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皇位,三十岁称帝-九。他在位三十七年,是第一个完成统一中国的铁腕政治家。后人对秦始皇评价不一,但大家都一致认为秦始皇心狠手辣。毕竟,得力的政治家都是冷酷无情的,但从史书上可以发现,秦始皇也有谦虚宽容的一面。
王建父子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将领。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他们率领秦军,为秦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秦始皇就是靠着这样一位将领,在一统大业的道路上吞并了四方。
灭楚时,秦始皇曾当面向王建道歉。事情的起因是秦始皇在谋划灭楚时误判错失良机。这和一个叫李鑫的男人不无关系。当时秦始皇问李信,我要伐楚,将军估计要调多少兵力?李信想都没想就回答,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听完后,又问王建。
王建咬了咬牙,冷冷的说道,没有六十万大军,他是绝对不会攻楚的。王翦的意思是,想要攻打楚国,就必须举全国之力。秦始皇听了王建的话,笑道:“王将军,你变得胆小了!是李将军年少有勇,刚毅,他说的没错。”于是派李信、孟武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结果,李信兵败而回。秦始皇震惊无比。他立即乘坐快车前往平阳。见了王翦,抱歉道:“我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李信真是让秦军受辱。”一国之君,当面向臣民道歉认错,是何等的谦卑啊!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是能够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最可贵的个人品质之一。
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对待战败险些被歼灭的李信的呢?其实,李昕也不是闲人。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荆轲刺秦秦后,他年少气盛,曾率领千军追杀燕太子丹,逼迫燕王喜杀太子丹自救。
当然,就算燕王乐意交出太子丹的脑袋,也挡不住秦国攻燕的脚步。李信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表现不凡。嬴政得知追杀太子丹的是李信,对他忠心耿耿的战斗作风大为赞赏,认为李信有勇有谋。
对于犯了重大错误的李信,秦始皇没有惩罚他,而是从宽对待,任由他犯罪立功,体现了秦始皇宽大的一面。公元前222年,李信跟随王建之子王贲攻打辽东,俘虏燕王,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李信、王贲率领燕国大军南下灭齐,天下统一至此。
秦始皇不仅对待武将谦仁仁慈,对待士大夫也同样如此。《战国策》记录了特殊人物敦威与嬴政的相遇。这个非常特别的人有什么特别之处?
见王不拜。敦弱弱的威胁道,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本王低头,如果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见你,否则算了!
此话传到秦始皇耳中,令人意外的是,秦始皇并没有生气,而是不辞而别答应见他。敦威一见到秦始皇就说天下分三种人,不知道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实无名,第二种人无实有名,第三种人无名无实。秦始皇听了顿威这番无稽之谈,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回答,我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
敦若说,实有实而不名之商。他们不用农具辛苦劳作,却有取之不竭的粮食。没有实名制的农民,就是冬夏劳作,却没有饭吃的农民。是无名无实的君王。作为万乘之国的君王,他没有孝名。嬴政一听,气得浑身发抖。敦若说山东六国的实力并没有损害国王的名誉,但是国王软禁他的母亲却毁了他的名誉。
劝谏秦始皇的事情,是在苗哀事件处理完之后,突然而无力地发生的。这时,敦威进言进谏,坚持不拜秦始皇,秦始皇却能接受敦威的拒绝,最终听从了敦威的批评。
以上这些都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间接说明了秦始皇在功绩未成之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谦虚、宽容的。对于统一天下,秦始皇对待人才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魏辽,以敏锐的观察力看出秦始皇残暴、缺仁、有虎狼之气。魏辽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平民,大王见了我总是很谦虚。如果国王统治了世界,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将成为他的奴隶。我不能和他有长久的关系。于是魏辽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