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三国中的人物何进,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都是:他为什么一定要召董卓进京?明明已经大权在握,对付宦官集团轻而易举的事,为何要大费周章?
为此,前人多从政治角度剖析当时东汉后期的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和士人,之所以能相安无事,主要是他们三者间的权力能相互制衡。
历代的帝王之道就是平衡之道,东汉的皇帝也深谙此道,任由这三股势力存在,就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
继而分析出作为外戚势力最高统领——何进,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其政治眼光短浅,做事犹豫不决,草包一个,德不配位的结论。
其实,这样定义何进,多多少少有些偏颇。
他算挺厉害了,能从一个屠户变成大将军,除了运气多少还是有些实力的。
只不过,他的那些手段阴谋,要想扳倒从小就生活在勾心斗角环境下的那些名门望族和宦官集团的人来说,如同以卵击石。
因为,他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万人之上的地位,并不意味着他就真正地掌握权利,可以为所欲为。
要想在老谋深算、有家底的政治玩家面前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就必须比这些名门望族更会算计,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玩物。
虽然何进深知,这些道理,可从小没怎么经历过尔虞我诈,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
他也知道自己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势必需要更多的人来帮自己。便利用大将军的开服征辟权,广纳士人入府做幕僚属吏,期望能跻身士族圈。
殊不知投入他门下的人只想借助其权势,却少有真心为他做事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何进深信不疑的得力助手——袁绍。
这家伙故意让天下大乱,引狼入室,自己好浑水摸鱼,火中取栗!
因为,在何进成为名义上的有权有势之人前,东汉朝中的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止过。党锢之祸中,士族惨遭打击。
可以说宦官的算盘就是:关士人,杀外戚,控制皇帝。
所以当何进带着外戚这一股势力,想要进入到士族圈子里的时候,很多身为士族的人看到了更多机会。
而何进的结局也早已注定,只不过是士族们用来彻底报复宦官的工具而已。
毕竟袁绍一开始的算盘则是:灭外戚,杀宦官,控制皇帝。
所以当搞掉蹇硕并未打动士族,士族领袖袁绍又丢出一个巨大诱惑说:你只要将整个宦官势力铲除,成为望族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何进原本就没有铲除宦官势力、士族势力的想法,他只不过想要这两股势力的人认可自己而已。但随着时局的变化他的算盘也就变成了:杀宦官,收士人,控制皇帝。
一语惊醒梦中人,深感袁绍说得非常有道理的何进窃喜,但他知道要是搞掉宦官,太后妹妹是不可能那么轻易答应的,能坐上太后之位,宦官集团功不可没。
可当下,这又是最快能让自己成为望族的办法,于是何进只能跑去跟自己的太后妹妹商量。
谁知,妹妹竟然误会自己了想法,以为自己想要取代她的儿子成为皇帝,这一下子就搞大发了。
没经验的何进见完妹妹之后,更是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明明自己不是那个意思,事情怎么搞成了这样。
心想:这回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宦官那边肯定知道自己想要搞他们了,只能抱紧士族这边的大树,先下手为强。
好巧不巧,袁绍这时出现了,连忙问何进商量结果如何,何进告知妹妹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动宦官。
此时,老谋深算的袁绍知道何进现在已经懵掉了,正是好骗的时候。
所以他立马给何进出了一个后人看来的馊主意:号召外臣进京,太后势必感觉被威胁,到时我们再烧一把火,一石二鸟不费一兵一卒,大功告成。
但事与愿违,走一步算百步的袁绍大概自己也没有料想到,事情的走向远远脱离了他们的控制。
而那个被撺掇搞垮稳固三角关系的何进,发现自己上当之后连忙跑去找妹妹解释。
不曾想,十常侍之首张让早已让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埋伏,何进也草率,并未带多少人进宫,所以中埋伏后,三两下就被斩首了。
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宦戚相争的局面结束。
故事到这,按剧情来说,他们想借何进之手铲除宦官势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哪知董卓这股势力进京后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最后掌握朝政, 汉朝覆亡,三国军阀混战时期开启。简单来说就是,袁绍唆使何进诛杀宦官,却被董卓捡了个大便宜!
但,这天下并不是从何进,开始乱的,他只不过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个揭幕人。当各方利益,调和解决不了时,就已经开始乱了。
何进只不过是被时代选中的人,因机缘巧合被推上了政治风暴的风口浪尖。
在与宦官集团斗智斗勇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他想做点事的人。殊不知自己找来的盟友并不会完全听他的命令,从一开始就瞧不上他。也没注意,舆论和名义上的优势是他应该利用的。
何进明白,他的权力本就是太后和宦官集团给的,目的是制衡皇族与士族势力,但又不是真的看懂了这里边的弯弯道道,所以才上了袁绍的当,最终落了个悲剧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