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初女性为何频登政治舞台,武帝赐死19岁钩弋夫人,多么痛的领悟

汉初女性为何频登政治舞台,武帝赐死19岁钩弋夫人,多么痛的领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朱云山 访问量:4770 更新时间:2024/1/20 3:14:04

导语:汉初女性为何频登政治舞台,汉武帝经历了什么,,残忍立下立子弑母制。多么痛的领悟!

历史题材影视剧《汉武大帝》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和女人争夺权力的剧情,自汉建立以来,先后出现了多个皇后皇太后专权擅政的局面,在剧中汉武帝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赐死年仅19岁的钩弋夫人,汉武帝忍痛割爱帝立下了残忍的“立子弑母”制,依靠女人当属皇帝,依靠外戚建功立业的汉武帝至于这么狠毒吗?为何又如此痛恨外戚干政呢?对外戚干政这四个字为何如此敏感呢?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武帝在甘泉宫召画家,画周公辅成王,左右知帝欲立储君也,后数日,帝谴责夫人,送掖庭狱,帝曰,“汝不得活”,钩弋夫人遂死云阳宫。其后帝问左右“人言云何?”左右对曰:“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古往国家之所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非不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诸凡为武帝生子者,无论男女,其母无不谴死。

由以上资料可知,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唯一的原因就是“主少母壮”怕钩弋夫人像吕后那样临朝称制造成外戚干政,又怕出现像战国时期嫪毐和秦王后那样的丑事,让自己脸面无光,所以只能下狠心,出下策,做出极度残忍,超出想象力之外的事,汉武帝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武帝之前所出现的外戚干政,来看汉武帝都经历了什么,对外戚干政这么敏感?

先来了解下汉武帝之前所发生哪些外戚干政的历史事件。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戚专权是出现在战国秦宣王后时期,当时秦昭王年幼,于是秦宣王和临朝称制,作为秦宣王后的弟弟魏冉大权独掌,权倾一时,开了外戚专权的先河。战末秦国,年仅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时,先后出现后太后面首吕不韦和嫪毐专权,他们不仅独断朝纲,嫪毐甚是矫诏秦王和太后命令,发动军队,欲夺王权,差点将赢氏江山毁灭掉。

西汉时期,刘邦和汉惠帝相继去世后,惠帝没有成年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吕后怕功臣集团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陈平、周勃同意重封诸吕,并由诸吕执政,才稳固刘氏政权;但是,此时,吕后打破了与刘邦约定的“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逐之”的誓言,大肆封赏吕家,在吕后的扶持下,吕氏外戚势力迅速膨胀,打破了功臣集团、刘姓皇室集团、吕氏外戚集团在政治上均势状态。

吕氏外戚势力,已经威胁到了刘氏江山,当吕后死后,最后周勃、陈平联合刘氏宗室铲除吕氏外戚,保住了刘家皇权。吕氏外戚势力彻底铲除后,汉景帝时,主要面对的是势力是刘氏宗室集团,刘氏宗室集团趁机发难“七国之乱”,此时窦太后实际控制朝政大权,其兄子窦婴深得景帝信任,被封为大将军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窦婴立功后,权力达到巅峰,成为新的外戚集团。

“封为魏其侯,游士宾客争归之,每朝议大事,大臣莫敢与抗礼”《汉书》

汉武帝即位后,窦婴被任命为丞相,不久,武帝舅舅田蚡被封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田氏外戚势力不断增长,由此开始专朝擅政。田蚡在与窦婴的较量中占了上风,被武帝任命为丞相,由此掌握朝中大权,田蚡权力一手遮天,甚至武帝都抱怨自己没有权力。

汉初有哪些外戚干政?

吕后临朝称制,诸吕之乱:吕后执政,造成诸吕之乱,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便让自己的外孙女鲁元公主嫁给儿子惠帝,鲁元公主生不出孩子,吕后只好立宫女生的孩子为太子,然后杀其母,当新太子长大后,并不领情,随口说出要为母亲报仇,吕后听了遂后废之,然后初掉,改立恒山王刘宏为帝,可见,吕后为了自己的权力,甚至杀死了皇帝。

《史记·外戚世家》在吕后执政的十五年间,极力排除异己、并且打击和排斥刘氏子弟,大封诸吕,险些葬送刘氏江山。

薄太后左右皇帝政策: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功臣联合刘氏宗室诸吕扶汉,将吕氏外戚一网打尽后,迎刘恒继位,是汉文帝,而汉文帝的生母薄氏荣升为皇太后,薄太后也有意成为像吕后那样的人物,尽管薄太后参政时间短,但竟能左右皇帝政策,西汉大臣周勃被揭发有谋反之罪,竟通过薄太后,以免其罪。

《绛侯周勃列传》记载“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於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窦太后把控朝政大权:汉文帝继位后,由于窦漪房生有两个儿子,母以子贵,于是被册封为皇后,从诸侯王宠妃变成母仪天下的皇后,从此有了参政的机会。

窦漪房在汉文帝时期以后宫妃子的身份参与政治,不断地提高窦氏家族势力;当文帝驾崩后窦皇后儿子刘启继位,为汉景帝,窦皇后被尊为窦太后。这是窦太后全面参与了朝政,她将窦氏外戚封侯,又封侄子窦婴为大将军,窦婴平定吴楚之乱后,被汉景帝封为魏其侯,此时,在窦太后撑腰下,窦氏外戚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窦太后干涉立太子:窦太后的小儿子刘武,是汉景帝唯一的弟弟,窦太后非常宠爱他,不仅给他封地封他为梁王,在政治上也一直扶持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刘武坚定支持汉景帝,曾率兵保卫长安,立有大功。

窦太后有意将皇位传给梁王,而汉景帝在传给弟弟和儿子之间却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但是,此时窦婴却坚决反对,得罪了窦太后,窦婴被除门籍,不得入朝。

当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时,窦太后再一次表现出来要立梁王的想法,其实汉景帝也想把皇位传给儿子,不想传给梁王,但是汉景帝是个孝子,不敢违背母后的意愿,此时大臣以古制、祖训为由,坚决反对立梁王为太子,此事不了了之,刘荣和梁王都未立为太子。

而刘彻以“金屋藏娇”许诺陈阿娇,在馆陶长公主的运作下,最终被立为太子。景帝死后,武帝继位,窦太后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使尊崇儒家学说的汉武帝处处受制,朝政大事都要向窦太后汇报。当武帝想摆脱窦太后的控制时,差点丢了帝位,要不是馆陶长公主再一次出手相助,恐怕皇帝早就不是武帝了,知道窦太后死后,武帝才真正走向政治舞台。

汉初为何会产生外戚干政现象?吕后借助功臣集团铲除异姓诸侯王,造成功臣集团、异姓诸侯王和刘氏宗室三方势力失衡。

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争取同盟军,笼络将领,共同打败项羽,曾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刘邦称帝后,对其封官定爵时发现,先后分封的大的诸侯王,小者侯,功臣者多达一百多人,刘邦分封异姓诸侯、分封功臣的本意是吸取亡秦教训,与其共享富贵保证刘汉天下永固。

但是这些异姓诸侯有个极大的弊端,他们在封地内拥有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俨然一个独立王国,随着这些诸侯势力增强,逐渐对皇权产生了威胁。汉初,虽然说是汉承秦制,但是秦朝时间多,很多制度还没有沉淀的完全成熟,君主制度还不完善,先有异姓王割据势力,后有同姓王宗室势力,还有功臣集团势力,他们都严重威胁朝廷皇权。

这些诸侯王大多都是能征善战之猛将,在封地和朝廷都有极高的威望,吕后如何铲除他们呢?只有借助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分而击之。吕后先后诛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吕后诛杀异姓王为惠帝刘盈的统治扫清了道路,也提高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发言权,刘邦在弥留之际,将军国大事委托给吕后,这也就认可了吕后临朝称制的合法性。

司马迁曾评价吕后“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汉高祖刘邦弥留之际,吕后问“陛下百年后,萧相国死,谁代之?”,上曰“曹参”,又曰“王陵、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难独任。安刘氏必周勃也,其重厚少文,可令为太尉。”

刘邦临终前向吕后交代了继任丞相之师,由此可见吕后在西汉朝廷中重要作用,是控制西汉政局的关键人物,自吕后起女性参政已成为西汉成俗的潜规则。

太后临朝称制,依靠外戚:就像上文所说的,汉朝皇位继承制度不完善,当君主出现意外时,有时会出现权力真空,在新君还未即位之前,或者小皇帝年幼无法治理朝政,或者先皇留有遗诏“军国大事由太后节制”,这时候的朝廷权力就由太后掌握,并负责选择和培养继承人,这个特殊时期被称为太后临朝称制。

当皇太后临朝称制后,为了防止最高统治权被朝臣、宦官或者宗室成员夺走,她们往往任用自己最信任的人,这些最信任的人当然就是娘家的父兄叔伯了。皇太后通过培植自己的娘家人,并将他们任命为执政大臣,掌控朝纲来稳定政权。

此外,后宫的勾心斗角异常激烈,后妃们的命运并不稳定,除了色弛爱衰的原因之外,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栽赃,被陷害,轻则被皇帝发配看守陵寝,重则则是幽禁终生,甚至处死。所以,皇后、后妃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须强大起来,必须掌握权力,而封建社会,女人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必须借助自己的父兄,通过假权外戚来获得独宠专断的权力。

皇帝年幼或者能力平庸不能主政:汉朝皇帝的寿命很多都不长,新君年幼,太后临朝听政就会造成外戚专权干政的局面,然而外戚为了永葆荣华富贵,往往故意扶立幼帝,这些幼帝在幼年时期,根本就不能主政,必须依靠外戚;当幼帝成年后,皇太后和外戚往往不愿意还权,这时候皇帝就会依靠宦官和身边近臣来摧毁掌权的外戚势力;可是不久又会出现新的外戚,这批新外戚又迅速成长起来取代旧的外戚,专权擅政,当旧帝驾崩后,这些外戚专权的故事又重演,这样就形成了幼帝-外戚专权-新幼帝-新外戚专权的死循环。

例如,刘邦儿子惠帝死后,吕后先后立两位幼帝,致使朝中大权全部掌握在吕氏外戚手中,到了汉景帝时,舅舅窦婴被封为魏其侯,武帝时,田蚡为武安侯,后来都发展成为最有权势的外戚,先后执掌朝政大权。汉武帝,临死前立8岁刘弗陵为太子,设立了残忍的立子弑母制,托孤给霍光等几位大臣,仅过十多年就有出现了新外戚霍氏。

汉武帝是如何利用外戚,又如何控制外戚干政?武帝亲政后,为了更好地控制朝政,他面对的是窦氏外戚和以田蚡为首的田氏外戚,为了更好地控制朝政,武帝不断扶植新的外戚势力来取代旧外戚,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在客观上助长了新外戚势力的发展。例如,武帝封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为长平侯,外甥霍去病为冠军侯。

此外,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弱宰相权力的政策,设立“中朝”,让一些亲近的人充当中朝官,参与掌握决策和执行,并且通过这些近人,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这些人就包括外戚、宦官等。

汉武帝又生怕大权旁落,不仅用近臣压制大臣,还常用新的近臣代替旧的近臣,增加高级官员的流动性,防止他们坐大,又能保证政令通畅。提拔地位较低的官员,有两点好处,首先他们知道感恩,对皇帝忠心;第二,他们没有权力基础,只能俯首听命,容易被操纵。

因此,有汉一朝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帝王不断从身边的侍从、亲信、幕僚,甚至外戚来转化为朝廷正式官员,成为皇帝所用的外朝政务官僚。例如,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金日磾等等。

但是,这种做法弊端是很大的,如果遇到年幼的皇帝或者平庸的皇帝,很容易这些人或者外戚权势膨胀,进而专权擅政;如霍光在汉武帝时期“出入禁宫二十年,小心谨慎,未尝有一过”,而当在汉宣帝、汉昭帝时期却专权擅政达二十余年;西汉后期汉成帝能力平庸,把政权交给舅舅们(王政君的兄弟),致使王氏外戚擅权多年,最后出现个王莽代汉建新。

笔者认为, 汉初女性频频登上权力的舞台,以下原因不可忽略:

汉初的特殊历史条件,西汉建立之初,各种礼制法制还未完善,女性权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排斥,刘邦在建国和治国的过程中反而依赖女性解决了许多难题,加上开国功臣集体明哲保身的性格,使的吕后成为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从而开启了女性参政之风。

平民阶层女性观上升,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不高贵,只是一个小吏,跟随其打天下的功臣将相大多出身平民,这必然在价值观念,习惯习俗等方面与之前的统治阶层的贵胄家庭有着极大的差别,这其中也包括女性的看法和评价。

刘邦将平民夫妻的处理模式带到了汉庭,这些开国功臣们卑微身份出身,所以在宫廷里洋溢这一种男女相对平权的思想,这为吕后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

汉人思想相对开放,经历了秦末社会大变革,汉人思想上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他们比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女性参与政治没有多大的排斥性,更重要的是西汉前期的黄老哲学自身就有很大的包容性,这种哲学的本身就蕴含着对女性的尊重,而不像儒家思想那样“三纲五常”将女性定位的极其低下。

与西汉相比,北宋时期共出现六位临朝称制的皇后皇太后,她们当中有被称“一代贤后”的宋真宗刘娥,“女中舜”宋英宗高皇后,两次力挽狂澜挽救赵氏江山的宋哲宗梦婵皇后。

然而北宋一朝却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现象,主要的原因除了北宋实行“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国策,以及崇文抑武策略,设立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相权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那就是北宋时期儒家思想“三纲五常”已经深入骨髓,特别是程朱理想的“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影响下,女子地位更加地下,况且宋朝皇后大多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能能够有效约束外戚。

总之,西汉前期女性频繁登上政治舞台,并不是偶然的,有着极其特殊的原因,使女子参政成为一种习俗,文武百官都见多不怪了。前有吕后乱政血的教训,又有武帝曾受制于窦、王两任太后制约的切肤之痛, 这也是武帝忍痛割爱立下“立子弑母”制最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汉武帝来说,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参考文献:《史记》、《后汉书》等

标签: 钩弋夫人

更多文章

  • 钩弋夫人死后,汉昭帝将其厚葬,没想到多年后被盗墓贼盯上了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钩弋夫人

    首先,笔者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谁是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是汉昭帝的生母,汉武帝的宠妃,亦称为赵氏。赵氏与汉武帝的相遇,可以说是古代宣传行业的一个名作。那时候,汉武帝恰逢外出,结果被赵氏等人知晓,遂传出“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就是说她是一个奇女子,寻常人驾驭不了。而且还传出她出生至今手掌还没有展开过,只有真龙

  • 钩弋夫人是个什么女人,汉武帝为何立她的儿子为储君却把她杀掉?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河北河间人,她是当地有名的奇女子。钩弋夫人的美,只是她的一奇。她的另一奇,就是她的双手一直都是握在一起成拳状的,根本伸展不开。可是,当钩弋夫人遇到汉武帝的时候,这一切就有了改变。汉武帝伸出自己的手,把钩弋夫人的双手轻轻一掰,她握了十几年的手,就此展开了。当钩弋夫人的手展开之后,汉武帝发现她

  • 钩弋夫人成为刘彻的女人后,一生是怎么度过的?结局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钩弋夫人

    说起勾宜夫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她是汉武帝刘彻的众多女人中,备受宠爱的女人。武帝生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也是下一代刘弗陵王,不过据说当他的孩子成为一代王后,勾宜夫人的结局就没有那么完美了。然后勾宜夫人和汉武帝相遇,因为当时刘彻出征,所以当时观天的大臣告诉汉武帝这里有一个奇女子,于是武帝汉王派人前

  • 钩弋夫人,一个谜一般的女人,她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晚年最宠幸的嫔妃,“老夫少妻”的组合也着实羡煞旁人。更令人的羡慕的是她的儿子刘弗陵深得皇帝喜爱,储君之位已是手拿把攒。可惜的是,当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后,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其实,钩弋夫人不但死得蹊跷,她的身世、来历以及怀孕生子都是疑点重重,这个谜一般的女人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1、

  • 钩弋夫人犯了小错,汉武帝没有犹豫就将她赐死,原因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领域标签:钩弋夫人

    公元前87年,钩弋夫人赵氏犯了一小错,便遭到了汉武帝的厉声谴责,钩弋夫人诚惶诚恐,吓得摘下簪珥饰物,披头散发向武帝求饶。面对钩弋夫人的苦苦哀求,汉武帝没有半点犹豫就将她送入掖庭并赐死,原因令人唏嘘。那么汉武帝要执意杀钩弋夫人呢?事后,汉武帝在与下属谈及此事时,给出了答案:主少母壮!汉武帝派人处死钩弋

  • 汉武帝为何要留子去母,钩弋夫人格局太大,留下她必乱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明鉴君标签:钩弋夫人

    公元前88年,钩弋夫人跪在地上苦苦的哀求病榻上的汉武帝,然而汉武帝却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对她说到:快走吧,你活不成了。据《汉书》记载——“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钩弋夫人本是汉武帝晚年的宠妃,她的出场就为汉武设下一个局,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之倾倒,痴迷。前95年,61岁的汉武

  • 杀一个钩弋夫人保住了汉朝百年基业,真的值得吗?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钩弋夫人

    汉代初期的几个皇帝都非常励精图治,但是初期的制度弊端也是数不胜数,不过时势造英雄,所以汉武帝就出现了。汉武帝算是一个很有治国能力的皇帝,他继位后所做的一些改革都非常行之有效,在很多决策方面也是说一不二的。一个王朝的延续依赖一位明君,汉武帝比任何人都清楚皇位继承者的重要性。所以当时汉武帝写了两条密旨,

  • 刘据受诬陷自杀,汉武帝没有糊涂到底,晚年除掉钩弋夫人另有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钩弋夫人

    刘据是汉武帝长子,母亲为卫子夫。刘据出生于公元前128年,当时的汉武帝已经29岁。汉朝有早婚的规定,大多数男子不超十五六岁就已婚配,到29岁的年龄儿孙满堂都不稀奇,可是汉武帝身为一代帝王,后宫佳丽如云,却不得不面对“老来得子”的现实。因此,汉武帝“如获至宝”,倍加爱惜,寄予厚望。刘据的降生时,汉武帝

  • 陈阿娇入冷宫,卫子夫自尽,钩弋夫人赐死,为何她们都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钩弋夫人

    汉皇重色思倾倾城,欲语多年求不得。汉武帝在世时,喜欢搜集世间的美女。少时曾被许诺“金屋藏娇”,最终还是入了冷宫少时长公主将年少聪明的侄儿刘彻抱到膝上。问他: “将来要不要娶妻”,刘彻回答要。长公主又指向自己身旁的侍女,问:“要不要她当你的妻子”,刘彻摇摇头。长公主将身旁服侍的女子们皆指了一个遍,刘彻

  • 同样死于汉武帝之手,卫子夫和钩弋夫人,哪个比较惨?

    历史人物编辑:八怪娱V标签:钩弋夫人

    卫子夫得知儿子被汉武帝逼迫自尽后,用一根白绫结束了生命。汉武帝痛悔交加,怀疑自己落入了宠妃钩弋夫人的圈套,恨不得将这个女人千刀万剐。卫子夫出身卑贱,得宠于运气,一生谨小慎微,与人为善。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赞美卫子夫:嘉夫德若斯。意思是卫子夫品德高洁美好。钩弋夫人得宠于精心算计,心