的七十回,截止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将为止,这就是流传很广的腰斩本。民国时期,上海的中西书局出版过一部《古本水浒传》,在金圣叹腰斩本之后,续写了五十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