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曹参至死心里都特别拧巴,刘邦为什么将萧何拔为功臣集团的第一名,还给了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的高度评价。
在刘邦眼里,萧何不仅助力自己取得了天下,他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更是维持汉帝国持续运转的源动力,就是所谓的万世之功。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曹参也只能屈居第二。
因为这个,这两人后来是老死不相往来。
但曹参你也别不服气,在创业的过程中,萧何的功劳确实比他曹参要大——
刘邦还定三秦,萧何坐镇汉中,为前线的汉军输送营养;
刘邦东出发动彭城之战,萧何又坐镇关中,将在汉中时制定的那一系列制度复制到关中并进行了升级;
彭城之战,汉军惨败,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又组织起有效力量与项羽在荥阳一线对峙,就是因为他有关中和巴蜀这两个稳定的大后方,组织架构健全,运行良好;
荥阳拉锯战,刘邦常常被项羽打得就剩孤家寡人,每次都是萧何及时给他送去兵源和粮食;
......
战争年代,将军们才是“明星”,像萧何这种角色,很容易被韩信、英布等这些将军们的耀眼光芒给遮住,像曹参身上的那七十多处伤疤就是他的“成绩单”。
但只有刘邦明白,是谁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了他希望,是谁给他的大汉公司建立了一套持续运转的有效机制。
▲萧何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是的,刘邦创业期间,萧何这种角色不能没有,但曹参的可替代性就太强了,他立的那些军功完全可以被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给覆盖。
司马迁甚至觉得,曹参之所以立了那么多的功劳完全是因为跟了韩信的缘故,不然,就他,呵呵。
所以,曹参的武功虽然耀眼,但是并没有得到大佬们的点赞。
可是,这并不能说明曹参在文治这方面就不行,只是他在汉帝国建立的过程中选了军事这条赛道而已。
天下大定之后曹参在文治领域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汉四年十月,韩信通过突袭一举拿下了整个齐国,副将曹参的命运从此也与齐国深度绑定。
垓下之战,韩信作为汉军的三军统帅统一指挥各路汉军围剿项羽,曹参就留在齐国镇守。
项羽被灭之后,刘邦在第一时间夺了韩信的军并将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调离了他的齐国大本营。
此时的曹参就是齐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行使着齐王的权力,直到汉六年正月,刘邦封大儿子刘肥为齐王。
但是刘肥年龄还小,齐国的一切事务事实上还是由作为齐国相国的曹参来打理。
而事实又是,齐国不仅地大物博,靠近大海,远离中原,而且齐国人又狡诈多变,反复无常,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站出来搞事情。
▲田横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这也是韩信在打下齐国之后为什么非要刘邦封他为齐王的原因,他怕镇不住。
对于如何治理齐国的问题,曹参召集了一百多个儒生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大家都各执己见,说法不一,曹参一时也没了主意。
在听说胶西有一位精通黄老之学的盖公之后,曹参备上厚礼,将其请到了丞相府向他细心请教。
谁也没想到,曹参和盖公的这次握手,不仅改变了齐国的现状,更深度影响左右了汉帝国的历史长达六十余年之久。
盖公给出的治理齐国的方案是:以黄老之学为基础在齐国全面推行无为而治。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指黄帝,主要强调治国、治人之术;“老”,就是老子,指老子的那一套道论。
作为经世致用的学术,黄老之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守道、依法、均衡、知变、求无为。
也就是,治国之道,要贵在清静自然,顺应民心天意,不扰民不生事,循规守法,无为而治。
正好迎合了秦末、楚汉战争之后汉朝急需恢复民生的迫切愿望。
但无为而治也并不是汉家天子什么也不管,任其自由发展。
道,创造了天地万物,是万物之理,是支配天地万物的规律。但它是无形的,并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那曹参他们到底是怎么无为而治的?
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黄帝四书》给出了解释——道生法。
道是无形的,法是有形的,法是道的成文体现,是道的具体操作层面。
汉家天子遵循道的精神,制定了完备的法令。然后,皇帝垂拱而治,对民间的事不过多干涉,民间又完全在法的框架内老老实实搞生产。
说白了,无为而治的终极状态就是:和谐。
靠着这套“秘籍”,曹参用了九年,就实现了齐国大治的局面。
那“无为而治”的方案是何时在整个汉王朝推行的呢?
答案肯定是,曹参在汉惠帝二年当上汉朝相国开始。
曹参在齐国要搞无为而治,这事肯定是给刘邦及萧何报告过的。刘邦的意思肯定是让曹参先在齐国搞试点,如果效果好了就全面在整个汉朝进行推行。
也就是说,是曹参在齐国给整个汉王朝搞了一块“无为而治”的试验田。刘邦和萧何正是在看到这种模式的良好效果之后才下决心在全国进行推行的。
当然,路虽然定了,但将这套方案推向整个汉帝国还是在曹参继任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之后。
曹参在做了汉朝的相国之后,将自己在齐国取得的经验迅速推向全国。这套方案支配了汉帝国长达六十余年之久,并创造了后来“文景之治”的辉煌。
说白了,汉武帝对匈奴亮剑的资本都是靠这套方案给积累下来的。
你说曹参的文治厉不厉害,你说曹参对汉朝的贡献是不是也是万世之功?
做完这些,曹参就去喝酒了,不仅自己没日没夜地喝,还经常拉着属下同事一块喝,搞得汉惠帝刘盈很是上头,“老曹呀,你可长点心吧”。
▲汉惠帝 电视剧《大风歌》/剧照
但曹参依旧是我行我素,“高皇帝和萧丞相当年将一切制度都给制定好了,我们照着做就行了”。
对,就是萧规曹随——曹参照着刘邦指的路和萧丞相制定的各种制度顺着走就行,不用太动脑子。
对于那些爱动脑子,喜欢出风头的人,曹参一概不用,就用那些老老实实只会像机器人一样干活的人。
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无为而治”的方案而已。
眼下的汉帝国不需要折腾。
结果,汉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在这套制度的牵引下,汉帝国实现了“天下宴然”的大治局面。
公元前189年,汉相国平阳侯曹参去世。
怎么说呢,曹参这个人应该分阶段来评价:创业阶段作为将军的他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独一无二;守成阶段他却给汉帝国贡献了一套迅速走出困境的方案并将齐国和汉朝治理得是井井有条。
虽说不如萧何的万世之功那么耀眼,但放眼当时的天下,萧何之后曹参才是那颗最耀眼的星,绝对的实力派。
如果综合起来评价的话,曹参的综合素质其实是在萧何之上的,因为他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第一梯队的精英。
曹参,称得上一代贤相。
(全文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 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