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姜女庙一副“奇对联”,难倒众多才子,郭沫若微微一笑轻松读出

孟姜女庙一副“奇对联”,难倒众多才子,郭沫若微微一笑轻松读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正 访问量:741 更新时间:2024/1/17 0:06:04

正所谓千古才情万古对,一些用词精炼、意味悠长的对联,能流传百世,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里面。

但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工整凝练、朗朗上口的的语言,其中的一些“怪联”、“绝对”,更让人不禁大呼妙哉妙哉。

在山海关孟姜女庙前,就有这样一个奇联。对联中的字,简单到每个都是认识的:上联是海水朝落;下联是浮云长消;但是,整个对联,连起来念,就未必人人都能读对了。

各位不信的话,可以马上试试看,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中间一串,七个“朝”字和七个“长”字,就难倒了不少人,怎么读都读不顺,不懂个中奥妙。

大才子郭沫若,在他71岁那年,也来到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游览。就在同游人迷惑之时,他已经解开了这副千古奇联的读法了,不愧是一代文豪。

千古奇联,郭沫若巧思解读法

1963年的秋天,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来到秦皇岛参观。当时,秦皇岛的基础设施很差,几乎就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但碧波荡漾的渤海,壮阔雄伟的燕山,还有历史名关:山海关,都深深吸引着郭沫若。

那天,郭沫若他们一行人,来到古城-山海关游览。作为一名功力深厚的文史专家,郭老一到山海关,似乎被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地向身边人讲起各种有意思的轶闻趣事。

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来到了贞女祠—孟姜女庙。71岁的郭老信步登上了108级台阶。虽然每个台阶都矮矮平平,但这“一百零八磴”还是很长的一段路,顶上就是悬挂着“贞女祠”牌匾的大门。

来到庙前,郭老又向同行的人讲起108级背后的故事。夫人于立群让他歇会儿“走累了,少说点儿吧。”兴致上来了的郭老,开口回她:“人逢开心话自多,听者不烦我愿说。”

接着,他们到了前殿,一排朱红色的窗户映入眼帘,在前门的柱子上,挂着一副蓝底金字的对联。这副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奇联。

这对联就是上面提起过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郭沫若驻足观看了很久,连连说“妙、妙、妙”,他夫人也打趣:“什么庙呀,明明是贞女祠堂圣殿嘛!”

同行的人跃跃欲试,纷纷默诵或朗读,但都没读对,俨然成了“入门考卷”的考卷。心急的人,就忍不住,让郭老赶紧给他们讲讲正确的读法和意思。

郭老会心一笑,点名了这副对面的精妙之处:“此联简而简,繁而繁。简曰,小学文化的人也都能认得;繁曰,大学教授来连读三遍也不一定读得对。”

话不多说,郭沫若就为大家揭开谜团,他的读法是:

(上联)hǎishuǐ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luò,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fúyúnzhǎng,chá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xiāo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话音刚落,那海水涨潮退潮,朝夕不变,浮云消长变换,变化不定,波澜壮阔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

其实,秦皇岛的海滨风光非常优美,连郭沫若也在游鸽子窝的时候赋诗咏叹:“雪浪千层卷海来,松涛万顷际天开。”庙前这对联,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海天变幻的景象。

同时,壮阔的美景,往往容易勾起人们的哲思,潮起潮落,浮云变化,既在变化,也似乎什么都没变,那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这对联的妙处,就是通过同叠字音假借的方式,巧用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来增加了对联的意趣。只要在关键字上用通假字恢复原貌,那就难不了游人了。

不过,有人会问,郭沫若的读法就对了吗?纵观郭沫若的经历,这种读法,还是比较准确的。他小时候是受过旧式教育,从小就熟读古诗,学习诗词韵律。而对联讲究工整,平仄和谐,通过平仄规律和断句,来营造一种音乐般的韵律美感。

凭着多年的文化素养沉淀,对传统美学的积累,以及对诗词韵律的专研,由此可知,郭沫若的读法应该更符合对联的原意。

当然,历史上也有其他人给出过不同的答案,但其实意思和读法都大同小异,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进入正殿内,映入眼帘的就是在人们心中活了千百年的孟姜女塑像,旁边是一对童男童女,身后是一副惊涛拍岸的风景画。正中央的顶上悬挂着金灿灿的四个大字“万古流芳”,这四个字,正是孟姜女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雕塑旁边还有一副对联,不过郭老就没那么欣赏了。的确,和前殿的千古奇联对比,这一副确实平平无奇,上联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是“姜女未亡也,千古片石铭贞”。

明明是始皇帝,却被作者问了一句:安在哉?只是一介民女,作者直呼其“未亡耶”,可见做作之人对始皇帝的不屑,对孟姜女的同情。

才思敏捷郭沫若,游历山水留下名对

其实,郭沫若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读出孟姜女庙前的对联,得益于他从小就喜欢对对联。在他的一生中,就留下了很多关于对联的故事,以及很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对联。

少时求学,巧对先生留佳话

少年时期,郭沫若和同学们去偷摘和尚庙的桃子吃了,不巧被庙里的和尚发现了,于是就告到郭沫若的先生那里。但一些叽里呱啦的小鬼头,和尚和先生也都不知道是谁带头偷吃桃子的。

于是,先生就出了个对联,挖苦责骂这些淘气的孩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既批评了他们偷桃的行为,也挫挫顽童们的锐气,如果他们对不出来的话,以后都得听听话话。先生还说,谁对出来,就不用受惩罚。

正当大家以为要吃瘪的时候,郭沫若想了一会儿,就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这下联,从字面上,平仄押韵、字句相应;在立意上就不落下风,更显示出少年壮志凌云的那种朝气。

原本上联是批评学生们贪玩淘气,偷桃这事不光彩;但郭沫若则话锋一转,变俗为雅,偷桃变成攀桂,钻狗洞变成步蟾宫,他日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一定有我一份。先生读罢,也啧啧称奇,饶了学生们一马。

挽联忆亲友,追思倍伤感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1936年,当时的郭沫若,实现了小时候的所作的对联,成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当年,文坛另外一位巨子逝世了,那个人就是鲁迅

虽然郭沫若和鲁迅之间,相处并非十分和谐,但郭沫若还是从心底里敬重鲁迅的。鲁迅逝世后,郭沫若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郭沫若把历代供奉的圣贤-孔子和鲁迅放在同一个历史高度上,但鲁迅显然更伟大,因为“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暗指鲁迅先生的精神对爱国青年们的影响深远,大有薪火代代相传之势,新的希望将如繁星一样,永远不灭,永远数之不尽。

1936年,另外一位郭沫若的至亲去世—他的父亲郭朝沛老人。郭沫若多年都在外生活,并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又想到父亲一辈子操劳,并没有享受几天安乐的晚年,心中无限的遗憾与悲伤。

他赶回重庆沙湾的老家,看到故乡的点点滴滴,想起没能尽孝,郭沫若悲从中来,提笔写下了挽联:万里云天悲落日一门血泪洒麻衣。

他把父亲的去世,写成了日落西山,自己则披麻戴孝,伤心到极致。后来,家人用楠竹板为底,阴文雕刻,把这副感人至深的楹联就挂在旧居第一个天井前门楣两边。

郭沫若的七妹就在老家,时常会回娘家,祭奠父母,看望娘家人,经过天井时,每每不自觉就会诵读起这楹联,默默流泪。

久而久之,连不识字的幺婶魏凤英,也牢牢记住了这副楹联。多年以后,郭家人在回忆郭沫若生前往事的时候,魏凤英第一时间就想起这副楹联了。

改联救人,开导少女指迷津

时间来到了1962年,郭沫若去普陀山游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曲折动人的故事,还间接救下了一个青春少女的生命。

当时,他在梵音洞拾得一本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沫若赶紧往下翻,大事不妙,后面竟然写了一首绝命诗,而且日期就是那一天。

心思缜密的郭老,赶紧让人们寻找这笔记本的主人,一番波折下来,人们总算是找到准备轻生的姑娘。原来,这姑娘数次高考落榜,再加上感情受挫,正当迷茫之际,万念俱灰。

郭老耐心地开解她,对她说:“让我把你的对联改一下吧。”于是提笔写下: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老这一句“事事难成事事成”,讲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好事多磨,成功之前,谁也可能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只要耐心认真坚持下去,成功自然就不远了。

为了让小姑娘重拾信心,郭老为她提笔写下了一个古代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小姑娘对这个循循善诱又满腹经纶的先生充满了敬佩之情,请他题名,郭老写下:郭沫若六二年秋。小姑娘一看,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个长者,竟是赫赫有名的郭沫若。得到郭老的指点,小姑娘也打开了心结,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不再有轻生的念头。

后来,她还写了一首诗,送给郭老:“梵音洞前几仿往,此身已欲时汪洋。妙笔意截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虽然小诗一首显得稚嫩质朴,但也表达了姑娘对他的感激之情。

紧贴时代,让对联走进新时代

如果大家以为郭沫若的对联,只是一味依照古法,一板一眼,那就错了。郭沫若的对联,还要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紧贴时代的步伐。

1957年,正是祖国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当郭沫若的母校请他提对联时,他给出了这样的作品: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

全校师生们都很兴奋,这对联既符合古典的韵律和对仗,又符合当时祖国的号召,横跨了古今,既有传统兼备创新。

到了1961年,又留下了另外一段充满了时代特色的对联。那时候,萧三参观新迁的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学院,看到师生们干得风风火火,充满了生气,不禁提笔写下了上联: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当大家等着萧三把下联也写好时,他却停笔了, 在背后写上“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没想到,这个有缘人就是三天后到访的郭沫若。

他看到萧三留下的下联,欣然提笔,还给对上了: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这些富有新中国时代气息的对联,郭沫若还写过不少。由此可见,他不是那种故步自封的陈旧老先生,而是活学活用,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合二为一,融会贯通的大师。

文化瑰宝、妙趣对联千古流传

总所周知,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至臻瑰宝,文苑奇葩,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独具魅力的。

尤其是一些绝妙的对联,更是深入人心,只要有人说上联,一定能答出下联来。就像小学课本上的这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几乎每个人都答得上。

接下来,带大家看看一些饶有趣味的奇联、怪联。

像孟姜女庙这种多字重复的对联,其实不是孤例。它还有个名字,叫叠字联,现在已知最早的叠字联,是来自四川省长宁县朝云庙的门联,是明代徐渭所作的,与孟姜女庙的对联大同小异。

在叠字联中,有这样一副对联,解读它的难度,一点不亚于孟姜女的对联。在重庆市江津区,有一个道观,叫做朝源观,其中,祖师殿的东山门上篆刻这这样的对联:

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横批是:荡荡自清。这副对联,被誉为对联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要想解读它,还得结合道教和佛教的用语来解。

江津区曾经组织过一个比赛,悬赏一万元来解读这个对联,先后选出了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但是偏偏一等奖空缺着。或许,就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没有所谓的“终极答案”。

下面就用二等奖得主的解法,让大家一起玩味玩味:

善茅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

习三乘(shèng),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乘(chéng)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

诸如此类的对联,还有不少,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起对联的历史,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了。虽然成熟的对联是在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定型的,但早在《诗经》、诸子百家的文章中,我们就看到过类似对联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或者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之于水而寒于水”,这些都是最早期的对联的雏形,读起来朗朗上口,工工整整。

直到五代时期,对联正是以独特的形式,登上了文艺的舞台,并大放异彩。这里就要提到一副著名的对联,也是我们现在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联。

话说,五代时期,有一位后蜀皇帝名叫孟昶。某一年的除夕夜,他突发奇想,让翰林学士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上两句吉利话,挂在寝宫上,祈求来年顺顺利利。

但是,这位学士的对联,孟昶不喜欢;其他人看到连有学问的大学士也写不出皇帝满意的作品,自然就不敢提笔。孟昶没办法了,只好自己想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历史上,现在能查到的第一副春联。或许以前也有人写过应节的春联,但还没被发现,或者已经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了。

不过,这副对联,并没有让孟昶长治久安。在题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被宋太祖灭了,孟昶也投降后七天就死去。有人说,当年他写下这副对联的时候,就埋下了不吉利的谶语,因为“长春”,正是宋太祖出生那天的节令名。

其实,孟昶并不是一个贤能的君主,被灭国也是早晚的事情,春联埋谶语,只不过是个巧合,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已。

现在,对联已经融入了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春节时,人们会精心挑选对联,尤其是对联的意思,干农业的,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做生意的,祈求财运亨通、一本万利,家中有老有小的,则祈求家人身体健康,龙马精神。

现在春联的款式多种多样,有绒布打印的,卡通立体的,很难再见到从前的场景:去街头巷尾找老先生,一张红纸,金字黑字,任君选择。

选购好春联,在除夕夜里和家人,撕下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一起期盼来年的幸福安康,迎接新的一年。人们常说,现在的新年没有气氛了,其实新年的点滴,就藏在这些特定的仪式里,等着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去体会。

当然,对联除了新春佳节会出场之外,还有几种场合也会用上对联,例如新婚大喜,新郎新娘家中,都会换上喜庆的对联,例如经典的“鸳鸯福禄成佳偶,龙凤呈祥结良缘”。新公司开业,会贴上“商通四海财源广,财连九州生意旺”。

当有人不幸逝世,治丧的时候会挂上挽联,而这些挽联,一般都是对逝者生前的高度概括。

例如著名歌唱家、钱学森妻子蒋英,她追悼会上的挽联是这样写的:“驾鹤追钱老,天堂续谱梁祝恩爱仙乐;倾心浇学园,人间永存桃李芬芳美图。”

这副挽联既点出了钱学森和蒋英的恩爱,又道出了蒋英作为音乐家教育家的成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蒋英先生的一生。

结语

对联,作为我们中华文明中的一个璀璨的瑰宝,现在还焕发着勃勃生机,依旧有很多有意思的绝对,等着大家去挖掘,去品味。

最后,再送给大家一个著名的豆芽对联,看看你们又能不能读的对: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14个“长”字,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断句,怎么读呢?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在秦皇岛的趣闻《文学教育》2016-12-25

2,孟姜女庙的对联,您能读对吗?《讽刺与幽默报》4月18日

3,郭沫若对联轶事《语文天地》2006-07-05

4,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郭沫若学刊》2002-06-30

标签: 孟姜女

更多文章

  • 孟姜女庙一副“奇对联”难倒众多才子,郭沫若微微一笑轻松读出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孟姜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究一个文雅,这文雅就是高于俗气的存在,文人们喜欢呆在一起吟诗作对,以彰显自己的文学水平和与常人不同之处,可以说是高雅人士的必备社交活动。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集序》就是描绘了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对对子的场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子、对联往往成为文化水平的

  •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但是历上史哭倒城墙是另有其人,只不过是后人讹传演变成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传说在秦始皇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刚结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调去修长城,不久就死在长城脚下。时值深秋,孟姜女亲手缝制了棉衣准备带给丈夫,历尽千辛万苦才来

  • 孟姜女真的姓孟?这只是一个流传了两千的谬误,真相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初心标签:孟姜女

    穿越剧的主人公在遇到一些历史名人的时候都会闹出一些笑话,比如像胡歌版的神话中就有这样一段尴尬的偶遇。当时的胡歌正被抓去修长城,他在这里遇见了范喜良。胡歌很激动啊,毕竟这也是个历史名人,就问他他的老婆是不是叫孟姜女。范喜良摇摇头,说不是,没听说过这个人。胡歌也是蒙了,难道历史都是骗人的么,不是说因为范

  • 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有一副对联,很多人不会读,郭沫若称:天下奇联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孟姜女

    “诚之所感,城为之崩”孟姜女为悼念亡夫,痛苦三天三夜,最后竟哭倒八百里长城,这就是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孟姜女哭长城》。根据有关史料和地方县志记载,许多百姓们为了纪念两人凄惨的爱情故事,历朝历代在全国各地都修建了孟姜女庙。但在如此众多的庙中,只有山海

  • 原创木偶剧《长城长》将迎首演 孟姜女故事传递民族魂

    历史人物编辑:五月的鲜花标签:孟姜女

    根据北京市文艺创作“一城三带”的定位,以长城文化为创作主题,我们木偶艺术剧院新编原创木偶剧长城长——孟姜女的故事,经过两年的精心打磨,将于2月1日在我们木偶艺术剧院大剧场首演。该剧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讲述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不再是悲情故

  • 辟谣:《阿房宫赋》写的不是真的,也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孟姜女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杜牧,他曾经写过一篇赋叫《阿房宫赋》。在这篇文章之中他生动地再现了阿房宫给你的这种基本的面貌,其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这段话给我们透露了两个方面的关于阿房

  • 孟姜女把长城哭开一“缺口”,几千年后,这段长城成国家一级文物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孟姜女

    中国历史发展数千年,诞生了很多爱情传说,其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都在为这个痴情的女子叹息,关于这个爱情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在人们感叹爱情凄美的同时,也对其中的故事着迷,究竟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位于哪里呢?史学家研究之后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孟姜女故事当中的长城名为小

  • 历史上孟姜女的原型是谁?她真的哭倒长城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孟姜女

    2016年上映的电影《长城》,是张艺谋导演携手奥斯卡影帝马特达蒙为观众呈上的视觉盛宴,影片讲述了欧洲雇佣兵和长城的故事,用3D巨幕投影出一个个玄幻而又扣人心弦的情节。自古以来,以长城为故事背景的故事和传说不胜枚举,其中当属“孟姜女哭倒长城”最为人熟知,说是暴虐的秦始皇为修长城而强征壮丁,农民范喜良就

  • 被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孟姜女

    古代流传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个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在历史上,后人对四大爱情故事进行了改编,很多都已经被搬上了大银幕。时至今日,人们对白蛇传仍然是历历在目。在历史上,很多戏曲、小说中都出现了四大爱情故事。现如今看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最为感动的

  • 孟姜女为什么会哭长城?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孟姜女

    真实的历史是:孟姜女比秦始皇早生了几百年,其夫杞梁并非文弱书生,而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齐国武士。齐庄公欲伐莒国,杞梁与另一勇士华周应召从军,但却因为白身而受到慢待。于是,杞梁、华周深以为耻,乃与另一勇士隰重侯三人自请为先锋;为了证明自己之勇不逊公侯大夫,拼死力战,以三人之力竟攻破了莒国城门,毙杀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