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松打虎在山东,李逵杀虎在山东,宋朝时,山东一带老虎会这么多吗?

武松打虎在山东,李逵杀虎在山东,宋朝时,山东一带老虎会这么多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945 更新时间:2024/1/21 4:02:24

读小说《水浒传》时,如果留心,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啥事情呢?就是,小说中的老虎,还是蛮多的。

比如,武松途经景阳冈,不听店家劝阻,非要在酒后赶路,果然,在景阳冈上,就遇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大虫,便是老虎。

还有,江州劫法场后,李逵上了梁山,上山不久,因思念母亲,就想着把老母亲也接到山上来享福。

而在接到母亲,并开始折返的路上,刚走到沂岭,就遇上了老虎。

李逵的老母亲,便是被这里的老虎所吃,看到母亲遇害,李逵悲痛之余,一怒之下,就接连杀了一窝老虎,数量多达四只。

除了武松和李逵这二人,《水浒传》里,还有其他人也打过老虎。

比如绰号两头蛇的解珍,与绰号双尾蝎的解宝这兄弟二人,二人在早年间被蒙冤入狱,便是和老虎有关。

小说中提到,解珍、解宝兄弟,本就是登州的猎户,而作为猎户,穿山越岭、捕兔逐鹿都不在话下,同时更是有胆色敢上山擒虎。

这年,登州闹虎患,一头猛虎在外山上出没,且伤了好几个人,而作为当地的父母官,登州知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于是,知府大人发出文书,要求当地猎户在三天内,务必捉住老虎。

而解家兄弟得知后,迅速做了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在老虎必经之地埋下窝弓药箭,同时二人吃住在山上隐蔽之处,只等老虎出现。

一直等了三天两夜,这头老虎终于出现,并毫不意外的被解家兄弟布下的药箭射中。

谁知,这头老虎也是力大无穷,中了药箭居然还能挣扎,并且一路逃窜出去,解家兄弟只得在后面紧追不舍。

结果,也许是药箭上的药起到了作用,老虎慌不择路,一个不小心,掉到了山下。

并且好巧不巧的是,老虎最终掉落之处,正好是登州地主毛太公家的后园,而听到动静的毛太公,当即就让儿子把已经昏迷不能动弹的老虎捆了起来。

毕竟他知道,衙门里正在悬赏这头老虎,而如今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以拿着老虎还钱去了。

但随后赶到的解家兄弟怎么能善罢甘休,二人与毛太公一家就起了争执,但奈何毛太公老奸巨猾,趁解家兄弟不注意,当即就把二人捆住,并送到了衙门。

到了衙门,毛太公又诬告解家兄弟“混赖大虫,抢掳财物”,加上毛太公的女婿刚好也在衙门里任职,一番运作之下,解家兄弟便被打入了死牢之内。

且不论二人之后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单说他们的这段遭遇,就说明了当地也有老虎的出现。

这便是《水浒传》中,牵涉到打老虎的几处情节,这其中,武松打虎,是在景阳冈,李逵打虎则是在沂岭,至于解家兄弟捉虎,是在登州。

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在山东境内。

那么问题就来了,按照《水浒传》设定的时间,当时为宋朝,而宋朝的山东一带,真的有这么多老虎吗?

答案是真的很多,并且还是非常多那种。

多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在宋朝时,虎患这个词儿,真的不是开玩笑,不说老虎随处可见,但在不少地方都有其出没的记载。

宋徽宗时,有个叫做江少的人,曾官至太守,他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做《事实类苑》(又称《宋朝事实类苑》。

该书记载的,是从北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一直到宋神宗时期,前后120多年间的各类史实,整体可参考性极高。

而这本书里,就记载了一个“老虎惊魂”事件。

说是在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年—1021年),有个武臣,奉诏命要去京师一带任职,当时是夏天,虽说天热,但也不敢耽误任期,因此他就带着随从迅速上路。

但由于白天实在太热,这帮人就开始白天休息,夜里趁着凉快点再赶路。

而这天,一行人走到了齐州(今山东济南境内),在当天晚上赶路时,由于有河流,不过不太深,所以一帮人就雇了几匹马,准备淌水过河。

结果,这几匹马刚进到水里不久,走到一片芦苇荡时,就发出了阵阵不安的哀鸣,以及重重的喘息之声。

不过,当时几个人也没在意,继续往前走,而前方由于芦苇荡太多,所以一帮人一边将其拨开,一边缓慢前行。

而拨了一阵后,走到最前面的那个人,突然站住不动了。

之所以不动,就是因为在这人的眼前,出现了一只老虎,正蹲在一片芦苇之上,同时还盯着自己。

这一刻,估计这人深切体会了什么叫“虎视眈眈”。

而这个情景,单是想象一下就够吓人的,深更半夜,月黑风高,一群人在茫茫的芦苇荡的穿行,突然,眼前出现一只老虎。

就当时的情况,就是没喝酒的武松来,也得吓出一身白毛汗。

但事情的后续发展,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只老虎原本该暴起攻击的老虎,和人对视了一番后,起身逃走了。

也许是它被突然出现的人吓到了,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老虎跑了。

不仅如此,这只老虎还把身下的三只小老虎丢了下来,结果就是这帮人在一番惊魂之后,平白得到了三只小老虎。

“虎大怖骇,弃三子而走,役卒获其子。”---《事实类苑》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会发现,当时山东境内,不仅有老虎,并且,老虎还不止在山上活动,也会在芦苇荡里出没。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老虎会出现在芦苇荡中呢?不应该是在山林里吗?

在我们很多人的普遍认知中,一般都认为老虎爱在山林中活动,尤其是那种山势险峻的地方,总觉得这里才是老虎的生存之地。

毕竟有句老话叫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老虎都在山林。

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并不完全对,确实有老虎喜欢在山林不假,但同时,也有部分品种的老虎,就爱在芦苇荡或者是河谷、草丛之类的环境下活动。

什么品种呢?答案是我国特有的虎种,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虎种华南虎。

华南虎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已久,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野生华南虎,几乎可以说遍布我国大部分区域。

而华南虎的习性,就是喜欢在矮林灌丛、芦苇荡之类的环境下生活,当然,其也会在山林中出没,但相比之下,灌木丛、芦苇荡里更适合它。

并且,华南虎擅长游泳,甚至能游过较狭窄的海峡,曾经在厦门,就出现过华南虎。

因此,像河谷、芦苇荡这种浅水区域,对于华南虎来说,那都完全不是个事儿,所以,像前文所说的那种在芦苇荡中发现老虎,也是有据可依的。

而结合华南虎的分布以及习性来看,当时那帮人遇到的那只老虎,正是华南虎,不仅如此,包括《水浒传》中的老虎,基本也可以判断为华南虎。

毕竟曾经的华南虎,是我国境内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虎种。

而说回山东的老虎,除了上述这个典故之外,还有不少其他史料里,也记载了宋朝时的山东,老虎是真多。

比如,在《续资治通鉴》里,就记载了发生在宋真宗时期的一个事情。

宋真宗我们都知道,是我国古代皇帝中,最后一个进行泰山封禅的皇帝,在他之后,再也没有皇帝搞这个仪式。

至于为什么,三个字,嫌丢人。

而史料记载,就在宋真宗去封禅前夕,按惯例,派了手下的人先去了一趟泰山,目的是了解下行程、路线以及风土人情等。

而这人回来后,告诉宋真宗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说当时的泰山附近,有老虎出没,但是,这里的老虎,却并不像其他地方的老虎那样会伤人,反而不吃人。

“泰山素多虎,虽屡见,未尝伤人。”---《续资治通鉴》

为什么泰山的老虎不吃人呢?难道这里的老虎转性了?其实,我们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老虎是猛兽,而在猛兽眼里,什么牛羊啊,野猪、小鹿等等,都是它的食物之一,而人也不例外,换句话说,人在老虎眼里,和其他动物是一个作用。

所以,说泰山的老虎不吃人,那纯粹是胡扯。

但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其实原因很简单,宋真宗不是要去泰山封禅吗?手底下的人,必然要弄出来一些所谓的“祥瑞”,来拍皇帝的马屁。

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宋真宗的光辉形象。

但从这个记载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时在山东泰山的附近,确实是有老虎的,并且还“素多”,达到了“屡见”的地步。

再次证明,宋朝时山东的老虎很多。

不仅仅是当时的山东,宋朝的其他省份,同样也是多有老虎出现,甚至,还达到了“猛虎白日行”的地步。

啥意思呢?就是老虎居然在大白天出没,并且“当路择人肉”,意思是在大路上就敢吃人。

这么一来,数量可观,且频频伤人的老虎,就在当时形成了“虎患”,不少地方都上报过关于老虎吃人的事件。

所以到了后来,宋朝就不得不出台了关于治理老虎的制度。

宋神宗时期,朝廷就规定,如果遇到“虎豹伤人”,那么就可以进行捕杀,只要捕杀成功,除了可以领取官府提前悬赏出来的赏钱之外,还有另外的赏赐。

比如老虎,当时就另外赏“钱五千”,豹子则为“钱两千”,甚至还可以免除徭役。

既然朝廷公开支持捕虎,且还有这么丰厚的赏赐,因此,北宋时期的人们,对于捕虎这件事的热情,那可谓是空前高涨。

加上老虎浑身上下有不少地方都可以入药,更加剧了当时人们捕捉老虎的热情。

而从这里也侧面说明,在宋朝时期,老虎这种动物,不仅是在山东有不少,其他地方同样也有,不然也不至于当时“全民捕虎”。

说到这里,再去看《水浒传》中关于捕虎的桥段,也就能够理解了,其实说白了,不管是武松打虎,还是李逵杀虎,乃至解家兄弟捉虎,都是北宋时期猎户以及民众在应对虎患的一个真实写照。

所以还是那句话,艺术嘛,虽高于生活,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而在宋朝之后,虎患依旧存在,并且,其规模和对百姓造成的危害,一点都不比宋朝时期的要少。

比如在明朝的嘉靖年间,老虎曾一度在厦门形成祸患(再次证明华南虎会游泳),不仅猎食当地的猪羊,甚至还叼走幼童,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还有,福建泉州的同安县,在明朝正德年间,也有虎患的出现。

到了近代,像厦门这里,依然还有虎患,比如1894年四月份的《申报》就记载,当月2日,有老虎出没于厦门狮山一带,还造成了一定损失。

除了厦门,近代的湖南也曾出现过虎患,比如湖南境内就曾爆发过饿虎之灾,其中闹得最凶的地方是耒阳县,曾经在一天之内,就有多达三十多起老虎伤人事件。

此外,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不少关于猎杀老虎的情节,比如东吴之主孙权,就很喜欢杀虎,还有曹彰,曾经徒手和老虎决斗。

这些典故,以及近代在厦门、湖南出现的虎患,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在古代和近代,不仅是山东,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老虎的出现,甚至还形成了祸患,只不过到了现代,老虎的生存环境被大压迫,所以虎患这种事才会越来越少,如今想要看老虎,也只有去动物园才行。

标签: 李逵

更多文章

  • 李逵喝下毒酒后,终于识破宋江真正嘴脸,说了19个字,字字诛心!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逵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梁山泊108名好汉的故事,他们被迫落草,后被朝廷招安,最后被奸臣利用,几乎死亡殆尽。在招安之后,梁山命运发生极大变化,征讨方腊之后,好汉仅剩27人。一心效忠朝廷的大哥宋江,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等待他的依然是朝廷的不信任和猜忌,最后迎来绝命毒酒一壶。李逵喝下毒

  • 先称壮士再叫贤弟后叫黑厮,宋江对李逵的称呼为何多变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李逵

    文/主任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称呼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如果对方的地位高,是有钱有权且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一般对其称呼都不会直呼其名,起码要加上职务或者和你自己的辈分关系,如果对方恰好是教授,那一般都会叫某某教授,或者叫某某哥,这样既显示了你对他的尊重,又突出了他的身份和修养。说白了,称呼也是

  • 宋江要招安,武松和李逵都反对,为何宋江要杀李逵?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李逵

    诚然,当时李逵和武松都说了反对招安,而宋江却只是要杀李逵。之所以会区别对待,不是因为宋江心狠,又或者说他不敢惹武松,而在于三点原因。其一,李逵表现太过于放肆我们来看看,当乐和唱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个歌词,表达宋江想要招安的意思后,武松、李逵几个人的表现。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

  • 李逵对宋江那么忠心,宋江被下毒以后,为什么要拉着李逵一起死?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李逵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梁山108将的首领。但最忠心他的是谁呢?毫无疑问肯定是李逵,李逵心里谁都不服,只听宋江一个人的话。因为李逵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智商不高,他不知道是非对错,脑子只有一根筋。 宋江,在江湖上人称“及时雨”,因平日里仗义疏财帮别人化解为难,因此在江湖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气,但宋江也不是什

  • 为啥宋江死前“忽悠”李逵,让他喝毒酒?其实都怪李逵知道的太多

    历史人物编辑:上品电视君标签:李逵

    在《水浒传》中,宋江可以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影响了水浒剧情的走势,而梁山好汉108位中,对宋江最忠心的一定是李逵无疑了。当初梁山众人都反对朝廷招安时,李逵站在他身边。宋江被朝廷赐毒酒时,李逵陪也在他身边,最后一同赴死。但这样一位忠心于他的人,却被宋江哄骗喝下毒酒,这是为何呢?相信很多朋友都

  • 李逵中箭,武松苦战栾廷玉,林冲鲁智深为何都不肯出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逵

    《水浒传》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在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当年明末清初的金圣叹,不喜欢水浒后面招安的内容,就讲水浒腰斩,只保留前面的七十回,截止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将为止,这就是流传很广的腰斩本。民国时期,上海的中西书局出版过一部《古本水浒传》,在金圣叹腰斩本之后,续写了五十回内容,

  • 武松打死一只老虎,李逵打死四只老虎,为何李逵却没有武松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李逵

    武松打死一只老虎,李逵打死四只老虎,为何李逵却没有武松出名?武松只打死了一只老虎,而李逵打死了四只老虎,但李逵没有武松出名,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李逵打死四只老虎是因为老虎吃了他的母亲,李逵没能保护好母亲,这就是最大的罪过,打死再多老虎,又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第二,李逵打死四只老虎,先后用

  • 李逵母亲骗了所有人,与接母享福的李逵相比,他哥哥李达才是孝子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李逵

    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因为每一次再读,都能够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最为典型的便是被称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年少时候读来,满纸都是江湖义气快意恩仇,等到稍微长大一点,看到的便是岁月浮沉人世间的诸多无奈,以及年少时候所没有读懂的,隐藏在众多细节中的人情世故。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是一个很特

  • 水浒中,鲁智深和李逵到底谁更强?李卓吾:李逵是梁山第一尊活佛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李逵

    一、讨论了很久的问题这个题目一出,估计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最侮辱鲁智深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现代的绝大多数读者眼中,鲁智深和李逵,虽同属莽汉子,但李逵有何德何能,敢跟鲁智深相提并论?不过,这却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因为自《水浒传》问世以来,李逵从来都是诸多大家的最爱,风头完全压住了鲁智深。比如,金圣

  • 宋江提出招安,武松和李逵都反对,为何宋江只敢杀李逵?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李逵

    在水浒里面,要说对宋江最忠心的必定是李逵,他始终都追随左右。按理说宋江应该不会亏待自己的这个小弟,可是结局却让人很难受。在被赐下毒酒后,因为担心李逵以后会给自己报仇,就让李逵也喝下了毒酒,让他陪着自己死。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宋江对朝廷很忠心,连自己的小弟都自己摆平了,可对于那些梁山上的人来说就太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