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后期的楚国有多难打?老将王翦到底看到了什么,非要60万大军

战国后期的楚国有多难打?老将王翦到底看到了什么,非要60万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郝杰 访问量:2770 更新时间:2024/2/29 18:00:03

大家都知道,秦国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天下,却鲜有人知在这场征程中,花了秦国最多兵力与精力的,当属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所打的灭楚之战。

六国中,为何独有楚国有此"待遇"?楚国有何难攻之处?灭楚之战真的需要人数的绝对优势才能取得胜利吗?在当年那场王翦和李信的攻楚兵力之争中,老将王翦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一直坚定一定要60万大军才可攻楚不可?

楚国难攻之处一——地理位置

楚国在西北部与秦国接壤,而相应的,楚国都是从北部重点开始布防。

早年,楚国因诸国合纵攻秦失败迁都后,就是各种整修秦楚边境的军事要塞,不仅屯兵屯粮,边防的军事建设也从没有落下过。而偏偏,秦国若想直取楚国,就必须荡平这一路的军事要塞,因为第二个攻城的选择就只有正面对抗楚国强大的水师,常年打陆战的秦国军队无疑毫无胜算。因此单从"人力"所为的地理优势上说,楚国便不容小觑。

其次再看自然的地理优势,那便是刚刚提到的第二个攻城选择——楚国西部避无可避的无数河流和沼泽地。在这些泥泞难行又专"克"陆军的地面上,秦国势必会遭到楚国水师的反扑甚至是"碾压",因此此块区域也算为楚国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楚国难攻之处二——士气

为什么秦国最终愿意出惊人的六十万军队进攻楚国,难道是老将军王翦随口一说的数字?又难道,因为不管是什么国家,出兵六十万人就一定能荡平吗?严格来说,这六十万数字其实是秦国通过教训惨重的“实验”得出来的。

秦国灭楚前,秦国两位将军——李信和王翦就曾对攻楚的用兵策略有过争执:年少有为、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曾有杰出成绩的李信认为自己只需二十万就能攻下楚国,而王翦则认为需要六十万。

一开始,秦国朝野皆认为:可以用二十万人解决的事情,何苦要耗费六十万人?更何况是带兵打仗,两者的区别虽只是士兵人数成倍增加,但在后勤压力上可是立方式的增加啊!

因而,李信毫无疑问地赢得了争辩的胜利,带着二十万人的军队信心满满地出发了。

不过。人少有人少的攻击方式,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劣势。李信势如破竹地攻进楚地,但后方不稳,调配不均,导致20万大军完全不够在广袤的楚国领土上进行作战,因此也被楚军抓住这一缺点痛打,最终大败而归。

要知道,李信可是参加过灭赵战争,还扁了燕国大军的将军。其战斗经验,在当时即便算不上顶尖,也能排进一流行列了。这样的一位战将,这样的一支士气正盛的军队,却在楚国被将军项燕的军队"暴打",本就武风盛行的楚国怎能不士气高涨?因而此战之后,楚军的士气能有多高,秦军的士气就能有多低落,如果气势上就还输人一截,又如何能取得胜利?

所以,秦国最终坚定:灭楚之战,必须60万!士气一开始可能输一点,但气势绝对不能再输!

楚国难攻之处三——攻城易、守城难

从李信带着二十万军队确实直接打开楚国国门、深入楚国国境不难看出,打开国门、攻下城池对秦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要对抗楚国军队针对城池地势所做的反扑和围攻。别忘了,在楚国的土地上,楚国人可是生活了好几百年了!即便正面打输了,利用地形进行反扑可是楚国“地头蛇”们的绝对优势!

而另一方面,此时的秦国要的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夺两个城池、扩张下地盘、往外推点国境线那么简单了。秦国要的是一统天下,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灭掉整个楚国,是一场不仅要打输楚军、更要消灭楚军的全面战争。

因此,秦国军队要根据这样的"需求"做好全面的部署,不仅正面杀敌要有压倒性的胜利,还要有后方的防御和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持,更要有来源可靠的军情线报。

而在国土如此广阔的楚国之上,要实现以上三点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很明显二十万人的军队明显是不够的,60万大军才是保住最终胜利的基础。

而鉴于早前李信的失败,当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进入楚国时,也并非是第一时间就与楚军对决。他非常明白:自己的人数优势已经能够压倒正面迎来的楚军,但这场大国之间的对决,真正拼的不是军队的实力,而是后勤!

因而,当两军对峙之时,王翦并不急于攻击,也不急于攻城掠地,而是先筑起高墙,操练士兵,和对面的楚军进行“静坐战”。这一期间,楚军见秦军不动,自然先发动了攻击,但王翦的军队凭借搭建的坚墙壁垒,让进攻的楚军无处招架。久而久之,楚军的后勤开始供应不上,只得撤退。此时,王翦待楚军大意之时突然发动进攻,直接荡平了楚军主力,最终横扫楚国。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和儿子同助秦灭五国,为何如此功劳可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大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帮助灭掉了三个诸侯国,再加上儿子王贲灭掉了两个,爷俩一共消灭五个诸侯国。这样,王翦家族可以说帮助秦国在统一六国的功劳中居功至伟,秦始皇也是把王翦排在了功劳榜的第一位。历史上素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况,那为何如此功高

  • 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原因出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王翦

    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原因是当时王翦并不具备谋反的条件,而且王翦也没有谋反的野心。秦国能够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六国,靠的就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的国力以及纪律严明的军队制度。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诞生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将军,比如杀神白起,曾经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四十万

  • 王翦和白起都是秦国大将,谁更厉害?史记中早有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王翦

    在战国的时候,史书上很出名的时期。因为这段时期天下很动乱,而且被分割成很多的小诸侯国。同时也有很多的名人出现了,他们在史书上留下了很多的笔墨。既然是在动乱的时期,那么就会出现很多的名将。他们在各自打出了很好看的战绩,给后人们留下了很多的精彩的战役,成为了经典。比如在秦国,就有这么两个名将,分别是白起

  • 王翦灭灭商朝只是想灭掉西周帝国最后的天下共主——东夷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王翦

    事实上,西周末期,王翦灭灭商朝只是想灭掉西周帝国最后的天下共主——东夷。共和时代所有统治阶级一致认同的整体的利益是唯一对王权是否有所威胁的唯一标准。王翦杀掉商朝最后的天下共主,王翦是君,是百姓、是平民,他们的利益就是天下共主的整体利益。这种利益其实代表了比王翦强大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周、秦、楚、魏

  • 王翦,秦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少有的能功成身退的武将,能文能武!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王翦

    王健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凭借着高超的能力,他不仅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而且在天下一统之后就隐退了。这绝对是众多将领所望尘莫及的!历史上,能够立下赫赫战功、功成身退的武将,恐怕也只有王健和郭子仪两个人了!很多将领打仗都是好战士,但是平定天下后,都容易被杀。可王健的后半生,终究是自顾自的。不得不说,他的

  • 不打败仗的关键是什么?秦国大将王翦遇到强敌经常这样打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王翦

    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是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而秦国灭亡六国的一系列关键性战役,则是由与白起齐名的秦国统帅——王翦打赢的。王翦是秦时频阳东乡人,他的家世出身与早年活动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少而好兵”,“始皇师之”。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嬴政13岁,由其母和吕不韦掌握政权,公元前238

  • 项羽,王翦,李牧,白起,韩信这些历史名将,谁是天下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王翦

    历史上著名的战将无非就是,白起、王翦、李牧,韩信,项羽这几人。但这几人到底谁厉害呢?我们逐个分析下。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从功绩上来说,韩信当之无愧的第一,,虏魏、破代、

  • 侍奉秦始皇的王翦出征前讨要良田美宅,国君为何不怒反喜?

    历史人物编辑:知秋一故标签:王翦

    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少年时就喜欢军事,侍奉秦始皇。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

  • 王翦和白起一样功高震主,为何他和秦王嬴政叫板,最后还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王翦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似乎一直名气不显,但这并不意味着王翦的战绩输于他们,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三人其实都是王翦的手下败将。“杀神”白起最终被逼自杀,李牧被王翦利用反间计除掉,廉颇最终客死他乡,只有王翦不仅带兵横扫了六国,还得以善终,后世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还将他尊为共同始祖

  • 为秦灭六国立下大功的大将王翦,为什么始终没有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王翦

    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以王氏、蒙氏出力最多。而这其中,最大的功臣首推王翦。王翦灭赵、破燕、淹魏、亡楚,六国中有四国是经由他手所灭。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功臣,却始终没有得到封侯的待遇,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人说,王翦曾被封为“武城侯”,其来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所刻的琅琊石刻:……作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