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包括东汉政府对待凉州羌乱时的对策,也同样出现过摇摆。
凉州三明事
在凉州羌乱年表中,最严重的两次是汉安帝“永初羌乱”(107-118年)和汉顺帝时期的“永和羌乱”(136年之始),持续七年左右。这两场旷日连年的战争,让东汉政府白白耗费了上百亿的资金。
范书《西羌传》:(永初羌乱)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在桓帝时期,零星的羌乱仍然此起彼伏,同时,凉州出了三位名将。
因为他们的表字都带有“明”字,所以时人称他们为“凉州三明”。
其中,皇甫规和张奂两人对羌人一直都采取“分化怀柔”的政策,具体就是,击败叛羌部落后,只惩罚罪魁,同时安抚其他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维护汉人在凉州的统治声望,表面上降低战争费用。
但是,弊端就是:皇甫规和张奂安抚了羌人这是事实,导致,羌人只信任他们两人的话。而东汉政府不允许地方将领长期坐镇地方,以防形成军阀割据的事实,甚至连士人都不能在本地当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有“三互法”的存在。
皇甫规、张奂都是凉州人,领兵作战得胜后,东汉政府就要将他们免除军职,收回兵权,征入朝廷为官。皇甫规和张奂前脚刚走,后脚,羌人就又开始叛乱了。
皇甫规坐镇凉州时间长一点吧,也不行,朝廷还会有人上书弹劾皇甫规,说皇甫规勾结叛羌,用钱收买羌人表面上投靠汉廷,所以,才会出现皇甫规刚走,羌人就乱的情况。为此,皇甫规还吃了冤狱(被宦官陷害),幸亏三公联合大批太学生一同为皇甫规请愿,才得以平反。
段颎,作为凉州三明中的后起之秀,他对皇甫规、张奂的做法并不认可,后来与张奂爆发过政治上的冲突(段颎领兵在外时,张奂上书弹劾段颎,段颎得知,又连忙上书为自己辩解,两人结怨)。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问计于段颎之时,段颎就把张奂等人的方法做了批判,他认为,对待叛羌,就应该全部剿灭,不应该安抚,反正归顺汉廷的羌人部落还有很多,无非此消彼长。
这一点,得到了刘志的赞同,但是刘志很快驾崩了,次年,张奂班师雒阳,段颎则接管其军队,西征凉州。
段颎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将凉州叛羌消灭,自此,段颎的威名深入人心,
多年后,贾诩在路上被羌人所劫,诈称自己是段颎外孙,羌人都不敢动他,赶紧把贾诩放了。
正如同凉州三明所遇到的困局,皇甫规和张奂的怀柔政策也并不是无效,只不过是在东汉政府不许本地人拥兵自重这个条件限制框架里无法维护下去,另外段颎的血腥屠杀也不是针对所有羌人,他的军队中同样有归附汉廷的羌人——湟中义从。
归纳来看,段颎只不过是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解决之道。
在汉末中平年间,幽州“二张叛乱”这个问题上,公孙瓒与段颎的行事作风是有差别的:段颎认可归附汉廷的羌人,公孙瓒可从来不愿意用乌桓人,以至于和乌桓人成了死敌。
汉灵帝任命的幽州牧刘虞,之前在幽州就担任过刺史,与乌桓人(当时的几个部落首领,例如丘力居)是有过交情。丘力居这些人,更多的是被张纯、张举忽悠了,才起兵反汉的,等到听说刘虞到任幽州,立刻弃甲归降。
刘虞在幽州的影响力之大,令人咋舌,原本闹得如野火燎原之势的叛乱,几乎是瞬间偃旗息鼓,乌桓人纷纷投奔刘虞,二张的叛军实力大损,不战而溃,只能逃亡塞外,不久,张纯还被门客王政刺杀,授首汉廷。
公孙瓒在此时的表现更多像是嫉妒,他见刘虞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闹了两年多的叛乱,加上乌桓人都投奔刘虞而去,他甚至派人去从中作梗,刺杀乌桓使者,从这一点看,公孙瓒做的不厚道。纯粹是为了报复而报复。
切题
本题的问题答案,并不是必须二选一:认为刘虞或者公孙瓒谁对谁错。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因时制宜。
刘虞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他与乌桓人之间的友好信任基础,如果换做别人去,没有这个感情基础,光靠怀柔,乌桓人不一定会卖账的。
就像东汉帝国的西域都护班超一样,班超坐镇西域几十年,西域各国相安无事,班超年老卸任,新来的任尚没做几年,西域就乱了,班超维护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一朝俱无。
所以说,汉灵帝选拔刘虞坐镇幽州,是一件正确的举措。刘虞也不负众望,轻松平定叛乱,为幽州百姓(汉人、异族)重新带来了和平。公孙瓒如果真心忠于刘虞,两人合作,继续维护汉廷在东北边境的安全,那就要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了。
只可惜,历史上的公孙瓒并没有这样的政治觉悟,他对刘虞更多的是唱反调,破坏现有的和平基础,最终两人彻底反目。
兴平元年(194年)夏,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后,袁绍还因此为契机,将乌桓人联络为盟友(之前袁绍与公孙瓒交战,乌桓人还是保持中立),打着为刘虞复仇的旗号讨伐公孙瓒。最终在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战败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