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咱们说到秦始皇弟弟成蛟,那么这期咱们接着来说下历史中嫪毐叛乱背后的真实原因,真的如大家所知的那样吗?
还是要回到秦始皇六岁那一年,嬴政跟着母亲赵姬终于回到了秦国,见到了父亲嬴子楚。此时的子楚已经有了韩国公主,自然很少能再满足赵姬,于是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再燃。但是吕不韦可是丞相,公务繁忙,一来二去,就有点招架不住赵姬的攻势了,而且眼看着嬴政慢慢长大了,也该避讳避讳了,恰巧吕不韦门客中有一个能力超群的赵国人,叫嫪毐。
嫪毐的能力很夸张,可以不用手、脚,也不用头和身子就转动一个大车轮。果然,赵姬一听说,就找吕不韦把嫪毐要了过来,并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麻烦过吕布。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简直就是限制级的故事,但是在当时其实并不太严重,只要你不是过于嚣张,道德上还是能容忍。比如,据史书《战国策·韩策二》记载,秦始皇爷爷的奶奶宣太后芈月芈八子,这是一个统治秦国30多年的女王,她也和当时的义渠王有两个私生子,而且还在一次很正式的外交场合上跟外国使者说,你看啊,我原来侍奉先王的时候,先王一条腿放在我身上,我就觉得重的不行,但是当先王把整个身子压过来的时候,我就觉得一点儿也不重,这是为什么?因为呀,过来对我有好处啊。所以秦始皇的母亲和嫪毐,即使生了两个孩子,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后来嫪毐为什么会被车裂,下场会那么惨呢?
一般的解释是秦始皇长大了不爽,要报复嫪毐。其实,真正让嫪毐必死的原因是政治问题,而这背后的故事呢,又要从一个在史书中无法被删除的疑点里解读出来。史书记载,嫪毐是长信侯,在咸阳就养了几千个门客,势力非常强大,但是这样一个靠并不光彩能力发家的男宠是怎么能封侯的呢?
要知道,秦国法律是很严苛的的,即使是秦始皇的弟弟也要拿回100里的韩国土地才能封君,名将王翦统兵60万去灭楚国之前还磨磨唧唧的跟秦始皇说:“我完成任务能不能给我封个侯啊?”。可见秦国封侯那一定是要有货真价实的战功的,那为什么嫪毐能被封长信候?难道嫪毐上过阵杀过敌,建立过什么功绩吗?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那我们就转换下思路,看看嫪毐封候的那一年,秦国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原来,嫪毐封侯这一年正好是成蛟之乱,这么看来嫪毐是一把刀,是一把握在楚国集团手中用来剿灭成蛟余党,肃清韩国集团的那把刀。后来的考古也证实了这个推论,那就是2006年发掘的夏夫人的陵墓,非常的豪华,呈“亚”字形,帝王墓的规格,由此可见当时韩国政治集团的实力有多强,同时这也正好佐证了嫪毐的功劳,他之所以能被封侯,是因为完成了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剿灭韩国集团。
那么这背后又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估计当时楚国集团也没有想到嫪毐和他背后的那个吕不韦能这么彻底的剿灭韩国集团,所以一不小心就让以嫪毐、吕不韦和秦始皇的母亲为代表的赵国集团瞬间做大,变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而且他们手上也捏着秦王嬴政这张牌,所以只要好好经营赵国集团,在将来铲除楚国集团也不是没有可能。
果然,不久以后,赵国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于是便有了史书上记载的这样一件事:这年秦国进攻魏国,就有人帮魏王参谋,跟魏王说:“现在的秦国无非是两个人说了算,嫪毐或者吕不韦,大王,您现在要交割土地,但是割地的对象也很重要,如果割给嫪毐的官员,那么嫪毐将胜过吕不韦,而如果割给吕不韦的官员,那么吕不韦将胜过嫪毐。所以这个地到底怎么割?一定要考虑清楚啊。”最终魏国的讨论结果是割给嫪毐,认为嫪毐才是老大,将来会掌管秦国。所以这个时期的嫪毐就飘了,而敌人往往会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发动致命一击。
接着史书中又发生了这样一幕故事,说有天嫪毐喝多了,他就跟人吵了起来,吵得那是一个脸红脖子粗啊,还说自己是秦始皇的亚父,你竟然敢跟我争吵。被骂的那个人赶紧就溜了。而当晚呢就把这件事情告发了,现在问题大了,本来你和秦始皇亲妈生两个儿子,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儿,但现在你把秦王的声誉牵扯进来,那就得追查追查了。这期间,嫪毐觉得事情越来越不妙,就和赵姬密谋,准备先下手为强。接着史书上出现了嫪毐之乱,嫪毐趁着秦始皇22岁亲政大典的这一天呢,在咸阳城里发动了武装政变。在这里,史书就像有意误导我们一样,让我们一直以为嫪毐发动政变的对象是秦始皇,是想做掉嬴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当秦王。
但事实上,嬴政当时根本就不在咸阳,亲政大典是在老秦人的首都雍城举行的,也就是现在的宝鸡,离咸阳还有100多公里呢,同时我们仔细分析嫪毐之乱,他其实是用秦始皇的玉玺调动了军队,而且嫪毐很快就控制了咸阳,参加叛乱的咸阳官员也都包括秦国宫廷的警卫大臣——卫尉、首都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内史、内廷顾问长官——中大夫令、宫廷负责弩兵的武官长——左戈等等一共20多个重要岗位。
接着史书上又说嫪毐控制咸阳以后,就准备攻击雍城的祈年宫,但祈年宫里究竟住着哪位大佬?你品,你细品就会发现,嫪毐政变的目标不是秦始皇,而是楚国集团,当时祈年宫里的大佬就是楚国集团的领袖——华阳夫人。极有可能这个时候身在雍城的吕不韦甚至是秦始皇本人可能早就知道这一切,而且极有可能他们是嫪毐的内应。
我们再从秦始皇的角度来看政变的双方,一方是以自己亲娘为核心的赵国集团,另一方面是曾经逼死自己亲爹的楚国集团,今天又正好是自己亲政大典的日子,自己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双方的胜负,所以让你选,你会选哪一边呢?肯定选亲妈呀。而这恰好又是政变中最容易被漏算的一个关键点,即有可能当时吕不韦、嫪毐和亲妈赵姬他们都小看了秦始皇,完成勤政大殿的秦始皇直到嫪毐控制了咸阳以后,才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告诉自己的仲父吕不韦说自己可不是什么赵国集团,然后下了一份诏书叫做攻毐令,他让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领兵攻击嫪毐,大战咸阳,很快就平定了嫪毐之乱,嫪毐被车裂,他的余党被诛杀,被放逐,亲娘赵姬被囚禁,那两个嫪毐和赵姬生的孩子也被诛杀,就连吕不韦也因为推荐嫪毐而被追究,服毒自尽。这一招,很可能正是吕布与当年剿灭韩国集团的手法,现在又被嬴政复刻在他亲政的这一年,借仇人的手彻底剿灭了赵国集团。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太阴暗了,那为什么会有这么阴暗的推理呢?
从攻毐令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一个叫做昌平君的人。按理说,昌平君平定了嫪毐之乱,应该会在史书中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但他却从历史中神秘消失了,我们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零星的史书中提到昌平君,在吕不韦之后接任过秦国丞相,而这个丞相为什么又会被删除呢?
直到1982年,河北蓟县运到天津的一批废铜烂铁当中出现了关键的证据,天津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从废品当中发现了一把铜戈,上面有17个字,就是秦国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
是说某位秦王执政的第17年,丞相启壮负责,郃阳制造,兵工厂的领班叫做嘉,主管叫做兼,库管叫做隼,工匠叫做邪,以后这把戈出了问题,从丞相到工匠,谁也逃不了。本来这种物勒工名在全国出土很多,比如秦始皇的陵墓里就有大量吕不韦戈。但是这里的丞相启壮还是让专家们产生了疑惑,因为史书上并没有一个叫做启状的丞相啊,为了解开这个难题,专家们使用了排除法,从有物勒工名制度以来,秦朝一共经历了七位秦王,在位超过17年的只有秦始皇和秦昭王,但秦昭王17年的丞相记载的非常明确,正是宣太后的弟弟,穰候魏冉,所以这个启状就只有可能是秦始皇17年的丞相,吕不韦被拿下是秦始皇十年,史书上有记载,吕不韦之后,丞相正是由这个昌平君担任,会不会昌平君就叫做启?而这个状则是指历史书上昌平君之后的丞相隗状呢?
铭文的意思可能是说秦始皇17年有两个丞相,启、壮。那我们就姑且按照这个思路来解释昌平君的身份,只要找到同时期当中名字带启的人,他就极有可能是昌平君。同时史书上还提到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如果我们找找的话,会发现一个叫熊启的人,熊这是楚国国王的姓,看来昌平君原来还是一位楚国王子,再根据这条线索溯源他的血脉,竟然他还是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比秦始皇大12岁,他是当年楚国太子在秦国当人质的时候和秦国公主生下来的后代,后来楚国太子偷偷跑回国当了楚王,所以昌平君、昌文君就被华阳夫人收养长大了。
由此可见,他俩都是楚国集团里面的铁杆子弟兵。平定嫪毐之乱以后,昌平君当上了秦国丞相,各方势力被肃清,然后秦国又回到了一个秦王势力和楚国势力共享秦国的古老平衡状态当中。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古老的平衡状态呢?这就又要说说另外一个故事了,说是在北宋时期,陕西出土了一块奇怪的碑文,没有人认识上面写了啥,后来是大学问家欧阳修破解了这些文字,文字里全是秦王诅咒楚王的咒语,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气。大意就是说咱们两家世代通婚了几百年,你如今却这样对我,我要诅咒你如何如何,再后来呢,这种石碑又发现了好几块儿,于是就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作诅楚文。专家们又从这些诅楚文当中读出了秦楚两国的真实关系:藕断丝连,血乳交融。
再看看历史记载也是一样,几乎整整500年,秦国重要的君王,他们的老婆们都是楚国人,秦楚协调,秦国才能稳定;秦楚闹掰,秦国就要动乱。比如前面提到的宣太后,她就是楚国人,他和弟弟魏冉把持秦国30多年,而这30多年呢,也正是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做准备的30多年。现在破解了昌平君的身份,发现了秦楚协调的秘密,那我们推断的故事也就合理了。在嫪毐之乱的时候,秦始皇选择了出卖亲娘赵姬,原来是为了让秦国走回秦楚和谐的道路,看来秦始皇亲政以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选择躺平,不再折腾。
但是,这真的是秦始皇的真面目吗?很显然,我们只要再问一个问题,秦始皇的真面目就会变得更加深邃,这个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哦~了解更多历史资讯,请动动你的小手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