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对宋度宗全皇后行辈的不同看法-兼与王瑞来先生商榷

对宋度宗全皇后行辈的不同看法-兼与王瑞来先生商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尚 访问量:3527 更新时间:2023/12/20 19:12:40

【摘要】:宋度宗全皇后是理宗之母慈宪全夫人的侄女,是理宗赵昀的表妹,也是其夫度宗赵禥的表姑,两人属于乱辈婚姻。

【关键词】:再从子、慈宪夫人、全昭孙、全皇后、宋度宗。

王瑞来先生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宋朝末代皇后之父——《全公墓志》考释”【1】一文,通过残缺严重的《全公墓志》,辅以相关文献,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度宗赵禥之岳父全昭孙的基本事迹,让猴格受益匪浅。

但对瑞来先生在该文章第三章节“全皇后行辈辨”所得出的结论,猴格有不同的看法,就不揣浅陋地说说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敬请瑞来先生及各位方家,对后进末学猴格不吝批评指教。

瑞来先生在文第三章节表明有以下两个观点:

第一,全昭孙原本是慈宪夫人伯父全大中的孙辈,也就是慈宪夫人的侄辈,所以,《宋史·后妃传》记载的“度宗全皇后······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也”【2】是没有错的,按照实际行辈,全皇后就是慈宪夫人的侄孙女。

该观点所引用的依据,就是钱大昕纠谬引述的《全氏家乘》:“大中无嗣,以再从子昭孙为后,即全后之父”。瑞来先生认为“再从子”为孙辈,全昭孙属于以孙升行的继嗣。

第二,钱汝平发表于《中国地方志》2020年2期的《宋史·后妃传》勘误一则——新见《宋左武大夫吉州刺史全公墓志》考释【3】一文中,因引述钱大昕的考证、认为后妃传所记全皇后“弟清夫”的表述是错误的,属于错误引述。

该观点的依据仍然是“再从子”,“在全昭孙之女纳妃立后之后,恢复了全昭孙的实际行辈,全清夫也就跟着由叔降为弟了”,所以,瑞来先生认为《宋史·后妃传》“弟清夫”的记载,跟“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一样,都是正确的。

慈宪夫人剧照

下面猴格就综合上述两个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度宗全皇后到底是慈宪夫人的侄女还是侄孙女?全清夫到底该是弟还是叔?

首先,猴格对瑞来先生认为“再从子”是孙辈的看法,不敢苟同,以为很有必要辨析一下。

家庭内部的基本亲属称谓词,一般就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子、孙、侄等等。

“《尔雅》曰:父为考,母为妣(生曰父母,死曰考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今称祖父、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犹重也,今称曾祖父、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高者言最在上,今称高祖父、高祖母)。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与祖同行辈者,今称祖伯父、祖伯母)。父之晜(与昆同)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与父同辈行者)。······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昆弟(今称从兄、从弟,俗云堂兄、堂弟,盖从父而别也)。从祖父(父之从昆弟为从祖父)之子相谓为从祖昆弟(今称再从兄、再从弟,盖从祖而别也)。族父(父之从祖昆弟为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昆弟(今称为三从兄弟,从曾祖而别者)。”【4】

从《尔雅·释亲》以及明人邱濬的补注可知,父亲的兄弟为世父(即伯父)、叔父(属于同父);

父亲叔伯的儿子就是父亲的从兄、从弟(即俗语堂兄、堂弟,属于同祖父);

父亲从叔伯(即堂叔伯)的儿子,就是父亲的再从兄、再从弟(属于同曾祖父);

父亲再从叔伯的儿子,就是父亲的三从兄弟(属于同高祖父)。

那么“再从子”是指谁呢?

在最初,是没有“再从子”这个亲属称谓词的,到了唐宋时期才在“从子新义”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然后又衍生出“三从子”。

既然有“从子新义”,自然就有“从子旧义”,在最初的时候,“从子”是指己身同祖父的从兄弟(堂兄弟)之子,也就是己身父亲兄弟(己身伯父叔父)之孙。(见图一)

(图一:“从子旧义”简表)

到了唐宋时期,逐渐演变成把己身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而原先的“从子旧义”,就变成“再从子”。

所以,对己身来说,从子就是亲兄弟之子、即己身的亲侄子;再从子就是己身从兄弟(堂兄弟)之子、即父亲亲兄弟之孙、己身的堂侄子。(见图二)

(图二:唐宋以后基本亲属称谓简表)

下面简单举几个“再从子”的例子:

北宋的吕夷简,就是吕蒙正的再从子。“吕夷简字坦夫。寿州人。文穆公蒙正之再从子也。进士及第。通判濠州。”【5】(见图三)

(图三:吕蒙正与再从子吕夷简关系简表)

南宋的张庶,是忠献公张浚之子宣公张栻的再从子。(见图四)

“張庶字晞顏,宣公再從子也,少為忠獻公所愛。······梓材謹案魏鶴山誌先生墓云:惟張氏遠有世緒。沂公文矩始徙綿竹,生咸,舉賢良方正科,累贈太師奏國公,生五子,長澥,以累舉恩得官,終從事郎監潭州南嶽廟,其季為忠獻公,君則南嶽之孫,承事郎四川制置司幹累贈朝散郎杓之子也,先生於忠獻為從孫,故於宣公為再從子,而其父名杓,宣公弟端明殿學士枃,亦有傳寫作杓者,可知其誤矣。”【6】

(图四:张栻与再从子张庶关系简表)

明朝秦藩的秦宣王朱怀埢,是秦定王朱惟焯的再从子。“(定王惟焯)二十三年薨,无子。再从子宣王怀埢由中尉嗣。”【7】(见图五)

(图五:朱惟焯与再从子朱怀埢关系简表)

晋藩的晋简王朱新㙉,也是晋端王朱知烊的再从子。“(端王朱知烊)无子,再从子简王新㙉嗣。”【8】(见图六)

(图六:朱知烊与再从子朱新㙉关系简表)

从上述例子可知,“再从子”并不严格指代己身父亲兄弟之孙,偶尔也指代己身祖父兄弟的曾孙,比如朱怀埢这个“再从子”,就是朱惟焯祖父兄弟的曾孙。

但,不管“再从子”是父亲兄弟之孙、还是堂兄弟之孙,都是己身的子侄辈,而不是孙子辈。“从孙”、“再从孙”、“三从孙”那样的称谓,才属于己身的孙子辈。

所以,瑞来先生认为“‘再从子’为孙辈”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全昭孙并不是全大中的孙辈,而是全大中之父全份的兄弟之孙、全大中的从(堂)兄弟之子,即全大中的再从子(堂侄)。

除了“再从子”能证明全昭孙是全大中的子侄辈,全氏后人全祖望在其《鲒埼亭集》中,也极为详细地辨析了全昭孙的身份,与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相互印证。

“先太保唐公安民之長子日儔。是生思正。思正之子曰璧。月泉咏社所稱泉翁者也。思正之弟曰思敬。是生太師和王昭孫。泉翁于和王盖同祖兄弟也。而以為曾孫。舛矣。太保之次子曰太傅越王份。是生太師申王大中。申王無子。故和王为之後。”【9】

上述内容可以得出完整、且清晰的全氏世系,即全安民长子全俦,次子全份;全俦长子全思正,次子全思敬;全思敬之子就是全昭孙,因为全份之子全大中无子,就过继全昭孙为嗣子。(见图七)

(图七:南宋全氏世系简表)

通过文献记载可知,全昭孙在血缘上,是全大中的再从子,即全大中之父全份哥哥全俦的孙子,过继后,全大中成为全昭孙的嗣子,而生父全思敬则成为宗法上的从父(堂叔)。

所以,全昭孙和慈宪在血缘上,属于再从姐弟,过继之后,在宗法上就属于从姐弟,理宗推恩外家时,全昭孙被追赠武翼郎,告身就记为慈宪之“堂弟”(从弟)。

“堂弟武翼郎昭孙贈金紫光禄大夫”、“弟妇孺人赵氏赠新兴夫人”。【10】

既然确定全昭孙的身份和行辈,那度宗全皇后和慈宪夫人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全后之父全昭孙是慈宪夫人之堂弟(从弟),那全后就是慈宪夫人的“再从女”,也就是慈宪亲弟全清夫的“再从女”。

全清夫剧照

关于全清夫,《宋史》中有两处记为全皇后之弟:

“度宗立,咸淳三年正月,册为皇后,追赠三代,赐家庙、宅第,弟清夫、庭辉等一十五人,各转一官。”【2】

“(咸淳)三年春正月······癸卯,册命妃全氏为皇后。······六月壬戌,皇后受册推恩,弟全清夫以下十五人官一转,全必槱以下十七人补承信郎。”【11】

《宋史》所载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全清夫之父全大节的墓志上,就有很清晰的家族世系:

“先君讳大节,字廉卿,越山阴东浦人也。······子男二: 纯夫,朝奉郎、除大理司直而卒; 清夫,礼部正奏名。女四人: 长,荣王夫人。”【12】

还有南宋宰相杜范因反对度宗通过内降方式、提拔舅公全清夫、而撰写的《缴还内降劄子》:

“臣伏准内降,指挥承事郎、新特添差通判温州兼管内劝农事全清夫,系荣王夫人亲弟,可除直秘阁,差遣依旧。”【13】

宋理宗赵昀

通过墓志和杜范奏疏可知,全清夫是全大节之子、慈宪夫人之亲弟,即宋理宗和嗣荣王赵与芮的亲舅舅,也是全皇后的从父(堂叔),《宋史》记为全后之弟,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按照瑞来先生所说,全昭孙是全大中的孙子辈,也就是慈宪和全清夫的侄子辈,那全昭孙之女全皇后就是慈宪和全清夫的侄孙女了,即便全皇后被册立后恢复实际行辈,全皇后和丈夫度宗成平辈了,但全清夫就变成”叔祖父清夫”,也不应该是“弟清夫”,所以《宋史》记载还是错的。

如果按照汝平先生所说,全皇后本身是慈宪和全清夫的侄女,全后被册立后升行了,所以“叔清夫”就在《宋史》上变成“弟清夫”,如此一来,就又出现一个问题,全后按照实际行辈,就已经比丈夫度宗高出一辈,如果再升行,那就比丈夫高两辈了,岂不是更违背伦理有“乱伦”之嫌了?这更说不通。

因此,两位先生的说法都有问题:全大中没有以孙升行为嗣,自然不存在恢复实际行辈、并产生时间差的问题,《宋史》也不是为封建皇权的乱伦避讳才故意遮羞的,只不过是修撰者不慎所致的失误罢了。

宋度宗赵禥

在封建专制王朝,对皇帝们来说,伦理和辈分从来都不是个事,皇室联姻很少去顾忌行辈问题,而更多是去考虑政治效应,俗语所说的“臭汉脏唐鼻涕清”,其实就是指皇帝们不顾伦理辈分的荒唐。

且不说契丹、蒙古、女真那样的少族政权,在联姻上毫无顾忌,即便是中原王朝也从不乏乱辈婚姻。

汉惠帝刘盈以外甥女张氏为后,吴景帝孙休也娶了亲姐姐孙鲁育之女,汉章帝刘炟的章德皇后窦氏是亲堂姐沘阳公主之女,都是妥妥的舅甥婚;

汉成帝刘骜的许皇后是他爹元帝刘奭的亲表妹,宋废帝刘子业的继后路氏是亲祖母路惠男的亲侄女,唐中宗李显的发妻赵氏也是亲姑祖母常乐公主之女,唐顺宗李诵的原配妻子萧太子妃也是他爹德宗的亲表妹,唐宪宗李纯的发妻郭氏又是他爹顺宗的亲表妹,都是姑侄婚。

宋仁宗与女儿福康剧照

就不说其他时代,单说天水赵氏,真宗赵恒就以祖母昭宪杜后的侄女为婕妤,“杜氏,昭宪皇后侄女也。”【14】仁宗还把爱女福康公主嫁给自己的亲表弟李玮,“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养,故择其兄子李玮使尚主。”【15】宁宗杨皇后又把侄孙女嫁给嗣子赵竑为正妻,“济王夫人吴氏,恭圣太后之侄孙也。”【16】

这些都属于乱辈婚姻,真宗能娶表姑,福康能嫁表叔,赵竑也娶了表姑,文献都没有为他们避讳过,就偏偏为娶表姑的度宗避讳吗?没必要嘛!

毕竟姻亲是血缘关系之外的最佳补充,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不会去顾忌伦理观念的。

综上可知,《宋史·后妃传》所记载的全皇后行辈是错误的,度宗全皇后是慈宪夫人和全清夫的堂侄女(即再从女),也是慈宪之子理宗赵昀与嗣荣王赵与芮兄弟俩的“从舅表妹”,即慈宪之孙、全后之夫度宗赵禥的“表姑”,两人属于乱辈婚姻。

参考资料:

【1】:王瑞来先生 宋朝末代皇后之父——《全公墓志》考释,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2】:《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传·度宗全皇后

【3】:钱汝平先生 《宋史·后妃传》勘误一则——新见《宋左武大夫吉州刺史全公墓志》考释,见《中国地方志》2020年2期。

【4】: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五三·家乡之礼下。秦·佚名·《尔雅》释亲第四·宗族

【5】:《宋元学案补遗》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补遗·吕氏先绪·文靖吕先生夷简

【6】:《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十·南轩学案·南轩家学·张先生庶

【7】:《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诸王传·秦愍王樉

【8】:《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诸王传·晋恭王棡

【9】: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第三十四·辨吾家东墓志世系

【10】:《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十三·外制·皇太子册妃·慈宪王夫人家赠告十五道

【11】:《宋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度宗

【12】:《宋左武大夫吉州刺史全公墓志》

【13】:宋·杜范·《清献集》卷十三·撰奏劄·相位五事奏劄·缴还内降劄子

【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巳条

【15】:《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 ·公主

【16】:《癸辛杂识》后集·济王致祸

标签: 全皇后

更多文章

  • 慈禧的婆婆孝全皇后为何会一夜之间突然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淡写此刻标签:全皇后

    喜欢诗词的朋友都知道,在《清宫词》中有这么两句诗: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这首诗指的就是孝全皇后。意思就是说,孝全皇后早早就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六宫,后来擢升为皇后。可是,没过多久就暴病身亡,由于事发突然、毫无征兆,很多人怀疑另有隐情,还有些人甚至认为她是中

  • 不好声色的道光帝,为何独宠孝全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全皇后

    生在帝王家的道光皇帝虽然妻妾成群,但是这是碍于他的身份,他无法进行选择,而后世在对他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往往会将他评价为不好色的皇帝,客观来看,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评价。当然,既然道光皇帝不喜欢他后宫们的妃子,那一定会有一个令他爱不释手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孝全皇后,孝全皇后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 晁盖临死前说的话,宋江不相信,结果句句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晁盖

    梁山的第一个领导人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不幸中毒箭英年早逝,临终时,对宋江说‘千万不要接受朝廷的招安,这对于兄弟们来说绝对是死路一条。’聪明的晁盖早就看透大宋王朝的没落腐朽,奸臣当道。同时早看出宋江的‘报国无门’接受招安的想法。晁盖的死也让梁山的内部产生了矛盾与分歧,晁盖的旧部阮家兄弟们对宋江也是心中

  • 宋江为什么要接受招安,晁盖的遗言,早就说明了一切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晁盖

    纵观《水浒传》,宋江是一个极为自卑的人,然而他与一般的小官吏不同,并不安分于本职工作。在内心中,有一股强烈的欲望,超越自卑出人头地。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宋朝的官员编制早已经超标。别说想宋江这样的小官吏,就算是正二八百的科举出身,也很难得到升迁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宋江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谋求另

  • 明明都仗义疏财,为何好汉服从宋江,不服从柴进、晁盖?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晁盖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的宋江,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好汉若有困难,找到宋江或者投奔宋江,宋江都会尽力帮忙,甚至管吃管住。因此,宋江也赢得了许多好汉的认可,山东、河北两地好汉都赞他是“及时雨”。不过,水浒里仗义疏财的好汉,可不止宋江一人,晁盖、柴进也是如此。但是,我们看水浒会发现,无论是梁山好汉,还是江湖

  • 《水浒传》,如果晁盖不死,梁山的前途会是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桥问怒动漫标签:晁盖

    说到《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相信大家都看过,在很多人的眼里,也许这部作品是一部豪情万丈的古装剧,因为作品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英雄级别的人物。可小编觉得,《水浒传》更像是一部好汉悲情剧,是的,梁山108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惨死于沙场,而造成这一惨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宋江。宋江,绰号及时雨,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

  • 晁盖临死时,为什么不直接让宋江接任?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晁盖

    晁盖攻打曾头市,结果因为两个和尚的话,中了曾头市的计策。二更时分,他迎面碰到一队军马,乱箭只顾放来,晁盖不幸中箭,幸亏呼延灼、燕顺、林冲等人拼死保护,连夜把晁盖送上梁山,宋江亲自端药喂他贴药灌汤。不过,这个毒实在太厉害了,三更的时候,晁盖就一命呜呼了。晁盖临终前,先是让宋江保重,然后又说,哪个能捉得

  • 晁盖等人为什么要智取生辰纲,若不智取,能成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标签:晁盖

    施耐庵“水浒传”一书,主要反映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压迫百姓的社会背景,体现了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鼓励农民奋起反抗。全书的前15回,主要描写鲁智深、林冲、史进等个别英雄人物的反抗事迹,至书中16回,晁盖等人“七星聚义”,才正式拉开了起义农民大规模联合反抗的序幕。智取生辰纲,主要目的是

  • 晁盖临死留下遗言,并非死于毒箭,而是被梁山这个人害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晁盖

    水浒是个很好看的小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追捧。在书中也留下了很多的悬念,让读者们深思。比如说原来的老大,是怎么死的。那么在小说中,晁盖是被谁给杀死的?难道是在打仗的时候,中了毒箭没治好就死了。其实在他死的时候,留下的遗言中,就已经暗示了,害他的就是山上的人。他上山的时候还不是老大,当王伦被杀死后,他就

  • 晁盖为什么必须死?从他对待时迁的态度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小董说历史标签:晁盖

    《浅说水浒》第552期(文/北地食麦人)梁山三任寨主,分别是白衣秀士王伦、托塔天王晁盖和呼保义宋江。这三人,其实最后结局都挺惨的,一个被杀死,一个被射死,一个被毒死,都是死于非命,没有一个善终。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梁山风水不好的原因,其实这是玩笑话,因为三人之死,各有原因。王伦是因为心胸狭隘,宋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