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秦朝末年的著名军事将领。他驻守北疆,横扫匈奴,战功赫赫;他主持修筑秦长城,保境安民,声名远播。那么,他的结局如何呢?请看本文。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始建于西周时期。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开始大规模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使其长度超过一万米,故有“万里长城”之称,而这一伟大工程的主持者是秦将蒙恬。
弃法从戎,初战告捷
蒙恬出生于将门,祖父蒙骛和父亲蒙武都是秦国的著名将领。然而,蒙恬从小对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读狱法,长大后当了管理监狱的小官。
当时,正值战国末期,秦国与其他诸侯国交战频繁,而且胜多败少。蒙恬也坐不住了,感叹道: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祖辈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他决定从军入伍。
公元前221年,秦国组织大军进攻齐国,蒙恬坚决要求参战。初次参战,他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立了大功,被封为内史。
知兵善战,横扫匈奴
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不断地侵入中原掠夺财物和人口。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决定发兵征讨匈奴。
然而,此时朝中已是有兵无将。消灭六国时的将帅们,有的借故被杀,有的已告老还乡了。怎么办呢?秦始皇突然想到了蒙武的儿子蒙恬。
于是,他果断地任蒙恬为大将军,派给他三十万兵马,让他北击匈奴,收复失地,稳定北部边疆,守住秦王朝的北大门。
蒙恬奉命率领秦朝大军,北出咸阳,边了解情况,边制定战略部署。针对匈奴杂乱无序、善于单兵较量而不讲究相互配合的特点,他强调群体战,步骑兵结合。在北上的过程中,连战皆捷,到次年即收复了河南大片土地。
蒙恬在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经验、了解了匈奴的行动规律之后,就把军队集结起来,经过整训,制定了完整的战略部署。他已经不满足于小战,而是要与匈奴大战一场。
经过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之后,蒙恬指挥三十万秦军突然向匈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大败匈奴。蒙恬率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修筑长城,保境安民
蒙恬忠于朝廷,忠心戍边。为了建立稳固的边防,使秦王朝获得长治久安的环境,蒙恬提出了修筑长城的计划,在冷兵器时代,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凸起的城墙,能够起到稳固防守的作用。
朝廷同意了蒙恬的计划,除了蒙恬所率三十万大军继续留驻戍边并参加筑城施工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数十万民夫发往北疆、修筑长城。这样一来,参加筑城工程的人员达百万之众。
为了修好长城,蒙恬特意派人根据地形进行设计施工,并按照冷兵器作战的要求,既有通道相连,又有烽火台用于报警。同时,蒙恬命令人们烧制“秦砖”,用砖垒城墙并用灰浆勾缝,使城墙成为一体,更加坚固。
经过几年的努力,蒙恬把旧时燕、赵、秦的五千余里长城连为一体,并加以重新修筑,使得秦长城西起临洮,东抵辽东,巍峨壮观,连绵万里,形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
功成名就,遭陷身亡
蒙恬虽为秦朝修筑起坚固的长城,成功地阻止了匈奴的进攻,但却挡不住“后院”起火。
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即位,丞相李斯和奸臣赵高专权,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此时,为秦王朝立下大功,而且耿耿忠心于秦氏政权的蒙恬却成为权臣、奸相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作为一代名将,蒙恬只知忠心守边,没有心思参与朝政,结果遭人诬陷,被捕入狱,最后一气之下,自杀身亡。
蒙恬死后一年,群雄并起,反抗暴秦。大秦王朝只传到二世,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被大汉王朝所取代。同时,匈奴趁机崛起,侵占河套地区,成为北方边境的一大隐患。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