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末的刘虞和公孙瓒对待异族的态度不同,谁的看法才是对的?

汉末的刘虞和公孙瓒对待异族的态度不同,谁的看法才是对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舟说史 访问量:3143 更新时间:2023/12/12 15:13:36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包括东汉政府对待凉州羌乱时的对策,也同样出现过摇摆。

凉州三明事

在凉州羌乱年表中,最严重的两次是汉安帝“永初羌乱”(107-118年)和汉顺帝时期的“永和羌乱”(136年之始),持续七年左右。这两场旷日连年的战争,让东汉政府白白耗费了上百亿的资金。

范书《西羌传》:(永初羌乱)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在桓帝时期,零星的羌乱仍然此起彼伏,同时,凉州出了三位名将。

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

因为他们的表字都带有“明”字,所以时人称他们为“凉州三明”。

其中,皇甫规和张奂两人对羌人一直都采取“分化怀柔”的政策,具体就是,击败叛羌部落后,只惩罚罪魁,同时安抚其他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维护汉人在凉州的统治声望,表面上降低战争费用。

但是,弊端就是:皇甫规和张奂安抚了羌人这是事实,导致,羌人只信任他们两人的话。而东汉政府不允许地方将领长期坐镇地方,以防形成军阀割据的事实,甚至连士人都不能在本地当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有“三互法”的存在。

皇甫规、张奂都是凉州人,领兵作战得胜后,东汉政府就要将他们免除军职,收回兵权,征入朝廷为官。皇甫规和张奂前脚刚走,后脚,羌人就又开始叛乱了。

皇甫规坐镇凉州时间长一点吧,也不行,朝廷还会有人上书弹劾皇甫规,说皇甫规勾结叛羌,用钱收买羌人表面上投靠汉廷,所以,才会出现皇甫规刚走,羌人就乱的情况。为此,皇甫规还吃了冤狱(被宦官陷害),幸亏三公联合大批太学生一同为皇甫规请愿,才得以平反。

段颎,作为凉州三明中的后起之秀,他对皇甫规、张奂的做法并不认可,后来与张奂爆发过政治上的冲突(段颎领兵在外时,张奂上书弹劾段颎,段颎得知,又连忙上书为自己辩解,两人结怨)。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问计于段颎之时,段颎就把张奂等人的方法做了批判,他认为,对待叛羌,就应该全部剿灭,不应该安抚,反正归顺汉廷的羌人部落还有很多,无非此消彼长。

这一点,得到了刘志的赞同,但是刘志很快驾崩了,次年,张奂班师雒阳,段颎则接管其军队,西征凉州。

段颎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将凉州叛羌消灭,自此,段颎的威名深入人心,

多年后,贾诩在路上被羌人所劫,诈称自己是段颎外孙,羌人都不敢动他,赶紧把贾诩放了。

公孙瓒

正如同凉州三明所遇到的困局,皇甫规和张奂的怀柔政策也并不是无效,只不过是在东汉政府不许本地人拥兵自重这个条件限制框架里无法维护下去,另外段颎的血腥屠杀也不是针对所有羌人,他的军队中同样有归附汉廷的羌人——湟中义从。

归纳来看,段颎只不过是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解决之道。

在汉末中平年间,幽州“二张叛乱”这个问题上,公孙瓒与段颎的行事作风是有差别的:段颎认可归附汉廷的羌人,公孙瓒可从来不愿意用乌桓人,以至于和乌桓人成了死敌。

汉灵帝任命的幽州牧刘虞,之前在幽州就担任过刺史,与乌桓人(当时的几个部落首领,例如丘力居)是有过交情。丘力居这些人,更多的是被张纯、张举忽悠了,才起兵反汉的,等到听说刘虞到任幽州,立刻弃甲归降。

刘虞在幽州的影响力之大,令人咋舌,原本闹得如野火燎原之势的叛乱,几乎是瞬间偃旗息鼓,乌桓人纷纷投奔刘虞,二张的叛军实力大损,不战而溃,只能逃亡塞外,不久,张纯还被门客王政刺杀,授首汉廷。

公孙瓒在此时的表现更多像是嫉妒,他见刘虞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闹了两年多的叛乱,加上乌桓人都投奔刘虞而去,他甚至派人去从中作梗,刺杀乌桓使者,从这一点看,公孙瓒做的不厚道。纯粹是为了报复而报复。

切题

本题的问题答案,并不是必须二选一:认为刘虞或者公孙瓒谁对谁错。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因时制宜。

刘虞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他与乌桓人之间的友好信任基础,如果换做别人去,没有这个感情基础,光靠怀柔,乌桓人不一定会卖账的。

就像东汉帝国的西域都护班超一样,班超坐镇西域几十年,西域各国相安无事,班超年老卸任,新来的任尚没做几年,西域就乱了,班超维护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一朝俱无。

所以说,汉灵帝选拔刘虞坐镇幽州,是一件正确的举措。刘虞也不负众望,轻松平定叛乱,为幽州百姓(汉人、异族)重新带来了和平。公孙瓒如果真心忠于刘虞,两人合作,继续维护汉廷在东北边境的安全,那就要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了。

只可惜,历史上的公孙瓒并没有这样的政治觉悟,他对刘虞更多的是唱反调,破坏现有的和平基础,最终两人彻底反目。

兴平元年(194年)夏,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后,袁绍还因此为契机,将乌桓人联络为盟友(之前袁绍与公孙瓒交战,乌桓人还是保持中立),打着为刘虞复仇的旗号讨伐公孙瓒。最终在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战败身死。

标签: 刘虞

更多文章

  • 一生与刘虞杠上,但他俩更似一对冤家,成败得失息息相关

    历史人物编辑:小摸说历史标签:刘虞

    公孙瓒家世虽不凡,但他却不是嫡夫人所生,只是个庶子,所以从小没有受到重视,还好有相貌俊美,声音也洪亮,有清晰灵活的头脑,答辩的时候表现出自信与机智,也会受到赏识的,成为郡县里的小官员后,公孙瓒遇到了涿郡的太守,太守很待见他,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他的事业有了转折,后来还成为了中郎将。刘虞是皇室

  • 汉灵帝废史立牧是败笔吗?刘虞刘焉同为汉室宗亲,表现却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刘虞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中平五年,汉灵帝共进行两项影响东汉政局的重大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三月份开始实施的“废史立牧”,即改州刺史为州牧,向地方官放权。汉灵帝重置州牧,本意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便集中力量对付黄巾军余众此伏彼起及边疆大规模叛乱,从而维护汉室江山的稳固。为此,汉灵帝重置州牧

  • 孔融4岁给哥哥孔褒让梨,兄弟俩长大后如何了?难怪老师不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孔褒

    现在有个比较火的新闻,说的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一天能够写两千首诗,父亲广为宣传,称自己的女儿是真正的神童,还在那里大搞培训班,向其他的家长传授如何教导出神童的秘诀。这种事情本身就很荒诞,毕竟诗的好坏,从来都不是以速度与数量取胜的。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人对于“神童”的推崇。其实这种对神童

  • 郭圣通被刘秀废除后位,她的长子刘疆做了十九年太子后,也被废除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刘疆

    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刘疆迟迟不能入睡。这是他做太子的第十六个年头,从母亲郭圣通成为皇后的那一天起,其实刘疆的人生已经彻底改变。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所以他也不担心和害怕,只是他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容易。十六年后的今天,他知道自己应该担心些什么了,因为自己的父亲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之君,天下公认的位面之

  • 唱哭王菲演技震撼黄渤,一首胡广生成催泪弹,任素汐春天要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最时尚标签:胡广

    导演让她唱宣传歌是为了省钱。 没想到她一开口就惊了整个乐坛。 拍电影《无名小卒》的时候 导演在演员和主题曲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后, 我刚想起来还有一首推广歌没写。 无奈之下,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会唱歌的任素熙。 但导演做梦也没想到。 任素汐不仅在影片中扮演了神。 胡广生随便写了这首歌。 比沉默王唱的同名主

  • 电影《无名之辈》,讲述马先勇对协警的执着,马嘉祺和胡广生的爱

    历史人物编辑:淡别娱乐标签:胡广

    《无名之辈》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叙事完美吗?演员演技在线吗?我只是作为一名观众,沉浸在导演安排的情绪共鸣里。所谓憨匪的尊严,你可以抓捕我,可以依法制裁我,但不能侮辱我,而且为什么还要恶搞我。胡广生和那些杀人犯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有预谋的,还是临时起意的,很明显胡广生是有自己的底线的,有人性的,不然不会那

  • “无名之辈”的能量,“胡广生”章宇《东北虎》搭档马丽继续走心

    历史人物编辑:每天一笑笑标签:胡广

    章宇真的是一个有能量的人,虽然2005年就进入到演员行列的他确实以前没有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这是因为他的很多优秀作品只在电影礼上出现过,遗憾没有能够在国内上映,但是“戏痴”,“轴演员”这样的评价足以证明他的艺术追求。电影《我不是药神》仿佛突然打开他的“潘多拉”魔盒,震撼,实力,走心……各种各样形

  • 电影《无名之辈》中的胡广生,更像是现实中的我们

    历史人物编辑:璃都之体育标签:胡广

    这部电影围绕一把丢失的枪所展开,采用多线叙事的手法,将所有剧情串在一起。两个憨皮的土匪,一个一心寻死的残疾人,和一个拼了命想当协警的中年男人。看完这部电影,让老猫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坐在轮椅上只有头能动的残疾人嘉旗,而是那个总被人戏耍的鸡冠头胡广生。他多像现实中的我们啊!从小生活在小城市里的胡广生一心

  • 《闪光的乐队》张碧晨加入摇滚兔,朋克风演唱《胡广生》获好评

    历史人物编辑:守护情感者标签:胡广

    张碧晨本人对这次的组队也有很大的兴趣,因为在组队的时候,张碧晨因为尊重萧敬腾的想法,主动放弃和萧敬腾组队的机会,所以这次她也算“如愿以偿”了,从这次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人找到音乐上的“玩伴”了。上一轮表演中摇滚兔乐队对朋克风格初做尝试,融入一小部分朋克风格的《美好的事情可不可以在我身上发生》取

  • 燕军兵临城下之际,解缙、胡广、王艮一次围炉夜话,尽显各人本性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胡广

    建文元年(1399年),刚刚登基的建文帝,为了消除来自藩王叔叔们对皇权的巨大威胁,在初来乍到、立足未稳之际,就草草地掀开了削藩的序幕,短时间内,周王、代王、湘王等人,要么被废为庶人,要么不堪受辱自杀,搞得各地藩王都是人心惶惶。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不甘于坐以待毙,加之自己对皇位也是觊觎已久,便趁势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