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暴政”还是“报复”:探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

“暴政”还是“报复”:探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倾城之殇 访问量:528 更新时间:2024/1/19 0:47:20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出自明朝李贽的《藏书》。

秦始皇其人历来被各朝的文人学子褒贬不一。有人赞扬他“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的功绩,也有人批评他“怀贪鄙之心,……,以暴虐为天下始”的暴政行为。

其中“禁文书”指的便是后世争论不断的“焚书坑儒”事件了,这一事件被历朝历代的学子们不断的吐槽,使得始皇帝不仅背上了几千年的骂名,在人们心中树立暴政的形象。

要明白作为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君王,其心胸自然不是如此狭窄,即不仅仅是为了报复儒生而“坑儒”,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一统的王朝。

接下来探究“焚书坑儒”事件的背后原因。

一、秦朝的背景历史

1、背景特点

“焚书坑儒”的故事发生在秦朝统一之后。

这个时期,始皇帝刚刚结束了各国的征战,不停的改革国内的制度,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法制上面都按照始皇帝所想均采用统一的政策行事,可惜的是文化上的制度并没有获得朝堂上大臣的统一支持。

当时的秦朝大臣基本的分为了两派,一派为秦始皇授意下,以李斯为首的大臣支持郡县制代替周以来的分封制,另外一派为淳于越的影响下,以长公子扶苏为首的推崇分封制的儒生大臣。

随着天下初定,两派之间的矛盾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直到公元前213年,以《史记》记载的“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这个宴会为导火线打破了秦朝平静的政治局面,紧接着震惊后世的“焚书”、“坑杀儒士”事件诞生了。

史料记载当时始皇帝不仅“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还“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可见后来人对其的做法十分的鄙视和愤怒。

2、焚书坑儒事件

事实上,焚书坑儒不是同时期进行的,先后分别为“焚书”、“坑士”为两个事件。

首先提到的是“焚诗书”事件,其发生在前文提到的宴会上。

当时始皇帝在咸阳举行宴会,群臣正其乐融融之际,博士淳于越趁机提出了“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观点,想要再次劝说他在秦朝推行分封制。

对此丞相李斯站出来并提出:“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又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烧之”的建议。

这便是“焚书”的由来,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变相的统一的思想文化。其次是“坑士”,该事件发生在“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一般认为坑杀的对象有两种说法,一为儒生,二为方士。

不过从后世各朝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这里坑杀的大部分都是“方士”即当时为皇帝炼制仙丹的人和造谣的人,而非无辜的儒生。

始皇帝老年时期想要长生不死,十分的痴迷仙丹,甚至给了徐福三千童男、童女派他去海外求仙问药。

古代的丹药含有大量的硫、汞等元素,组合起来相当于硫化汞即慢性毒药,长期服用无异于慢性自杀,而始皇帝便是这样的例子。

这时的始皇帝48岁,他已经服下了许多“仙丹”,而距离他历史上去世还有一年,随着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服用的丹药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他开始怀疑方士,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这引起了方士侯生和卢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始皇刚戾自用,随后大量的方士逃跑了。

渐渐的咸阳城内谣言四起,这让始皇帝愤怒不已,直接派人将传播谣言的四百六十多人抓起来、活埋坑杀。

正是这个事件的发生,才导致了后来扶苏被贬去上郡,《史记》记载:“……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后来的始皇帝也想不到,此事后的扶苏大失所望,真的认为父亲厌弃了他,或许这正为后来的扶苏因一道假传的旨令而自刎的事情埋下了引子。

话又说回来,纵观历朝历代,比起清朝满人入关的屠城罪行来说,焚书坑儒的事情并不算特别严重。

特别是对始皇帝而言,这些“坑杀”的对象均是造谣的人和影响当时社会安定的人,并不无辜。要知道后来的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事件、明清的文字狱,均牵连了大批无辜的臣民,也没似秦始皇一样背上千古骂名。

二、探究“暴政”原因

1、“焚书坑儒”:历史的必然

事实上,这可能和儒生学子有关,始皇帝“焚书”的政策不外乎是为了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统一思想文化。

虽然从后世观点来看,始皇帝的做法很有统一的大局观念,但这对当时的儒生学子来说,直接断了他们学派传承,无异于杀人父母。

据《史记》写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里提到的“六艺”是先秦时期君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包含了《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原来,这六本书不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结晶,还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更有着“中华文化的万经之首”的美誉。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加上,春秋各国历史文献也在这把大火当中烧毁,这让后世研究春秋诸国的政治、文化、独特的社会风貌等愈发的困难。

因此,“焚书”事件也充满了不幸和悲哀,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另外,该暴政的发生也和儒、法的政治主张相矛盾有关。

虽然在秦朝时期,始皇帝便考虑过礼法治国,他曾经说过:“……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实际上,他也这样做了,那时不仅招揽了大量的儒生,还任命他们为文化、礼仪的官员即博士。

《汉书》记载此事,“博士,秦官,……。秩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还允许他们参与秦朝的政治、参与议政,甚至还任命儒家学者淳于越为长公子扶苏的老师。

要明白,虽然始皇帝没有明面上任命太子,但按照其培养长公子扶苏的态度来看,将其视为储君即继任者,从侧面来看,其未尝没有想过以儒家治天下。

话又说回来,即使他重视儒家,但是治国依旧是以法为主,正如后世评价一样,始皇帝“创制立法,至守之以为利”,这均与秦朝的法家思想有关。

当时社会统一以后,始皇帝欲实行郡县制这恰好与儒家推崇的分封制的主张相悖,造成了上述提到的两方人马的冲突,很快便在一次宴会上爆发了。

其实,站在始皇帝的角度来看,秦朝本就因商鞅变法而变强,法制已经深入了秦王朝上下,他不可能抛弃法制不用而采用儒家。

再加上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经验教训,显而易见会造成统一的王朝分裂的混乱局面,故为了王朝的完整性,自然通过不采纳分封制,从根源上杜绝其发生。

更何况,当时秦朝国内不仅隐藏着六国遗民想要反抗秦朝的统治,还存在某些儒生恶意诋毁秦朝、诋毁当时的统治者,这在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始皇帝看来是大不敬的,过于放肆的行为。

此外,这也和春秋遗留的风尚有关,在战时期,除秦国外的他国士人均养成了“注重道德修养,轻视为官敛财”特点,他们可以为追求理想而不顾君王、藐视王权的行为是始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不论是为了王朝的统一也好,还是为了维护政权也罢,始皇帝选择了“焚书坑儒”杀鸡儆猴给天下人看看,从而达到震慑国内上下的目的。

可惜是他没有料到这种过于极端的行为没有让士人心服口服,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多的不满,当始皇帝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住天下人,一旦等到他去世,必将迎来反噬。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不能单一的定义其的好坏,需要拥有辩证的眼光和态度看到这件事情的价值。

其有着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对统治者来说,这不仅有利于他的政权统治,还有利于推动统一文化思想,教化旧时六国的百姓。某种意义上,打击了当时影响力极大的儒家学派,保持了法家在秦王朝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令人惋惜的是,该事件销毁了先秦时期各国的文学典籍,导致了《乐经》的遗失,实在是一件重大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其致使了秦朝社会下到庶民不敢讲话,上到朝廷大臣不敢多言的局面形成,使得秦朝的政治渐渐僵化,变相的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速度,最终二世而亡。

参考文献

《浅谈“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浅探》

《浅论秦始皇之焚书坑儒》

标签: 秦始皇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墓中无数珍宝,为何没人敢挖秦始皇陵?这三个理由无法反驳

    历史人物编辑:旅行密码屋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对于我国的影响毋庸置疑,更是在我国家喻户晓,作为我国第一个皇帝,他的陵墓相比里面也是埋藏着大量的金银珠宝,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秦始皇陵墓的位置也早就找到了,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人敢挖开这座陵墓呢?当时在1965年,郭沫若曾经召集了一群考古专家,还有历史学者向国家要求,打开秦始皇的陵墓,但是却被总理

  • 在山东,秦始皇也是要上天的

    历史人物编辑:InsDaily标签:秦始皇

    草长莺飞二月天,正是趁东风放纸鸢的好时节。但在山东潍坊,能上天不是风筝,而是人类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只要你够胆想,没什么是不能放上天的。早些年,潍坊人就把好端端在深海巡游的航母给折腾上天了。一意孤行的他们,才不管你是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跑,目标只有一个:我想让你和太阳肩并肩。于是,那风驰电掣的小火车,就拖

  • 秦始皇长相已经被专家复原出来,这符合你对秦始皇容貌的想象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底的小城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让我们对他是无比的好奇。那么关于如此雄才伟略的君主,他的样貌我们也是非常想知道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的长相,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秦始皇有着高鼻梁,细长眼睛,鸡胸,豺一样的声音。史记而铁骨铮铮郭沫若根据这段《史记》中的记载说出了他

  • 万里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修建的,秦始皇不过是顺便把它们连在一起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秦始皇

    提起万里长城,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这是他众多的功绩之一,这件事所有人都认同。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始皇虽然有很多功绩,被称为千古一帝,但万里长城并不是他修建的。秦始皇只不过顺便把万里长城顺联连在了一起,这些东西本来就在。长城出现的很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这和长城的功能

  • 秦始皇不是刘邦偶像吗?为何刘邦称帝后,搞了秦始皇不搞的分封?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秦始皇

    汉高祖刘邦早年贫贱时,曾到秦都咸阳去服过役,服役结束,在咸阳街头,刘邦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队伍,刘邦当时甚是羡慕,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也。”毫无疑问,在刘邦心里面,已经把秦始皇当做偶像了。刘邦后来的发展路径,也和秦始皇很像,刘邦也是占据了关中,也就是老秦地,之后不断地开疆拓土,东争天下,最终在

  • 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秦始皇

    引言 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都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据: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研究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秦国在战

  • 秦始皇到底长什么样?专家对秦始皇相貌进行复原,看完都傻眼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底的小城标签:秦始皇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虽然他的人生只有短短的49年,但是他的人生却比历代任何一位皇帝都要精彩。从一个质子到成为太子,再到后来的秦王。嬴政登基的那一年才只有13岁,而仅仅7年之后他便开始夺权,诛杀嫪毐除去吕不韦。又花了近十年时间灭六国统一天下,试问,还有哪位皇帝像他这样时间紧迫的?于

  • 你了解秦始皇嘛?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赢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各地诸侯互相争斗,国家内部动乱不断。经过秦始皇的努力,中国终于实现了各地的统一,成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统一

  • 浅谈秦始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秦始皇

    前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皇帝,他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创始人。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他的所作所为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一、秦始皇生平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是秦国的第三个皇子。当时,秦国是一个小国,但却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始皇在年幼时就展现了

  • 我,秦始皇,不是暴君!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秦始皇!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秦始皇

    但凡提起秦始皇嬴政,大多人恐怕都得竖起大拇指道,这哥们,牛!的确,嬴政不仅建立一套中央集权官僚制度,还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统一了文字,又修建了长城,抵御了外族的侵扰,真可谓“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因此,现代人一致给他一个响亮的官方认证:“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最为值得人称道的一件事就是,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