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并没有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而是在中原保留了一个半独立的小魏国。正因如此,很多文章断言秦始皇并没有真正统一中国,这其实与史实严重不符。然而,秦始皇并没有灭魏国。其原因千百年来有以下三种解释:
最流行的说法是,商鞅和吕不韦同为魏人。前者帮助秦孝公进行各种变法,从而把一个弱小落后、受歧视的边国塑造成国富民强、天下闻风丧胆的军事强国;后者为拥护庄襄王、辅佐秦始皇治国立下汗马功劳。民间甚至盛传他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正因如此,秦始皇出于对商鞅和吕不韦的感激,才保留了自己的祖国。
这种解释看似有道理,其实不值得反驳。因为诚然,商鞅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秦惠文王即位后,却以“谋反”的罪名被砸死。至于吕不韦,按照生理常识,他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更有什者,秦始皇罢免吕不韦后,斥责他盗职无功于国家,最后逼得他自刎。所以,在秦始皇眼里,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国家的罪人,何谈“报恩存国”之说?
吕不韦
第二种解释认为,魏国人品格纯正,君子众多,是天下人向往的“精神家园”,秦始皇不忍吞噬。从西周初期建国到最后灭亡,魏国已经存在了800多年。在此期间,它面临着无数的亡国之险。主动跑步不无关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迁由衷地赞叹“魏铎君子,其国无理”(见《史记·卫康叔世家》)。
不得不说,这种观点过于幼稚,显然忽视了秦国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眼中,秦国不仅文化落后野蛮,而且性情残忍、不诚实。).这样一个“不特殊”的国家,怎么会看重道德呢?既然秦国蔑视道德,自然不会怜悯“出”君子的魏国。
秦始皇嬴政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魏国太小,被秦始皇置之不理,忘记灭亡。不得不说,这种说法荒谬至极,根本不值得反驳。没有别的原因。魏国再小,在秦朝的版图上也是存在的。一向钟情于此、彻夜难眠的秦始皇不可能不理会它。
而魏国所属的郡县县令,自然不敢隐瞒他们存在的事实,否则,轻则罢官流放,重则被灭门。
其实卫国没有被秦始皇吞并的真正原因有两个。第一,魏国早已沦为秦国的附庸,实际上早已灭亡。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已经沦为魏国的诸侯国,因为国家的实力不如其他诸侯国,连君主的爵位都从公降为魏国。主。到了战国末期,没落的魏国已经失去了大半国土,最后只剩下濮阳这块“小土”。
战国时期地图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打败魏国,攻占濮阳等城,将魏元君迁至野王城。由于魏元君只身居野王城,无权统治,魏国实际上已经灭亡。既然如此,秦朝就没有必要吞并魏国了。
如果秦始皇不想保卫魏国,只需要下诏罢免他的君主,这和罢免县令没什么区别。这就是为什么魏国灭亡时史书用“废”而不用“灭”的原因。
第二,秦始皇之所以留魏国,无非是想把它塑造成一个样板,正式宣示对闽越、滇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东南沿海的闽越政权和西南的云南政权都是他想要吞并的目标。但由于这些地区幅员辽阔,环境恶劣,加之部落众多,文明程度低下,即使出兵征伐,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统治。
秦朝版图
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区后,为了有效控制上述地区,采取了“间接统治”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效忠于秦国,逐渐过渡到郡县制(“闽越王无过越王海王,第一个是越,又姓邹。秦已与天下,皆废。取其位为闽中郡。”见《史记·东越列传》)。
而为了证明各个诸侯所统治的土地也在秦帝国的版图之内,皇帝对诸侯拥有绝对的宗主权,就需要在中原树立一个“样板”,让秦国信服。世界。这样,魏郭成功选举了,因此避免被秦朝吞噬。因此,魏国在秦朝建立后,以名义上的国家形式存在了12年。直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失去利用价值的魏国才被正式废除。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