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各国如何沟通?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各国如何沟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顾道惊城 访问量:4610 更新时间:2024/2/6 14:42:24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采用了“雅言”来统一语言。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雅言就是秦朝的普通话。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秦始皇推出雅言之前,难道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没有通用语言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

我认为,这个说法对一半,错一半。

先说对的那一半,在雅言之前,史料并没有关于通用语言的记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雅言确实是有记录的中国最早通用语。

但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自然就该明白,在雅言之前,一定还有其他通用语,只不过没有被当时的官方记录而已。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在任年代,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通用语言和规范字。

否则,整个社会根本无法进行大范围且高效的联系。

简单打个比方,如果交通生产力的上限,仅限于秦国一地,那么秦国方言就是通用语言。

可如果交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秦国和楚国的往来越来越紧密,那么只有三种可能。

一、大家都说秦国方言;

二、大家都说楚国方言;

三、大家总结归纳出一种全新的语言系统。

哪种可能更大,我认为是第三种。

因为都说某一种语言,显然是一种文明消亡的象征,在楚国没有被秦国灭亡之前,我们很难相信,楚国老百姓都讲秦国方言。

那么会不会是这样:楚国人去秦国做生意,所以说秦国方言;秦国人去楚国做生意,所以说楚国方言呢?

这种人肯定有,但不会太多。因为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只有秦楚两个国家。

假如你是一个秦国商人,今天去楚国做生意,说楚国方言。

下个月如果你去齐国做生意,是不是要说齐国方言呢?

明年你再去燕国做生意,是不是还要学燕国方言呢?

照这样学下去,恐怕钱没赚到多少,商人先变成语言学家了,这可能吗?

因此,当“社会”这个名词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种大家默认的“官方通用语”。

六国合纵讨伐秦国的时候,都要开大会,在会上所使用的,应该就是这种语言。

只不过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掉了这种官方语言,改为了雅言。

也有可能是改良了这种官方语言,形成了雅言。

关于这一点,大家看看现在的国际社会,基本就能明白了。

虽然在联合国的章程里,什么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都是公认的工作语言。

但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官方的交流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显然是英语。

以前我们一边倒的时候,教科书里教的是俄语,但在开放之后,绝大多数地区立刻换成了英语。

至少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从未见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里,有教什么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的,尽管他们都属于联合国六大语言之一。

由今度古,七国必然都有自己的语言,也都认为本国的语言是国际主流语言之一,但必然也有一个能够压制全场的语系存在。

战国时期的通用语,应该就是根据这个语系进行的改良,大家在外国人众多的场合,都会用这种语言来沟通。

现在有些人在学英语时,总会发出一种疑惑:“我这辈子都在中国混,为什么要学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英语呢?”

我相信,在战国时期,肯定也有人会发出类似的疑问,毕竟学习语言,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

我认识一个温州人超过十年,他说温州话的时候,我还是一知半解。如果真让我系统学习温州话,我估计是会拒绝的。

但问题就在于,本国的精英们,一定会大力推广这种“通用语学习热”。

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与国际接轨”的好处,是保证本国不会落后。

甚至于我们经常能在国际贸易中看到一个奇景,那就是两个国家都有石油,却非要进行石油贸易:你买我的石油,我买你的石油。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国际社会宣布:我是产油国,如果你们的油价要上涨或者下跌,也必须尊重我的意见。

而想要与国际接轨,第一步显然是学好国际通用语。

放到现在就是说,你可以不会说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但你必须会说英语,因为它才是事实上的第一号通用语。

尤其是国家实力不够强大,必须依赖外国的时候,你的通用语说得越好,就越容易成为本国百姓眼中的精英。

而那些只会说本地方言或本国通用语的人,恐怕这辈子都没有出国的机会,显然也无法学到外国的先进经验,自然就会在各方面落后于,学会通用语的那个人。

在我们当今社会,强调教育资源公平,自然不愿意让这种情况出现,于是英语进入了教材,而且分量还很重,是三大主科之一。

目的就是害怕,将来万一你要用到英语,但是由于国家没能帮你打好基础,导致你在学习英语的方面,付出了更多精力。

但是在战国时期,显然没有这种顾虑,他们更倾向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你自己愿意上进,那么就想办法去学通用语,然后像苏秦张仪那样纵横各国。

你自己不愿意上进,那么就待在村里,一辈子种地交租就是了。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等本国的实力已经达到傲视天下的地步之后才行。

到那个时候,国民最普遍的想法就是:“我们才是天下第一,应该让那帮外国人来学习我们的语言,而不是我们去学习他们的语言。”

到那个时候,情况当然就会反过来,外国人必须努力学习我们的语言,以便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汲取更多的先进经验。

总的来说,一个人愿不愿意学习通用语,都跟他所处的圈子,以及他自己的想法有关。

如果他不愿意往外走,那么别说天下的通用语,就是本国的通用语,我估计他也不会。

就像现在,有不少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因为人家连出村的想法都没有,当然没有学习普通话的必要。

可如果一个人想要往外走,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那么即使条件再差,他也会努力学习通用语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教员。

很多人或许会说,你这套“通用语逻辑”是错误的,教员在城楼前讲湖南话,不照样是全国第一吗?

这话说得大错特错,教员说的是湖南腔普通话,虽然说得不算好,但肯定也算普通话。因为教员说的话,我至少能听懂大半。

如果你有机会去湘潭地区,听听当地人说方言,我敢保证,如果没接触过,你连一句都听不懂。

当地人讲的那才叫方言,教员所讲的,是带着湖南腔的普通话,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类似的例子,你放在开国时期其他大人物身上,也是说得通的,因为虽然听起来很累,但你至少能听懂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

对于受教育程度不算太高的他们来说,普通话能说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而战国时期那些贵族和高官,他们的教育资源显然要更多,所以他们在用通用语交流时,应该会更加顺畅。

标签: 秦始皇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喜欢秦始皇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秦始皇

    说起对秦始皇的评价,现代人首先想到的是各种赞美之词:比如雄才伟略、比如千古一帝。但其实在古代,古人评价秦始皇是“独夫民贼”。而这一变化的背后,有太多耐人寻味之处。刘邦的尴尬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对于秦的评价,陷入了一种尴尬状态。于是刘邦采取了模糊化处理的方法:对于秦的法统,刘邦选择回避。秦从始皇帝统

  • 项羽挖了秦始皇陵?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秦始皇

    鸿门宴后,项羽派人到灞上,令刘邦把秦王子婴及二子送到楚营。子婴本想用计使刘邦和项羽火并,想不到被刘邦当做筹码卖给了项羽。但见寒芒一闪,英布挥剑杀之。可怜子婴,生在帝皇家,骤然成一国之君,未能享得一日安宁,今却要替人还债赎罪。一时咸阳附近天昏地暗,黑雾弥漫,百姓肝肠寸断,伤心不已。公元前206年一月,

  • 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隐藏着秦始皇的三个精心布局,你知道几个呢?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秦始皇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秦始皇,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不是传说,通过考古探测,专家发现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存在大量的水银。那么,秦始皇陵地宫的这么多水银究竟有什么玄机呢?可能并不是你

  • “暴政”还是“报复”:探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倾城之殇标签: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出自明朝李贽的《藏书》。秦始皇其人历来被各朝的文人学子褒贬不一。有人赞扬他“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的功绩,也有人批评他“怀贪鄙之心,……,以暴虐为天下始”的暴政行为。其中“禁文书”指的便是后世争论不断的“焚书坑儒”事件了,这一事件被历朝历代的学子们不断的吐槽,

  • 秦始皇墓中无数珍宝,为何没人敢挖秦始皇陵?这三个理由无法反驳

    历史人物编辑:旅行密码屋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对于我国的影响毋庸置疑,更是在我国家喻户晓,作为我国第一个皇帝,他的陵墓相比里面也是埋藏着大量的金银珠宝,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秦始皇陵墓的位置也早就找到了,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人敢挖开这座陵墓呢?当时在1965年,郭沫若曾经召集了一群考古专家,还有历史学者向国家要求,打开秦始皇的陵墓,但是却被总理

  • 在山东,秦始皇也是要上天的

    历史人物编辑:InsDaily标签:秦始皇

    草长莺飞二月天,正是趁东风放纸鸢的好时节。但在山东潍坊,能上天不是风筝,而是人类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只要你够胆想,没什么是不能放上天的。早些年,潍坊人就把好端端在深海巡游的航母给折腾上天了。一意孤行的他们,才不管你是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跑,目标只有一个:我想让你和太阳肩并肩。于是,那风驰电掣的小火车,就拖

  • 秦始皇长相已经被专家复原出来,这符合你对秦始皇容貌的想象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底的小城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让我们对他是无比的好奇。那么关于如此雄才伟略的君主,他的样貌我们也是非常想知道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的长相,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秦始皇有着高鼻梁,细长眼睛,鸡胸,豺一样的声音。史记而铁骨铮铮郭沫若根据这段《史记》中的记载说出了他

  • 万里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修建的,秦始皇不过是顺便把它们连在一起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秦始皇

    提起万里长城,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这是他众多的功绩之一,这件事所有人都认同。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始皇虽然有很多功绩,被称为千古一帝,但万里长城并不是他修建的。秦始皇只不过顺便把万里长城顺联连在了一起,这些东西本来就在。长城出现的很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这和长城的功能

  • 秦始皇不是刘邦偶像吗?为何刘邦称帝后,搞了秦始皇不搞的分封?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秦始皇

    汉高祖刘邦早年贫贱时,曾到秦都咸阳去服过役,服役结束,在咸阳街头,刘邦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队伍,刘邦当时甚是羡慕,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也。”毫无疑问,在刘邦心里面,已经把秦始皇当做偶像了。刘邦后来的发展路径,也和秦始皇很像,刘邦也是占据了关中,也就是老秦地,之后不断地开疆拓土,东争天下,最终在

  • 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秦始皇

    引言 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都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据: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研究秦始皇帝国的形成与巩固,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秦国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