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他们二人的带领下,900名戍卒作为基础兵力揭竿而起,发动了反对暴秦的起义活动。人们纷纷响应,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
大多数人认为,陈胜和吴广是秦朝最底层的贫苦农民。
因为《史记》中明确提出,陈胜少年时曾被人雇佣耕地,还对同伴提出了苟富贵,勿相忘的感慨。
但部分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史料文献,对二人的农民出身产生了一些质疑。
持有陈胜、吴广不是农民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史记》陈涉世家中对大泽乡起义事件的细节描述,表明了他二人与普通农民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其一,《史记》中提到陈胜自设,吴广自书。在秦朝末年时,身份低微的人一般是没有字号的,只有文人、士族或是官吏才有字号,而陈胜和吴广二人居然都有字号,这就说明啊,二人本身就不是农民。被征召戍边另有原因。
其二,里面所记述的秦20元年,秦朝征召居住在闾左的900个农民去戍守渔阳,期间驻守在大泽乡,陈胜和吴广被编入队伍担任屯长。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屯是部队编制五人为一武,设五长岗位,五长的上级是师长,管理两个五长,而十长的上级是屯长,管理五个师长。屯长就是一屯的统领,管理50人,属于军队中的下级军官,这个屯长可绝不是普通农民能够担任的。
根据秦朝规定,基层官吏一般会由平民乡绅担任,这批队伍中的900人是从闾左征召来的贫苦农民,作为贫民是无法担任任何官职的。为什么说闾左贫困呢?
因为秦末制度25家被称为闾,住在左侧的是穷人,住在右侧的是富人。陈胜和吴广所担任的并不是临时调用的师长或武长,而是第三级的屯长。
这一职位最低也是平民乡绅或是有官位的人。
其三,陈胜所说的话证明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比如他对农民说公等欲语皆以失妻,失妻当斩。
其中公这个称呼,在古文表述中是一个谦词,表达对别人的尊重。等字表示人数众多,这说明陈胜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一般百姓会用尔等、汝等这些词语来称呼相似身份地位的人。但陈胜却用了敬语,这里啊,不存在奉承大家起义的意思,而是他日常修养的体现。
接下来他提到集济令无斩,就是即使被免于斩首的意思。这里即第六三个字啊,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其中集的表达出自于孔子的著作诗经大雅。帝则出自于春秋思想家左丘明的左传一书。试问当时贫苦的农民会去读春秋思想家的著作吗?
这种文字表达说明陈胜绝对是一个有条件饱读诗书的人。
上面的观点对陈胜、吴广是农民出身的公论发出了挑战。有人会说那如何解释陈胜年轻时替人种地的事情呢?
这个问题很好解答。陈胜对一起种地的人提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感慨时,遭到了大家的嘲笑。他随即就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一千古状语。
这就说明,陈胜小时候是有条件读书的,而青年时期家道中落了,他被迫去替人种田,贴补家用。他心里不时会想起过去衣食无忧的生活,才会产生诸多感慨。
综上所述,陈胜和吴广并不是农民,普通农民是想不出在鱼的肚子里塞纸条,用造神的方式来煽动人们的抗秦意识,让大家认为他们是天命所归的领导者。
这明显借鉴了前朝人的做法。我们可以梳理一下陈胜和吴广的人生轨迹,他们的出身至少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富有平民或是小地主家庭。年少时读了很多先秦书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秦朝的暴政使他们家道中落,但并没有击溃他们的壮志。到了秦朝征召戍边士兵时,他们的才干得到认可,被提拔为屯长一职。
之后的起义中,他们有着领导上万农民起义军的指挥才能。
要知道,历史上有很多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们中啊,不乏官员、财主,甚至是考中了秀才或举人的文化人。
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不一定就是农民。
阅读历史故事,感悟智慧人生。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